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漢克斯最近和一只狗一個機器人演了一個末日廢土的科幻公路片。
在末日的世界觀下,他沒有家人和愛人,和這只狗和自己一手打造的機器人,組建起來了一個家庭。
Apple TV上線后,豆瓣分數從8.3漲到8.4,想來是被感動得人越來越多。
當然,也有可能是為了湯姆漢克斯而去觀看的人越來越多。然后發現,這雖然和預期的科幻大片不一樣,但卻被莫名其妙地某個點戳中了,是怎么回事。
兩個小時的故事留住了他們,并將他們打動。
《芬奇》的動作戲少有,大場面等同于沒有,整個節奏平緩如洋,整體氣質安靜得像沒有風吹過的海面。
陽光照耀下,波光粼粼出的,是這普世繁華中的平凡。
這是一部溫馨、感人、治愈、不會讓你大哭卻會讓你心流淚的電影。
第一層看上去,是關于環境的警惕,關于信任和友誼的深層次表達。
第二層細想,是關于養育子女的特別父愛。
第三層深挖,歸根結底,講的還是愛和人性。
但回味過來,我們會發現,它的強大之處,在于敢于用滴水般的細節,觸及一個垂死的世界。并用最后一個人類的結果,反看人類對世界的反饋。
也正是這樣的直面,讓人感到后怕,開始反思。
最瘋狂的不是故事足夠逼真,而是故事發生在近未來,甚至從我們現在的時間軸往后推演,幾乎是一個極有可能會發生的故事。
很多人說,眼淚,是從看到湯姆漢克斯教自己制造的機器人“人性”這一點開始不由自主地嘩嘩冒出的。
《芬奇》,用一種清冷的反烏托邦敘事,在潤物細無聲中滴水穿石 。
湯姆漢克斯飾演的芬奇是一個身患絕癥的工程師,但他已經是最后幸存的人類之一。因為環境的惡化,湯姆漢克斯的身體每況愈下。
在毀滅地球的災難之后,唯二陪伴他的,只有一只其實本屬于別人的狗,和一只協助工作的機器狗。
他怕自己死后,沒有人能照顧得好小狗,就造了一個有人工智慧的機器人杰夫,希望他可以代替自己,守護狗狗。
在此之前,諸多母題都無非是在探討,所有收集到的人類知識都被用于為后人類世界創造一個精心制作的人工智能。
但《芬奇》卻因為個人的選擇在家庭寵物的未來幸福上,而有了催人淚下的錨點。
大災大難中,選擇大我犧牲小我固然偉大。可當沒有去能選擇大我的余地的時候,誰又說選擇小我是不可以的呢?
更何況,湯姆漢克斯用人工智能來做狗保姆的想法,對于狗來說,已經是它的全部。
于是,帶著這種思考,再看向《芬奇》的故事,冰冷的基調也會被溫暖融化。
就好像所有的童話故事,只要小狗活著,幸福的結局仍然可能。
人類對于生命的寄托,跨越了物種,放下了語言,只交出了沉甸甸的真誠的愛。
在這一點上,家庭寵物代表著最后一刻從巨大的火球中跳出的希望,將會是《芬奇》開啟的另一子題。
雞蛋里挑骨頭,《芬奇》的科幻設定是極不講究的。
影片直接粗暴的使用了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但沒有解釋機器人杰夫是如何覺醒,產生情緒和想法的。諸如此類不夠嚴謹的細節還有很多。
但作為一個軟科幻來說,瑕不掩瑜吧。
如果《芬奇》能說話,想來他會直接和你說,我的科幻是一種精神,不是設定。
比如,Machine Learning在下意識看來,都是相對冰冷的數據化的。但在《芬奇》里,他和機器人的對話常常是帶著情緒轉變的長篇大論的。
正因此,我們看到了人類的復雜性。
他的初衷是很有人情味的,他將狗狗看做了一個等同于自己子女的“生命”,在乎在未來沒有自己的日子里,他可以繼續活得悠然自在。
哪怕無法擁有一切,至少別讓他失去太多。
在盡自己所能的條件下,讓他得到最好的庇護。
更不用說,在影片后期,當湯姆漢克斯對機器人說起狗狗的由來,他的人設光輝又躍遷了一階。
人性怕死,想救又無能為力,沒救卻心生慚愧,如果不做點什么總要負疚余生的人性本能,也在此刻昭然若揭。
可人也是雙標的。
