首頁 行業 活動 項目 快訊 文娛 時尚 娛樂 科技 汽車 綜合 生活

中國“假日經濟”輻射全球,引發各界深刻思考

2017-10-17 18:12:23 來源:新華網

旅游輿情熱度攀升,旅游業更加注重游客體驗

國慶黃金周是名副其實的旅游季,每年此時,各地旅游的新聞就會成為媒體頭條,今年也不例外。有兩個細節很有意思,一是,一篇講述國慶旅游鄙視鏈的自媒體文章傳播極廣,作者提及返鄉游、國內游、境外游、室內游(即宅在家)等,其中返鄉游位于鄙視鏈底端,而室內游則被視為高冷、有品位且明智的選擇。

“旅游鄙視鏈”這種為旅游群體分級的方式,之所以能引起傳播和討論,不僅因為它把所有旅游者一網打盡,還因為文章內容對準了不同群體的痛點。南方都市報文章指出,五個級別的旅游方式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回鄉游能看到“漂一代”的宿命,跟團游能看到老年人精神的縮影,自駕游是低調中產群體某種宣告,出境游是財力與生活品質的象征,室內游標志著對世俗的厭惡與反叛。多數網民的觀點比較理性,認為這篇頗有戲謔意味的文章,充滿自媒體的寫作技巧,以偏見刺激人們的神經,其實并無太多參考價值。鄙視鏈通常只是網絡文化構建的結果,旅游鄙視鏈也不例外。

二是,國慶期間不少地方出現旅游負面輿情,但不同以往的是,還沒等到這些輿情發酵,地方便很快通過各種手段滅火。對于三亞、鳳凰等熱門景區,在經歷過幾次重大負面輿情之后,各地認識到了打擊旅游亂象和輿情處置的重要性,或試圖修復其旅游形象,或以強硬執法消除負面輿情影響,成為改良乃至創造經驗的契機。比如,三亞建立了全國首支旅游警察隊伍,全國多數旅游城市都跟進了這一做法,這其中就包括了大理等數個云南的城市。

景區為何會有改善的動力?網民“阡陌”認為這是監督在起作用。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監督之網已經愈發綿密。人人都有攝像頭,自媒體的放大效應會成為景區乃至于一個地方的口碑,其雖然不直接與一地的經濟發生直接聯系,但經過間接傳導最終還是會反映到旅游經濟指數上。

另有觀點指出,對于各地對旅游秩序的整頓、對旅游商業環境的凈化,也不能過度拔高。事實上,這應該是一個基礎性的工作。不獨旅游業如此,其他行業亦然。旅游業之所以被格外關注,源于旅游業本身的高度開放性,這種特性使得其本身的一舉一動更加容易被關注和聚焦。從另外的角度看,內部凈化只是旅游秩序由亂到治的第一步,要想提升美譽度,還遠遠不夠。

中國“假日經濟”輻射全球,引發各界深刻思考

中國的“十一”長假,正成為“全球黃金周”。有數據顯示,今年十一黃金周出境游客超過600萬人次,涉及全球88個國家和地區、1155個國內外城市。而與旅游人數創新高對應的,是全世界的商家開始“備戰”中國假期——數據顯示,境外已有超過2100萬商家支持中國游客習慣使用的銀聯卡,許多國家都推出了針對中國人的黃金周旅游消費布局。新京報社論指出,隨著“十一”成為“全球黃金周”,我們看到,在中國出入境旅游逆差背后,是人民幣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更是中國互聯網應用的一次集體出海。

對于“假日經濟”的影響力,輿論不再將目光集中于短期經濟數據上,而更加注重觀察其看不見的“軟影響”。網民“一枝梅好”說,在經濟全球化態勢強勁,旅游業已從邊緣的服務行業發展成全球經濟中發展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的語境下,或許我們是時候重新定義“假日經濟”的影響力。而在中國經濟轉型的宏觀背景下,這里面或許也藏著轉型的可借之力。

如何分析看待中國特有的“長假經濟”現象,也是經濟學者無法繞過去的挑戰。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劉志勤認為,中國的“長假經濟”中的行為方式有一定的隨意性,還有一定的突然性,也有一定的時間性,如何把握好這些中國風格的行為特征,洞悉其中的“心理效力”,對于推動中國的“行為經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原標題:國慶中秋雙節之際話家國——國、家、人休戚與共成輿論共識

關鍵詞: 假日經濟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上一篇:支付寶接入網聯能否扛住雙11

下一篇:浙江省發布深化基本醫療保險支付方式改革實施方案

責任編輯:

最近更新

點擊排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