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部現象級的電影,《長津湖》無疑是一部當代中國戰爭題材電影巔峰之作。在其片尾有個全新的職能部門叫“尸體假肢道具組”,對于這個新增部門的職能究竟是什么?其在戰爭影片創作中起什么作用?戰爭電影中的實體特效道具又是如何與數字特效結合的?今天,由笨鳥視覺實體特效技術團隊帶著這些問題,探究尸體假肢在戰爭電影發展史中的技術創作與應用。
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可以關注明天的直播:
文:Lion
戰爭電影在經過數百年的歷史演變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1.劇情為主;
2. 全景式為主;
3.真是為主;
4.數字特效與實體特效的結合。
在這上百年的發展浪潮里,戰爭電影早期在體現戰場死傷時,受技術限制,大多由真人扮演,缺乏真實性,隨著特效化裝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在表現戰場死傷時有了真實的說服力,后來電影制作技術越來越完善,表現形式越來越豐富、多元化,數字特效與實體特效的結合變成了現今表現戰場死傷的常用手法,為戰爭電影在真實還原炮火和暴力對人的損傷呈現上多了一個全新的表現形式,實體特效技術與數字特效技術的結合,取長補短,相得益彰,不僅更加真實直觀的再現了戰爭,也豐富了人物情緒的刻畫,推進劇情內容的發展。
如《阿甘正傳》里丹中尉越戰后被截肢的腿,便是CG藍幕加實體特效假肢模型合成。此外笨鳥視覺技術團隊也在戰爭電影實踐過程中不斷嘗試用實體特效技術與數字特效技術結合,在《長津湖》我們便與視效組掃描團隊合作,將大量的尸體假肢轉換為數字資產,這不僅大大節省了制作成本,同時也增強了畫面的視覺呈現效果,使其表現形式更豐富、多元化。
笨鳥視覺技術團隊在《長津湖》與視效掃描團隊合作將尸體假肢掃描轉為數字資產
圖片來自:lidar 4D 萊達四維
在《長津湖》中我們為劇組制作了110具尸體,其中包括槍炸尸體、凍死尸體;另外還制作了200+大小各異的尸塊假肢、100+自研發低成本、可重復、交妝快的傷效綁片和傷效衣,在這些實際交付的實體特效物資中我們與視效組掃描團隊合作,將絕大多數尸體假肢掃描為數字資產,特此我們請問了《長津湖》視效組掃描團隊負責人,中國電影美術學會CG藝術專委會秘書長高楓老師得知在《長津湖》里將尸體假肢掃描數字資產的最大用途是復用和做數字資產變體,因為有時候場景較大,大部分項目現場只會有局部實體特效和實體置景,視效部門會在后期完成場景延伸,需要在延伸部分添加不同的數量的假肢。
當實體特效尸體假肢變為數字資產后,就可以在所需場景隨機擺放,直接掃描會比后期重建資產要省時省力省錢得多,同時數字化之后可以做不同形態和顏色的變體,形成多樣性。放入數字資產庫,還可以服務于不同項目。另外從實體特效掃描得到的數字資產真實度更高,因為真實存在的東西是虛擬事物最好的參考,具備了真實還原的基礎和條件。此外高楓老師還告訴我們實體特效道具的數字化過程大致分為2大步驟:
1. 采集過程
掃描——材質采集——在場景中多角度參考照片
2. 數字化過程
整理掃描數據——制作貼圖——制定材質——形成最終數字文件
《長津湖》中的實體特效斷臂數字掃描后轉為數字資產
在《長津湖》中尸體假肢的掃描過程分為2種:
1. 干尸體假肢
掃描的時候最好的狀況是掛立掃描,這樣可以保證尸體整體掃描的完整性,但在實際操作中因為尸體太重,只能夠打面掃完,在近Maya進行結構縫合。
2. 新鮮尸體假肢
因為尸體上有新鮮血漿,血漿會反光影響掃描數據,需要把血漿洗掉掃描模型,然后重新上血漿,拍材質。
