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麗娜
編輯|李春暉
短短幾年,戀綜就把明星、素人的相識相戀分手都拍了個七七八八,還能有什么創新點?只能拍“無法戀愛的人們”了。
優酷官宣過一檔名為《沒談過戀愛的我》的戀愛綜藝,點名要幫母胎單身(從未談過戀愛的人)們找對象。
消息一出群情激動,不少母單表示莫非自己終于脫單有望?已經看膩男女海王過招的觀眾老爺也頗為期待,這才叫真正的戀愛養成啊。
不過想法固然好,母單戀綜怎么拍,實際操作也有不少問題。某網紅報名參加,結果被發現初中時談過一次青澀戀愛,慘遭拒絕。卻又有網友爆料,自己朋友被節目組邀請做嘉賓,當朋友坦白告知談過戀愛時,對方卻表示“現在沒在談就行”。
母單戀綜怎么拍?從選人到故事線再到需要規避的雷點,作為十個朋友八個母單的“母單吸引體質”,硬糖君也來拋磚引玉一下。各位母單,不要再試圖隱藏,亮出你們的真實身份暢所欲言吧!
母胎單身何處尋
從目前網友討論看,大家雖然對母單戀綜喜聞樂見,但“就擔心是一群小網紅跑去節目刷臉”。這幾年戀綜翻車事件不少,也不怪我們網友風聲鶴唳。
與其他戀綜一樣,優酷這檔節目仍舊采取素人報名+節目組邀約的方式。但節目既然打出了“從出生就沒談過戀愛”的噱頭,網友難免擔心會有談過戀愛的人企圖蒙混過關。
與資料足夠多,且有大量粉絲提供“考古”素材的明星不同,審核素人的難度其實更大,工作人員能做的無非就是根據對方提供的資料,翻看社交賬號有沒有蛛絲馬跡,或從其關聯好友賬號中尋找端倪。
韓國戀綜嘉賓也翻車
但如果有心作偽,素人清理掉自己的過往,重新包裝一個網絡形象并不難。節目組也不是克格勃,沒有能力挖地三尺尋真相。
可一旦節目播出來,嘉賓爆雷影響的不止是本人,還有節目的品牌。作為新類型的母單戀綜想要立足,對嘉賓的選擇必須審慎。
素人報名海選的老辦法,或許并不適合母單群體。
通常來說,愿意報名參加節目并接受節目組一輪輪檢驗的素人嘉賓,或多或少對舞臺、出名心懷向往。上節目能脫單固然好,實在不行靠節目積攢點人氣做個網紅也不錯。
然而硬糖君在生活中接觸到的許多母單人士,本身對社交就有一定抵觸情緒,更別提主動報名參加節目,把自己的感情生活暴露在全國人民面前了。所以,母單戀綜的嘉賓人選,與其等著素人自己報名,倒不如節目組主動出擊。
母單確實有社恐的一面,但到網絡上,母單人士可就是另一個樣了。他們積極參與各類話題討論,愿意通過網絡交友脫單,而且比起門當戶對,他們往往更注重圈層及興趣愛好的一致。
節目組完全可以從網絡入手,大量母單社群就是嘉賓富礦,比如豆瓣知名的“母單互助小組”,微博上的各類征婚征友賬號。這些賬號本身還會按照二次元、博士等不同標簽對投稿人進行劃分,節目組直接在這些賬號下蹲守,信息真實性比個人報名更有保障。
高校校內網的留言板,也是母單人大量聚集的地方,且校內網的用戶資料相對更真實透明;如果思路打開一點,去城市相親角找合適人選也不是不可,期盼兒女脫單的父母還沒等你開口,就會將自家兒女的情況和盤托出。
總之無論采取什么樣的嘉賓遴選方式,既然節目組打出了“從出生一直單身”的口號,就要徹底落實這一點,審核調查環節要盡可能詳實細致。否則新節目自打臉,后果可比已經形成品牌效應的老牌節目嚴重得多。
母單故事如何寫
合適的人選只是第一步,母單戀愛故事如何書寫更是重中之重。這幾年素人戀綜為何比明星戀綜更受歡迎,就是因為我等觀眾在素人身上看到了自己。加之大眾總是存在著“明星習慣性演戲,素人才是真實反應”的思維,更為素人戀綜的火爆添磚加瓦。
但母單這個群體,特殊又龐大。母單戀綜或許不該只局限于“搞對象”,可以有更廣的心靈和生活觀照。
單身的原因千千萬,母單戀綜如果能夠挖掘深層次的原因,節目會更有質感,觀眾也能看到嘉賓的成長性。
