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陽,七棵樹創意園,一棟窗明幾凈的小樓,這里是《時間都去哪兒了》、《山河故人》、《繁星璀璨的天空》等知名作品的創作者董冬冬、陳曦的音樂工作室:冬曦音樂。
一、劇內劇外,用音樂講述人生故事
一直以來,董冬冬和陳曦將“講故事的音樂人”作為自己的定位。這一方面是因為,在OST行業深耕多年,“冬曦”的作品往往與影視劇相關。 “在影視劇這個行業里面,每一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幫助一個劇講故事,我們做音樂,就用配樂和歌曲去講故事。”陳曦坦言道。同時,在他們眼中,“講故事的音樂人”還有另一重含義:希望聽眾通過一段旋律、一曲歌詞,喚起一段回憶,進入一段情緒的共鳴之中。
因此在創作時,董冬冬和陳曦會融入很多個人的感觸與思考,再以歌曲作為媒介,讓他們的情感觸達更多聽眾,激發內心的回響。“當我們的歌曲脫離 OST、脫離影視劇的時候,你再去聽,你可能會想起你自己。”董冬冬說。
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便是這樣的一個例子。這首創作于 2010年的歌曲,11年間除了被無數知名歌手在各種舞臺翻唱外,最近還出現在了熱播綜藝《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上。
在同名節目《時間都去哪兒了》中,兩位喜劇演員的出色演繹,仿佛在我們每個人身上裝了監控,“時間都去哪兒了在報我身份證號”等詞條登上微博熱搜高位,一夜之間刷爆年輕人的朋友圈。當最流暢質樸的歌詞,與時下最流行的傳播元素結合,感染力一如既往地叫人破防。
而這首曾經唱哭無數聽眾,并登上央視“春晚”舞臺,成為跨越了 11年的光陰依然人氣不減“爆款”的金曲,靈感來自于董冬冬、陳曦自己的生活感觸,陳曦說:“那時候我還年輕,我從一個孩子的角度,去體會父母給我的、長輩給我的那種親情到底是怎樣的。……很多人都問我說,這是一個反問嗎?或者這是一個問題嗎?我覺得不是。我覺得如果他后面有一個表情符號的話,應該是省略號。因為這首歌,我看到過很多人的眼淚。”
歌曲《繁星璀璨的天空》,則是另一個典型案例。這首歌的創作動機是對革命先烈的致敬,靈感來自于陳曦的一段想象:“她(指陳曦)把每一位偉人,也可以說是先賢們,把他們比喻成星星在天上。可能我們抬起頭望向天空的時候,他們都在那里。”董冬冬分享道。而正是恰如其分的表達了“星空”這一浩瀚意象的靈感,在今年10月神舟十三號出征當天,眾多短視頻博主不約而同選擇了這首歌來剪輯作品,致敬航天英雄,全網轉發量破億。無論年齡,不分南北,所有人在旋律和歌詞的共鳴中實現了共通的情感鏈接。
當陳曦回顧自己創作這首歌的創作時說道:“不管天南海北,不管古往今來,每個人都曾經璀璨過我們這片天空。”
好的音樂人可以承載的時間和空間元素都是無限大的。從劇內到劇外, “冬曦”創作的音樂故事,以跨越代際的誠意,打動了所有的聽眾。
二、突破自我,在創作中探索無限可能
一首膾炙人口的金曲,誕生于曲與詞的和諧交融。合作的最初,陳曦寫詞,董冬冬譜曲,兩人各展所長,相偕走過了十五個年頭。十五年的時光,讓他們情感的配合更加默契,也讓他們的詞曲技巧在磨練與切磋中得到提升。提及過往的合作經歷,陳曦笑稱:“你要知道,任何東西都是有限制就會增加難度,所以就像我剛才說的,真正合作起來哪一個都是在幫對方制造難度,然后對方哪一個都在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這種難度,給它(指作品)加分。”
歷經十五年對音樂的不懈追求,如今的董冬冬與陳曦,已經是成熟的音樂人,以“金牌搭檔”之稱享譽華語樂壇。但在他們心中,他們的事業遠遠還未“定型”,有關音樂的未來仍有無限可能。十五年中,董冬冬和陳曦從未停止過對“邊界”的探尋。一首首新歌、一張張原聲音樂大碟,他們在創作中突破著自我認知,也在實踐中獲取著新的身份標簽。2018年,陳曦開始嘗試作曲,并于2019年考入伯克利音樂學院學習電影音樂、古典音樂寫作,向全能型創作人轉型。談到學習作曲的心路歷程,陳曦說:“前兩年,我從作詞的人轉向一個作曲的人。我會換一個維度,原來從作詞的角度上,你希望作曲寫出來的旋律是給你的歌詞加分的,但是當你自己再切換到一個作曲的角度上,你以同行的視角來看待,就聽他的東西欣賞他的東西的時候,你會有特別不一樣的感受。”
董冬冬說:“我們一直在轉換著身份。可能我們已經合作15年了,慢慢的可能我去寫詞她去寫曲,或者我們都去寫詞曲。對事業,我們有更多的、往前的目標。”
三、紅塵紛繁,以初心堅守藝術價值
從事音樂行業多年,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參與過許多商業性質的項目,但兩位音樂人始終堅守“做優質音樂”的初心。在董冬冬和陳曦眼中,商業化、流行化、量身定制化不是粗制濫造作品的借口,創作始終是藝術創作者對自己的交代和表達,不論歌曲類型怎樣、風格如何,在董冬冬看來:都是創作者在“表達跟這個世界對話的一個關系”。當被問到“如何保持藝術價值與行業價值之間的平衡”時,陳曦認為:“藝術性是創作的人,藝術創作者對自己的一個交代和表達,而商業性在藝術創作的創作者的眼睛里面,其實商業性是你和外在的他人之間的聯系。所以真正的商業性是能幫助一個優秀的創作者,心里有別人,眼睛里面有別人,然后把這個東西創作的更動人。”
本著對音樂的不懈追求,2021年,董冬冬和陳曦將自己的OST作品搬上了交響樂的舞臺——這在OST行業來說,是一個創舉。10月16日晚的國家大劇院音樂廳座無虛席,導演張藝謀、劉江、寧浩,演員馬麗、沈騰、童瑤、顏丙燕,歌手李宇春、孫楠、張杰、周深、阿云嘎等圈內摯友都用各種方式,祝福和關注著音樂會。
對于“冬曦”來說,這樣的“破壁”,并不只是一味求新,或是僅僅為了提升所謂的格調,而是為了讓聽眾更純粹地感受旋律的魅力。陳曦說:“一段音樂,它的主題如果經得起交響樂式的改編,然后經得起交響樂式的發展,然后經得起更多的創作者一塊去參與、去演奏它,然后在另外一個純聽覺的舞臺上,大家去感受它,我覺得對這個旋律來講是一件很對的事情。”談及將作品交響化的初衷時,陳曦堅定道:“我非常尊重我現在做的這份工作,我從來沒有把它當做普通的流行音樂去看待。所以今天,當我們有機會把它交響化的時候,我們會毫不猶豫地希望促成這件事情。不能因為前人太高太好,自己就不往前走這一步。”
十五年間,獎項無數,“冬曦”組合始終將“聽眾喜歡”作為最高的榮譽。“我們的這么多作品,開始初衷絕不是說我們寫一首歌要火,”董冬冬說,“這首歌本身讓大家喜歡了,他們都會慢慢去幫你傳播的。這樣得到的榮譽,是我們最喜歡的。”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