《長津湖》中的實體特效尸體和數字掃描后轉為數字資產
尸體假肢在戰爭影片中的應用
尸體假肢道具分類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的實體特效技術還未在戰爭電影中普及和應用,所以這時期的戰爭電影四大美學要素:煙、火、土、血,一直延續至今,構成戰爭影片外在的視覺特征。但隨著國內特效化裝技術的普及,實體特效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優秀國產戰爭影片在原有的四大美學基礎上加入傷、疤、尸,構成了煙、火、土、傷、疤、尸、血的全新戰爭美學局面。
在《八佰》前,笨鳥視覺技術團隊便已經開始梳理建設戰爭傷效體系,通過長達五年的實踐經驗沉淀,其體系中傷疤尸血建設夯實,再通過《長津湖》尸體假肢的錘煉及實戰應用的經驗,笨鳥視覺技術團隊的戰爭傷效體系已完成1.0版全流程全鏈條的建設,其尸體假肢我們初步分為以下幾類:
1.陳設用尸體道具
主要用于戰爭質感的效果營造,還原真實戰場效果。
2.專項功能性尸體道具
代替完成真人無法完成的畫面拍攝,如燒、埋、碾、壓、拋、炸、砍等危險鏡頭,以及尸體變化過程中的特征性形態。
3.與真人演員互動、接戲的尸體道具
此類尸體道具主要承擔著特殊鏡頭的切換拍攝,前后接戲;另外該類尸體道具都帶有“故事性”任務,與演員產生互動,從而推動劇情的發展,輔助情緒的表達。
4.殘疾演員傷效假肢
凡戰爭電影拍攝便不可缺少殘疾演員幾乎成為全世界戰爭電影拍攝的一個共識,其主要原因是殘疾演員特有的身體優勢能豐富戰場傷情設計的表達,助力戰爭氛圍、戰爭情緒的傳遞。而笨鳥視覺技術團隊所研制的殘疾演員傷效假肢不僅滿足視覺效果,還解決了時間、成本及舒適性的問題,能滿足快速交妝和重復利用。
5.滿足戰場氛圍營造的尸塊
用于爆破、陳設及局部戰斗情節處理的小型尸體局部道具。
笨鳥視覺技術團隊-戰爭傷效體系篇
讓尸體有戲,創作獨有的專屬的死亡場景
一部優秀的戰爭電影,除了扣人心弦的劇情發展、氣勢磅礴的戰斗場面外,觀眾還會記住其中極具真實和包含人性故事、對生死存亡的獨特呈現。如《斯大林格勒》中士兵突破火墻,《兵臨城下》老狙擊隊員騰空一跳被半空狙殺,《拯救大兵瑞恩》中閣樓內的肉搏和士兵打坦克時被四聯機槍掃射,《1917》中無處不在的腐爛尸體。
尸體假肢道具在戰爭電影中,絕不是僅僅用于戰場陳設、演員替身、或者為了還原一次死亡,更應將其融入劇情,與角色進行對手表演,推動劇情發展。由此從影視創作的使用上,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1.戰爭氛圍營造
《八佰》電影開篇廢墟堆中被燒焦的焦尸
《太平洋戰爭》泰納魯河口戰斗后滿地尸體殘肢的畫面
戰爭是慘無人道的,這些赤裸的血腥如何透過熒幕畫面去表達去傳遞給觀眾具有正向牽引的思辨力量,這需要電影制作幕后的各部門協作共同去還原真實,弱化真實,提煉出具傳導意義的真實,而在還原戰場真實中最不可缺的便是尸體假肢、殘肢斷臂,它不僅能營造戰場氛圍,刻畫戰場質感,同時也是情緒通感的最佳視覺表達力。
2.戰斗環境營造
《拯救大兵瑞恩》搶灘戰局部細節畫面,被炸斷手臂的士兵拿著他的斷臂
《1917》無人區戰后畫面,懸掛在鐵絲網上的尸體及被泥土半掩埋的尸體骨骸
傳遞讓觀眾通感的情緒,除了靠劇情內容、拍攝手法、演員演技外,還需要靠些極具視覺說服力和沖擊力的環境畫面去呈現,去引出情緒導入思辨,而尸體假肢的巧妙應用及特定的傷情設計是傳遞情思的核心,也是豐富戰場環境,營造戰爭氛圍的其中一種表現形式。通過技術手段去再現戰爭暴力所帶來的悲劇,讓人在震驚的同時不再只是把它作為單純的視覺消費,而是兼并思辨,到底何為戰爭?
