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時間順序,紀錄片《紫禁城》用《王者》《基業》《遠路》《驚變》等12個篇章,串聯起600年榮辱興衰史。
作者:勉人
北斗七星率領天空眾星宿旋轉的正中心名曰北極,古人認為那里是天帝的居所,稱之為紫微垣。從天空映射凡間,稱為天子的皇帝,居住的地方就叫紫禁城。
近期,北京衛視與故宮博物院共同出品的十二集紀錄片《紫禁城》正在多個平臺播出。該片以時間順序,用《王者》《基業》《遠路》《驚變》《際遇》《異象》《交融》《盛世》《思危》《圖存》《破曉》《新生》構筑成12個篇章,每集選取1個關鍵事件,串聯起600年跌宕起伏的榮辱興衰史。
宏觀著眼,微觀入手
自2018年起,《紫禁城》拍攝團隊就在導演吳志勇的帶領下多次前往故宮找感覺、學知識、做調研,期間采訪了30余位專家學者,為腳本精準性和全面性助力。
攝制組分成故宮拍攝組、紀實拍攝組、歷史再現組三組人馬,近150人的專業隊伍共同推進項目。除記錄故宮建筑、文物和不同季節天氣的故宮內外景,攝制組還先后到南京、蘇州、太倉、杭州、湖州、福州、廈門、泉州等80余個外景地拍攝相關內容。
該片宏觀著眼、微觀入手,形成“從紫禁城走出去,再回到紫禁城”的多維度表達。第一集《王者》中,為了找尋朱棣當年為何遷都北京的原因,導演團隊采訪了明清史專家。
據專家介紹,正是朱棣之前與北元交手的經歷,讓他覺得父親朱元璋提出的“皇子戍邊”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朱棣提出了一個更大膽的且對中國歷史有重大影響的決定——“天子戍邊”,這正是在北京建立都城的思想基礎。
都城建立后,又該如何繁榮?永樂帝決心填充北京人口。一聲令下,龐大的移民計劃開始了。為了尋找當年移民的歷史遺跡,攝制組來到北京通州博物館,找到當年移民之一江南富戶戴廷玉后代的墓志銘,其中便記錄著戴家來到張家灣(京杭大運河終點)后的史實。
該片對相關歷史問題進行細致考證,并以實地考查與專家講解相結合的方式推進,來提升《紫禁城》的科學性與專業性。
以文物帶事件,以事件看人物
敘事結構上,《紫禁城》以故宮關聯文物為依托,以建筑帶事件,以事件塑人物,以人物見古今。如《基業》一集從多個層面回顧了朱元璋、朱棣父子的治國理念。
以文淵閣帶出朱棣對宰相制度的革新,這是對明朝政治的側寫。明朝的文淵閣(今文華殿南側)不僅有儲存圖書典籍的職能,還是文官集團的議政中心。朱棣繼承了朱元璋的治國理念(廢除宰相制),但改進了這種機制。他選拔翰林院部分官員,任命為殿閣大學士,在文淵閣日常值班,參與政務,這個常設機構被稱之為“內閣”。
一部《永樂大典》,可以看到明永樂帝在文化層面的遠大抱負。從永樂元年開始,朱棣就啟動了一項巨大的文化建設工程,即將中華民族數千年知識財富備輯為一書的《永樂大典》,匯集圖書七八千種。攝制組也來到國家圖書館中,一覽此文物的真容。
觀眾們能從《紫禁城》對歷史事件見微知著的敘述中,更清晰地理解歷史。
據悉,該片拍攝時采取了8K高清技術,同時結合動畫演繹等方式,為觀眾帶來更具真實、生動的視覺效果。比如在《遠路》一集中,攝制組利用動畫形式描繪海上與路上絲綢之路的繁榮發展,增加了該片在敘事歷史事件時的豐富性與可看性。
此外,12集《紫禁城》對應12種風格各異的主題曲,包括流行、搖滾、歌劇、京劇、說唱等多元風格。以年輕語態吸引更多觀眾,如《紫禁城》的制片人、總導演吳志勇說,希望此片可以喚起更多年輕人關注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
編輯 | 徐蕾 饒文淵
上一篇:這些廣電虛擬主播讓人耳目一新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