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舒立克
1
《神奇動物:鄧布利多之謎》一上映,就在豆瓣和淘票票上輕松喜提三部最低分,國外平臺口碑也是不及格的狀態。
從第一部到第三部,口碑和票房持續崩盤,這究竟是為什么?粗粗一想肯定是因為“拍得差”,但實際上拍得稀爛可仍舊一票難求的系列電影也依然數不勝數,所以,“神奇動物”的差,其實是另一種骨子的糟糕——這個系列有被拍出來的必要嗎?
《神奇動物3》豆瓣評分6.2,IMDB得分6.7,可見中外觀眾都不太買賬。
從一開始,作者J.K.羅琳就表示《神奇動物》不算是《哈利·波特》的前傳,更多是同屬于一個魔法宇宙的拓展。這可以看作她想要擺脫《哈利·波特》定勢影響的努力,但是事實不盡人意,從第一部結尾這個系列最大反派格林德沃的出現,整套電影都退化到了類似哈利·波特寄生蟲的位置。
也就是說,《神奇動物》中大部分的吸引力,都來自與《哈利·波特》細節上的呼應,對普通觀眾來說極不友好。這種位置原本是獨屬于同人本的,而同人本的生產鏈條十分清晰,從書寫、拓展、消費都在粉絲內部自循環。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神奇動物》系列沒有《哈利·波特》那樣的小說原著基礎,所謂“鄧布利多的秘密”,也只是《哈利·波特》系列中偶爾提及的故事碎片,它難以撐起超過十年、延續五部的系列電影體量。
《神奇動物》中每次出現霍格沃茨場景時,BGM都是《哈利·波特》電影中著名的《海德薇變奏曲》,這種粉絲才能get到的嗨點是電影的用心之處,也是它最大的招牌。
2
作為類型片,提前讓觀眾產生心理預期是大制片廠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不幸的是,整個《神奇動物》系列的核心矛盾,從最開始的“神奇動物在哪里”,轉向了鄧布利多與格林德沃的對抗史,在第一部票房成功之后,創作者們強行轉變觀眾心理預期。
或許是因為羅琳錯誤估計了這個故事的號召力,也或許是她真的想象力到頭了,反正在缺少原著基礎的天然缺陷下,新觀眾看不懂、老觀眾不買賬,已經成為事實。
前兩部一直圍繞巫師紐特展開,但是《神奇動物3》核心角色主角又變成了鄧布利多。
比照來看,同樣沒有原著基礎的《異形》系列,它的觀影預期就遠遠比神奇動物清晰。異形始終是一個無理性的殺人生物,這讓觀眾在走進影院之前就能夠產生預判。在內容層面,從《普羅米修斯》到《異形:契約》,它的宗教隱喻母題一直沒有變化,這也是這套系列片生命力持久的基礎。
而《神奇動物》同樣試圖達到的“隱喻”,則徹底暴露了背后操盤手J.K.羅琳與導演大衛·葉茨愈發貧瘠的想象力。在第二部中,反派格林德沃向巫師們展現了還未發生的二戰,并以此作為對非魔法世界開戰的理由,格林德沃也從這里開始定型為又一個翻版希特勒,對于觀眾來說再老套不過了。
盡管羅琳試圖將這份隱喻上升到更高的層次,不論是不明所以的“為了更偉大的利益”,還是鄧布利多心中的黑暗面,最后都難以通過劇情沖突而突破一個野心獨裁者的人物塑造,大衛·葉茨更無力用影像完成真正的神話講述,大大影響了這個“巫師宇宙”的構建。
無論故事怎么發展,GGAD(格林德沃與鄧布利多英文名首字母組合)相愛相殺的“嗑學”都是《神奇動物3》捕獲粉絲的殺手锏。
3
從細節來說,這部《神奇動物3》也完全撐不住一開始立的高調子,所有的劇情發展都以主角的對話反復揭示身世來推動,而在尾聲處,大家分頭護送麒麟的“最后一分鐘營救”,更是直接挪用了《哈利·波特7》眾人護送哈利的橋段,甚至還是以更兒戲的形式完成的。
大衛·葉茨在《神3》中反復使用了其所擅長的交叉敘事來拯救設定上和情感上漏洞百出的故事,但是完全沒有達到效果。
鄧布利多試圖破解格林德沃預見未來的方法是讓眾人分頭做無用的事情,占據了幾乎半部篇幅;為了強行增加神奇動物的戲份而加入國際魔法聯盟莫名其妙的規則;為了吸引觀眾而在結尾讓兩個基本上不影響劇情的角色重演《星球大戰》里“我是你爸爸”的橋段。
作為《神奇動物3》中重頭戲的魔法選舉,一頓投票操作之后,又靠一只麒麟選出內心純善之人,實在兒戲。
想象力,這樣一個曾經用來反復形容《哈利·波特》系列的詞匯,已經和神奇動物沒有任何關系了,把它稱為“想一出是一處”更合適。
如果觀眾完全沒有看過《哈利·波特》原著或電影,就會發現自己面對著的,是純粹一大團牽扯不清、故作高深、情感薄弱的影像垃圾。
4
當然,戲外的一團亂麻,似乎比巫師世界更魔幻了。前兩部飾演格林德沃的約翰尼·德普因家暴事件而被華納踢出,另一個主演埃茲拉·米勒最近在夏威夷因鬧事被捕,原為第一部《神奇動物在哪里》主角紐特官配的凱瑟琳·沃特斯頓,則直接消失在第三部的主演行列中,她曾傳出與羅琳不和的消息。(當然最身處輿論中心的當屬羅琳本人,其身上的風波對影片創作不可能沒有影響,但在這里不再贅述)
格林德沃的飾演者從約翰尼·德普變為麥斯·米科爾森。
這說不上是片方故意在新媒體上的“造勢”,還是趕工上馬的大片必然遭受的反噬,反正洶涌如潮水的新媒體參與早就不止一次顯示出它改變內容的強大能力。
我們到底還要忍受多少個漫威式的“電影宇宙”?反反復復的“彩蛋”原本只是正片的調劑,現在逐漸變成消費情懷和為下一部續作鋪路的手段,表面溜粉實際圈錢的“宇宙”構建,很難不讓人想大喊一句“媽的多重宇宙”。
據稱羅琳還沒有開始構想第四部神奇動物的劇本,這看來已經不是該如何拍下去的問題,而是應不應該直接取消的問題了。
回到2001年,《神奇動物在哪里》本來只是一本羅琳回饋粉絲戲仿而成的“魔法學院教科書”,它所承載的影像敘事從第一部電影開始就嚴重過載。由此敷衍而出的系列片,根本沒有生產的必要,它的存在,只是這個毫不尊重內容的時代的一個例證。
?
《四味毒叔》是由策劃人譚飛,劇評人李星文,編劇汪海林、宋方金、史航五人發起,編委會成員有馬戎戎、毛尖、王雁林、李尚龍、路金波(以姓氏筆畫為序),是一家影視文化行業垂直視頻表達平臺。歡迎有個性、有觀點的導演、制片人、編劇、演員、經紀人、評論人、出品人等前來發聲,或脫口秀,或對話,觀點不需一致,但求發自內心。“說” 責自負,拳拳真誠在心。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