3. 敘事節奏調整
尸體會說話、會敘事、同時也會無聲的反抗。
《血戰鋼鋸嶺》登上鋼鋸嶺后打破寂靜的獵奇出場畫面
《辛德勒名單》里最具隱射意義的神來之筆
紅色小女孩的尸體
4. 推動劇情發展
《自己去看》主人公戰爭前后對比,通過老年妝旁敲側擊戰爭的殘酷性
《拯救大兵瑞恩》被炸通訊員的奇觀傷情設計,既深刻也專屬,獨具影片標識性
5. 真人效果替代
《狂怒》中排長被火燒的片段畫面,真人演員完成動態部分,尸體假肢完成靜態部分
諸多優秀的戰爭電影采用尸體假肢替代真人演員效果的畫面不勝枚舉,除了深層次的隱喻、故事共情及情緒通感外,也是出于保護演員安全,完成真人無法完成的鏡頭畫面。
6. 殘疾演員使用
《血戰鋼鋸嶺》里就大量運用到了殘疾演員的斷肢綁片,通過對殘疾演員假肢道具的傷情設計,完成戰地救護、群演士兵傷情表現等功能。
左側照片為《血戰鋼鋸嶺》電影畫面,右側照片為幕后拍攝現場
圖片來自《血戰鋼鋸嶺》特效化妝部門主管Larry Van Duynhoven
7.與演員的交互
《太平洋戰爭》在美軍挺近沖繩島后,影片里有個逐層遞進的尸體假肢設定。
此處的尸體假肢應用不僅承擔著影片敘事時間線、與演員的交互,還承擔著對戰爭環境的細節刻畫,除了無休止的殺戮、死亡、尸體腐爛的惡臭味、人性陰暗的丑陋面、還有極端惡劣的天氣,每一項都足以把一個正常人給逼瘋。
《太平洋戰爭》隨故事時間線變化而變化的尸體前后對比畫面
同類型為劇情、情緒、人物服務的尸體假肢應用,笨鳥視覺技術團隊除了在《八佰》里有專屬設計外,《長津湖》里也有所涉及,在亂石灘上與千里有交互推動作用的朝鮮志愿軍尸體就是其中之一,此時的千里還只是個初涉戰場,不懂戰爭的懵懂少年,經歷第一次直面猙獰可怕的尸體,到亂石灘美軍無差別的殘忍射擊,再到目睹好友張小山被機槍打爛后剩下的半片臉皮,這一環緊扣一環的情緒沖擊,讓男孩變為男人,所以這具朝鮮志愿軍尸體不僅承載著與演員的交互作用,推動千里人物轉變的起點,也是情緒承上啟下的結合點。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8. 有故事的傷情
《紅海行動》里大巴車爆炸后四周散落的殘值斷臂,通過假肢細節和演員互動去講述故事
這兩處與演員互動的尸體假肢,不僅在細微處傳遞故事,激發想象,也通過互動交互推動劇情發展,牽引著觀眾的情緒共鳴點,這些尸體假肢的特別設計,使其像一個故事引導者,讓人發省深思。
克制技術,減少不必要的血腥
戰爭必然會帶來死亡,真實的戰場遠比電影還要血腥,唯有將戰場的死亡氣息做到充分的渲染,才能讓觀眾認識到戰爭毫無人性底線的血腥殘暴。但戰爭電影畢竟是一部藝術作品,其創作的核心在于價值觀的輸送和情緒的傳達,所以不必要的元素都應該去除,我們要在現實真實與藝術真實中有一把衡量的尺度,特此我們梳理總結了其中三點代表性的創作標尺,這三點創作原則概括為一句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1. 剔除與劇情無關的血腥
對于尸體假肢的應用場景及傷情設計,我們不是單純站在為傷而傷,為死而死,為血腥而血腥的層面去執行還原一個戰場,而是出于創作層面,對其進行藝術美學和故事隱喻的加工,當我們再現歷史時,其核心思想是想緬懷和銘記,所以對尸體假肢的技術應用應該是有選擇性的還原真實,剔除與劇情無關的血腥場面。
