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大會》通過四個“空間”,探尋遺址背后的奧秘,串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作者:冷凇 劉旭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近日推出的考古空間探秘類文化綜藝節目《中國考古大會》,創造時空映照的探秘型空間、虛實相生的美學式空間、公眾考古的參與化空間、時空一體的浸潤性空間,從百年考古走進千年歷史,探尋遺址背后的奧秘,串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時光穿越、場景重塑:創造時空映照的“探秘型空間”
《中國考古大會》以考古工作的“發現發掘、整理闡釋、保護傳承”為主線,通過空間探秘與任務解鎖,連結考古場景,復現歷史圖景。
在“發現發掘”的探秘時空,瞬間再現“千里之外”的考古發掘現場,考古推廣人依據考古發掘的考古證據鏈設計任務,將“大會體”單純的內容競答框架,轉向多元場景的形態融合,形成闖關探秘接力、多元形式借力的互哺生態;在“整理闡釋”的復現時空,以文物為點,以復現歷史圖景為面,可視化展現考古成果,將束之高閣的學術成果、考古發現生動化呈現、流動化傳播、影像化塑造,學術與藝術實現珠聯璧合;在“保護傳承”的互動時空,聚焦考古的保護修復工作,禮贊一代代基層考古人的用雙腳丈量土地的奮斗故事,彰顯考古人的匠人精神。
夢幻視聽、如臨其境:打造虛實相生的“美學式空間”
《中國考古大會》打造出“視+聽+觸”多維融合的立體舞臺,實現虛實世界的銜接和無限延伸。置身其中,生發出瞬間融入的沉浸感、身臨其境的體驗感,隨處可感“蒼璧禮天,黃琮禮地”的悠久傳統文化,悠遠、醇厚的歷史文化滄桑感生發、升騰;俯仰之間,360度圓環狀燈網交織閃爍,與起伏自如的地屏交相輝映,呈現出“上”是一眼萬年的“滿天星斗”,“下”是瞬息萬變的“山川河流”的視覺奇觀,為觀眾帶來磅礴激蕩的感官體驗;環顧四周,真實考古工作中“關鍵柱”的理念及古代禮器內圓外方的“玉琮”元素,烘托出濃重的考古文化氛圍,令觀眾如親身處于秘境。
虛實相生的視覺技術所打造奇幻視效的影像美,考古人物事跡的生動解讀所抒發釋放的敬仰美;恰如其分的音律音韻所喚醒的情感美,彰顯風骨的真實故事所顯現的精神美,均意味著美學意蘊的崇高回歸,透視出電視藝術的深度與美感。
情感交互、文化認同:構造公眾考古的“參與化空間”
從“考古盲盒”脫銷、“三星堆遺址”直播熱潮到“考古旅游熱”“博物館熱”,全民對考古學的關注度顯著提升,“公眾考古”或“公共考古”已經出現并漸次生長。作為一次現代傳媒與歷史文化遺跡的相互激發與碰撞,《中國考古大會》制成十二個考古項目的微縮模型,以“云上實驗室”掀互動之參與、喚全民之保護,構造公眾考古的參與化空間,拓展了公眾對考古工作的感知空間和情感維度。
在這一過程中,公眾的在場感、主動性被放大,考古空間探秘類節目演化為一次集體觀看體驗,公眾在這一場域內形成關于北京周口店遺址、河南賈湖遺址、浙江良渚古城遺址、河南殷墟遺址、四川三星堆遺址、陜西西周都城周原等考古遺跡的想象共同體,進而對文化遺址與考古知識有了縱深化的理解、記憶,在認知層面滿足了觀眾的文化需求,更在精神層面上與公眾產生情感交互、文化認同,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歷史自信。
懸念敘事、景象復原:塑造時空一體的“浸潤性空間”
懸念敘事是故事敘事的一種敘事策略,是組織素材、引發觀看的重要手段。抽絲剝繭,問道歷史真相?!吨袊脊糯髸纷儗W術性表達為故事化講述,變常規化敘事為懸念性呈現,布局謀篇建置懸念。各類型的考古項目愛好者、發掘者、保護者、研究者、傳播者,帶來全新的懸念視角,反轉、沖突、意外、逆襲、情感點及高潮點等打造都成為懸念化、劇情化設計的關鍵,節目層層解密,形成獨特電影級沉浸式觀賞體驗。
同時節目以“揭秘微電影”刻畫歷史之細節、復原歷史之景象。諸多重要的專題微電影,結合技術動畫復原再現了諸多珍貴的遺址內容,對考古遺址的地形地貌、發現發掘、歷史背景、人文知識及保護修復等進行“高濃度”信息輸出與“沉浸式”文化講述,塑造時空一體的浸潤性空間。
2021年是中國考古學誕生一百周年。一百年來,中國考古學為“通古今之變化”奠定堅實研究基礎,以“發思想之先聲”作為光榮學術使命。
《中國考古大會》 “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突出中華文明歷史文化價值,體現中華民族精神追求,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實的古代中國與現代中國。
編輯 | 饒文淵 徐蕾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