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們的生活正在被碎片化的娛樂方式充斥,短視頻的盛行為娛樂圈注入了新活力,也給影視從業者們帶來了新的挑戰。從于和偉“接著奏樂接著舞”火遍大江南北到沈騰的“你過來啊”引發全民熱潮,讓業界開始探討——如此快節奏“顯微鏡”式的審美模式,是以點帶面豐富了影視作品和演員的傳播途徑,還是給吹毛求瑕愛好者提供了溫床?
短視頻作為一種媒介手段,早已對受眾的生活習慣和審美方式產生影響。比起鏡頭下的場面調度,這屆觀眾似乎更易被激烈的矛盾、抓馬的情節和帶有爽感的人物吸引。一方面,短視頻正在成為新的流量集散地,給影視從業者們提供了一個新的引流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或此類模式,演員可以展示自己的正面形象,也可以宣傳自己的影視作品。
例如,演員肖央曾憑借懸疑犯罪電影《誤殺》入圍金雞獎和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當年宣傳《誤殺》時,肖央就曾邀請亦師亦友的前輩劉德華在抖音平臺為《誤殺》做宣傳,該條短視頻點贊量突破120萬,可以說為后期《誤殺》票房破10億取得巨大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
另一方面,以短視頻為代表的快節奏顯微鏡式審美模式正在悄然興起,靠著一則短視頻、一張動圖甚至是一個“表情包”,自媒體創作者和吃瓜群眾就能隨便定義一個演員的演技:《突圍女主演技崩塌,閆妮秦嵐演技浮夸,潘之琳老氣橫秋》《林滿江是幕后大BOSS,靳東的演技稍微有點尷尬》《39歲孫儷演技遭質疑,孫紅雷的演技陷入模式化,套路化太明顯》……
這兩年,類似的文章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大自媒體平臺中,其作者們幾乎無一例外地都選擇了截圖、動圖或者短視頻這類方式表現,老戲骨們變成了“演技浮夸“、”演技尷尬“的代名詞,看似證據十足,實則斷章取義。
拿前段時間爆火的《掃黑風暴》來說,孫紅雷都被網友說表情管理基本上都是一個套路,沒有新鮮感。
還有正在熱播的懸疑劇《第十二秒》中,任重萬茜也同樣難逃此番碎片化的邏輯審美,任重僅因為在抓捕時表情有些激動就被網友吐槽“油膩”,萬茜僅因為一個抬眼做到情緒的轉變也同樣被挑刺。
其實我們都知道,影視人物的角色塑造是立體的。評判一個演員的演技,應該從多維角度,按照動態場景來綜合分析,如果以顯微鏡審片的思路來找問題,可能大多數演員都會被評為“演技差”行列。如此吹毛求瑕般審美模式,真的是客觀公允的嗎?
短視頻的興起,豐富了大眾的娛樂模式,方便了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與此同時也有人質疑,大批充滿感官刺激的快餐式娛樂產品被創造了出來,填滿人們的生活,令其沉浸在“快樂”“刺激“中,喪失對現實問題的思考能力,這種膚淺的娛樂審美不應該成為文化領域的常態,優秀的文藝作品和演員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欣賞,而不是憑借某一個表情、動作或者一小段動態截圖,就斷章取義地做出評價。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