2. 削弱直接暴露的血腥
腥紅的鮮血和碎肉所帶來的感官刺激,會讓觀眾脫離劇情,更會引起一部分觀眾心理和生理的不適感,因此我們要通過泥、水、土、煙、草、樹葉等元素,削弱血腥,例如戰場上被土埋著的尸體呈現出人的形狀,泥土中浸流出帶有血色的泥水等,雖然沒有直接醒目的呈現腥紅,但通過這樣隱喻折射的表現形式會比直接暴露尸體本身來得更令人震撼。
《太平洋戰爭》美日廝殺后遍地是被泥土掩埋的尸體假肢片段畫面,整個畫面沒有醒目張揚的猩紅,
但卻觸目驚心
《太平洋戰爭》利用樹木對血腥進行遮蓋
3. 虛化拍攝角度
尸體假肢在戰爭片中的應用除了上述所示情況外,更多是豐富畫面前后景,使整個畫面飽含層次感的同時兼具故事隱喻,在鏡頭切換時的帶入有承接點。例如《1917》穿越無人區就大量運用尸體假肢做為畫面轉移的帶入點,每一個尸體假肢的入畫都是有由隱藏到揭秘再到隱藏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國產戰爭電影對尸體假肢的使用情況
以往國產戰爭電影,絕大部分習慣于用群演來扮演尸體,其感覺安詳、完整,沒有在正確的環境呈現出正確的作用,不免讓人感覺跳戲。但隨著制作工業的升高,我們也看到了國產戰爭片對尸體假肢道具的靈活使用情況,比如《集結號》里指導員被炸斷的半邊身體,《八佰》里護旗場面為了達到爆炸效果所使用的假尸等等。這些國產戰爭影片所帶來的感官沖擊及情緒牽引,無論是從故事內容、畫面呈現、還原真實等等,都證明著國產戰爭影片的進步,然而在已有的進步基礎之上,我們還可以探索出更好,我們有可以更好的待發展空間。
《紅海行動》里被迫擊炮擊中后滿車的殘肢斷臂、臉皮碎肉
《八佰》阿邱被攔腰炸斷
關于笨鳥視覺技術團隊的尸體假肢道具
笨鳥視覺技術團隊經過多年的理論研究及技術實戰經驗的沉淀,目前已經打通了理論及應用的全流程,其研發制作的尸體假肢,能滿足真人無法實現的效果,包括燒、埋、碾、壓、拋、炸、砍等。
在《八佰》中,我們完成了諸如耗子砍頭、記者被吊死、蘇州河浮尸、日軍強攻片段中被高空摔下的士兵、以及爆破用尸體和殘疾演員的傷情假肢等。在《長津湖》里,我們提供了亂石灘朝鮮游擊隊風干的尸體、張小山被炸碎的臉、冰雕連凍死的志愿軍遺體、興南港美軍尸體的陣列、被鋼纜攔腰斬斷的三位美軍、被坦克碾壓的美軍戰士以及其他戰場上無數的殘肢斷臂和死亡戰士。
除此之外,尸體假肢也可以與人互動,做出更好戰爭戲份,關鍵在于這個部門需要參與創作,畢竟戰爭傷效部分如此血腥,樂于深究的人多少有些不正常,因此才出現編劇不愿寫、美術不愿畫、導演不去想,觀眾卻特別想看的普遍現象,而真正樂于深究于此的團隊,必須要大量累積關于戰地醫學、法醫等方面的專業資料,還要深入分析藝術真實與現實真實的界限,以及尸體假肢道具對電影創作的幫助,對現實血腥做恰當好處的消減,有節制使用技術,以技術為輔衷于創作本身。
真實的故事應當配以真實的血腥,這并非在謳歌戰爭,曾經有位老師說過:我們多做一些藝術的戰爭,才能讓世界少一些戰爭的藝術。
-全文完-
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可以關注明天的直播: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