湯姆漢克斯制造了機器人,甚至賦予了機器人的自主意識,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只把他當做陪伴狗狗的工具。
所以他著急的時候會對他情緒化發火,覺得你明明有智慧能聽懂我講話,可你怎么就是學不會呢。我時間不多了,你再學不明白,我的狗怎么辦呢。
他對杰夫說,“我知道你昨天才出生,可你也該學著長大了”。
這一點上,我們的心疼點轉移,來到了機器人杰夫身上。
亦因此,我們依稀明白了一些人類在口是心非的狀態下,視角的難免盲區。
這種心態,是他對機器人杰夫還需要很長一段學習才能成長起來的師者煩惱,卻也是身為創造者對自己的憤懣。
他不是不知道自己太過操之過急,拔苗助長,讓一個孩子誕生然后讓他什么都不懂的情況下直接自力更生不說,還得養家糊口,照顧別人。
可時間不給他機會,如果不想讓他那么快面對死亡,感受痛苦,就只能用成長的痛苦將他煉成鋼鐵般的堅強。
在湯姆漢克斯和機器人的關系上,我們看到了一個垂危之際老來得子的老父親和牙牙學語還沒有能力獨自生存的孩子。
老父親的焦慮與脆弱,和孩童的天真與好奇,建構起父子教育體系里無形的網。這網里,有父親望子成龍的心切,有兒子逐步傳承的成長。
老父親的良苦用心,和孩童的涉世未深,交代出為何父子關系里總會有難以避開的沖突。
老父親的力量不及,和孩童的千斤頂大力,更是歲月敲打在二人相處旅程里的警鐘。
而這網的線頭,又因末日下老父親時日無多的天然壓力,變得又緊又擰。
父親這個角色,說起來容易,學習扮演起來難,更不用說當重擔從天而降,很多人尚來不及準備好的厚重感。
于是,父親的深沉,無言,嚴肅,冷冰,成為了東西方語境里難得的相似之處。
他的重心落點,不是人類的求生,也不是文明的留存,而是人類把未竟之事寄托于機器人的那種悲壯性偉大和荒誕感哲思。
這種交付的信任,傳承的意志,在互相救贖的雙向奔赴里,最終背著責任,掬起希望。
不僅如此,這種羈絆,也轉化了機器人和狗狗的關系。
機器人是苦難的,是被安排著降生,是生來就被強塞了照顧狗狗的重任的。
機器人受限于程序命令,不斷嘗試著承擔這份任務。
可狗狗卻不接受這個會動的廢銅爛鐵組裝體。
生命和非生命體,到底是根據組成部分是有機物還是金屬來界定,還是有意識和無意識來區分呢。
不會有答案的。
但是機器人給了自己的答案,用金屬般的堅強意志,一次又一次地貼近狗狗,哪怕被屢次拒絕都沒有放棄。
當然,你也可以說,這種堅持不懈是程序命令所強制于他的。
但悖論在于,他又是有自主意識的人工智能,他若不想,完全可以不必去遵守。
他選擇了去遵守,塑造了決心和毅力,承受了受傷,讓一場逃亡,變成了一場旅行。
因為陪伴,生死的緊迫感都無足輕重,沿途的過往都變成了欣賞風景的人間旅途。
《芬奇》以一個糟糕的未來世界開始,卻用許多溫柔和關懷填滿,最終刻畫了難得的有如童話故事般純凈美好的單純。
來到結尾,機器人杰夫完成了湯姆漢克斯的愿望,替他看到了那座三番大橋,卻也沒有就此停步。
因為他要接下來為自己而活,帶著狗狗,繼續向未知去探索和嘗試。
有一說一,《芬奇》的小成功,得益于湯姆漢克斯才華橫溢的演繹。
是他的表演,讓我們認同主角芬奇的絕望。
我們也是通過看到他對周圍環境、他自己、他的狗、幾乎所有事物的絕望,來保持我們對于影片的興趣。
而在認清這個未來世界是充滿敵意且黯淡的時候,又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特有溫暖。
現代戲劇的最大悖論在于,我們想要感受事物,但我們又想假裝我們在真實地、有機地、不受任何操縱地感受它們。
事實上,我們明明都知道,這一切就是電影在操縱的。
2021年,《芬奇》操縱了一份寒涼里的溫暖,留給你慢慢品味。
上一篇:他來了,我看看誰又可以了丨賞色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