以硬糖君身邊的母單朋友為例,有些人因父母長年爭吵不休,對親密關系有了心理陰影,甚至對異性產生厭惡心理,主動拒絕走進戀愛關系,這屬于主動單身;也有些朋友,生性靦腆羞于社交,也羞于對他人袒露自己對戀情的向往,渴望天降良緣的同時又不敢去接觸外部世界。又或者就是工作太忙,根本沒時間去認識其他人,這屬于被動單身。
主動與被動背后,是不一樣的成長經歷與心理障礙,節目不應只局限于幫助母單找對象,而是要解決“造成母單的心結”。也就是說,可以將一部分真人秀篇幅放在交代嘉賓的過去,這要比一上來就搞對象猜心更有人情味。
至于節目的表現形式,目前主流的“相親約會式”與“合宿猜心式”,似乎都不太適合母單人群。
誠如前文所說,母單往往對社交有一定抵觸情緒。若像其他戀綜那樣,搞個早中晚趕場式相親,其一沒有“母單戀綜”的特色,其二對嘉賓本身也可能造成傷害。
至于“合宿猜心式”,更是社交牛逼人群專屬。一群母單合宿,最終的結果很可能變成男生女生分成涇渭分明的兩組,各自低頭玩手機。
淡化戀愛元素,將“合宿搞對象”變為“一起旅行”,也許能讓母單嘉賓在節目中表現得更松弛自然。
比如最近很火的露營,就挺適合與母單戀綜配搭食用。年紀相仿的母單一同踏上露營之旅,在一起動手安營扎寨中逐漸打開心結,在交流中產生感情,這不比明晃晃一上來就“我要搞對象”自然嗎。
甚至可以格局更大一點,誰說母單必須得搞對象了,咱拍成一部成長綜藝不也成嗎?在旅行中無論收沒收獲愛情,但都獲得了成長。這種嘉賓在節目中的成長性就是綜藝人常說的“人物弧光”,觀眾老爺最容易對這種個人成長故事動情,從而對節目產生感情,成為長期用戶。
公關雷點怎樣躲
平時在網上喊著“今天就要脫單”的母單不少,但真有這么個節目提供脫單機會,不少人卻慫了。一方面與母單的社恐有關,另一方面大家這幾年看過太多素人上戀綜被網暴的例子,害怕下一個會輪到自己。
母單戀綜更需要節目組保護素人嘉賓。不少素人嘉賓遭遇網暴,都與明星觀察員的“口無遮攔”有關。觀察員對素人倒也沒啥惡意,就是一時嘴快,母單戀綜在觀察員選擇上需要更慎重。
首先,素人嘉賓的父母肯定不適合作為觀察員出現。其次,走吐槽派的明星嘉賓與節目的適配度也不高。母單戀綜的觀察員需要有較強的共情能力,且對戀愛的態度要更開放包容。可別人家素人還沒怎么著,這邊觀察間就著急“這可怎么搞對象啊”,實在沒必要。
大眾對于母單也有許多刻板偏見,比如“長得不好看、性格古怪、原生家庭有問題”等。如果真的迎合大眾印象把母單當做特殊群體來展現,反而容易遭到輿論反噬。
硬糖君與幾位母單朋友探討后發現,大家對母單戀綜本身并不反感,但希望節目不要把母單刻畫成格格不入的社會邊緣人一樣,“我們跟大家沒區別,就是沒談過戀愛而已”。
針對某一特定人群而生的綜藝,不是去加深刻板印象的,而是要打破偏見。節目組在展現每個嘉賓的個人特質時,不妨參考一下那些“拯救大齡二次元”之類的征友貼,看看人家是如何用文字的方式,展現一個人有趣的不同側面。
還有一個戀綜的通病,母單節目也不妨吸取教訓加以規避,即網友常常抱怨的:戀綜男嘉賓整體顏值遜于女嘉賓的問題。或許節目組的出發點是老一輩說的“郎才女貌”,但這都2021年了,男女嘉賓的整體顏值平均一點不好嗎?
如今戀綜隱隱有追上音綜的勢頭,一年四季不間斷,這也與年輕人普遍的情感焦慮有關。母單戀綜或許可以反其道而行,不再助推這種對親密關系的焦慮,而是以包容態度來看待個人選擇。
對于母單人群的關注,不該只為突破現有戀綜瓶頸,而是讓外界了解“何謂母單”“母單并不可怕”。如果節目組不是想搞話題一波流,而是希望做成長期IP,那么選擇做有溫度的內容,會比有噱頭的內容,更有生命力。
話說母單這個好題材,可不止被綜藝盯上。steam今年夏天就上架了一款名為《母胎單身》的交互式影像游戲,29歲仍舊沒談過戀愛的男主,能不能避免成為“魔導士”的命運就靠玩家了。這款游戲才上架就拿下“特別好評”,關注母單,任重道遠,好處多多啊。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