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熱播劇《小舍得》終于迎來“無畏舍得,成長自有答案”的圓滿大結局,但其引發的討論仍在繼續。作為“小系列”的第三部(前兩部分別為《小別離》和《小歡喜》),《小舍得》聚焦國內教育的“小升初”階段,以兩個家庭不同教育觀念下的家庭教育為主軸,三代人的家庭生活為縮影,講述因子女教育而產生的悲喜。
2013年,以首部育兒題材電視劇《小兒難養》為起點,《虎媽貓爸》《小別離》《帶著爸爸去留學》《小歡喜》等一系列反映“親子關系”“學區房”“家庭教育”“出國留學”等熱點話題的電視劇隨之涌現。以教育為題材的現實主義家庭劇的熱播,說明教育焦慮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的集體性焦慮。《小舍得》在延續反映社會教育問題的現實主義風格之外,還聚焦了教育觀念的沖突、校外教育機構的“叢林法則”等話題,映射著萬千家庭的悲喜生活。
教育焦慮與蝴蝶效應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政策呈現出減輕社會單位負擔、增加家庭和個人責任的傾向,家庭成為個體的庇護所。上世紀80年代,計劃生育政策實施,獨生子女普遍,家庭保障的中心因此下移,子代成為現代家庭的關注焦點,甚至成為左右家庭關系的重要因素。作為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補充的家庭教育逐漸變得重要,家庭的教育功能不斷突顯并成為一代人的焦慮,子代的教育問題隨著作為獨生子女的80后成為父母而更為突出。
繼留學與高考話題之后,“小升初”階段的教育問題成為“小系列”第三部《小舍得》的主線。第一集“家宴”中便矛盾盡顯:因上一輩人的恩怨重新組合成一家人的半路姐妹田雨嵐和南儷一直不和,南儷的女兒夏歡歡與田雨嵐的兒子顏子悠又是同班同學,于是孩子的成績成為比較對象與爭奪老人注意力的資源。田雨嵐是典型的“雞娃”母親,她篤信“愛拼才會贏”的原則,為了讓兒子進入頂尖的翰林中學,付出巨大努力:向學校舉報私開補習班的老師,轉頭又為進培訓機構的金牌班放下身段去求人并當眾懺悔道歉等,最終卻導致兒子抑郁,家庭矛盾也越來越多。而南儷夫婦則奉行“佛系”育兒理念,但在孩子們的分數、榮譽和存在感等的對比中,也被裹挾著加入了焦慮的升學大軍。
教育問題一直是社會的熱點和痛點。正如劇中所呈現的,夏歡歡的歌唱和主持都需要在課外機構中培訓,而班長的落選也使得歡歡“主動”要求到課外班中培訓。這場教育“大戰”,不僅融合了親子的代際互動,還將老一輩的恩怨、原生家庭的影響、個人成長與工作都融入其中,將家庭呈現為硝煙四起的“戰場”。
從小寄人籬下的田雨嵐在與南儷的對比下顯得“匱乏”,這造就了她“雞血”的性格,只能從孩子身上獲得心理平衡,于是滿嘴“雞娃圈”的“黑話”成了她的常態,甚至因孩子差點兒婚姻破裂;南建龍因對南儷的愧疚感而為南儷出錢買學區房,卻導致自己與妻子之間出現裂隙;南儷與鐘益對歡歡的不當激將法使得歡歡與米桃之間產生矛盾。一場“小升初”的教育問題激化了幾個家庭、幾代人的矛盾。家庭作為“場”的存在,養老、子女教育、夫妻關系、代際關系等都使得“家庭和睦”變得難得,稍不留意就會矛盾重重,甚至面臨家庭破裂的風險。
叢林法則還是順其自然?
近年來,線上線下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一方面通過名校升學率、中高考狀元的神話誘導家長對名校產生向往之情;另一方面則通過“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不報名,我們就在培養他的對手”等宣傳大肆販賣焦慮,導致家長們對過度學習、過早學習的危害置若罔聞,匍匐于名校和“尖子班”的神話之下,花費大量金錢與精力在校外教育培訓,生怕因孩子懈怠少學而落后于他人。這背后也反映了時代教育觀念的沖突:是叢林法則還是順其自然?
《小舍得》以高度寫實的風格觸及了校外教育培訓的話題。在兩個家庭中,田雨嵐與南儷有著明顯的教育觀念的沖突,田雨嵐信奉叢林法則,不進則退,因此她逼著子悠努力學習,報了大量的課外班,完全填滿了孩子的課余生活;而南儷則順其自然,讓孩子自由成長,但這種態度仍然在普遍的教育焦慮下向前者妥協。
教育觀念的沖突不僅存在于家長之間,還存在于老師之間。子悠和歡歡的班主任張老師與男友鐘老師之間也存在教育觀念的沖突,并經常因觀念的沖突而引發矛盾。鐘老師崇尚叢林法則,在其做公立學校數學老師期間就私開補習班,教授超前內容,甚至在被舉報開除后也不認錯。他認為,校外補習班是為了讓學生更有競爭力。他對于努力型的子悠動輒打罵,對天賦型的米桃則格外偏愛。鐘老師及其所代表的狼性教學方式是校外教育機構的常態。而張老師則堅持順其自然、公平教育,認為學生的考試成績并不能決定學生的未來發展,反對鐘老師的教育理念。
雖然劇中以子悠抑郁、歡歡越補越差的反噬結局反對和批判過度的課外教育,但這兩種教育觀念的沖突卻是現實生活中的普遍狀態,很多家長一邊如履薄冰,擔心對孩子造成傷害,一邊卻對名師與校外教育機構趨之若鶩。
“優秀”已經不夠,還須“頂尖”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迅速確立,一批在知識和資本上都富有的中間階層出現并獲得支持。這不僅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產物,更是中國社會轉型的結果。
根據韋伯的社會分層理論,經濟(財富)、政治(權力)和社會(聲譽)和對于市場資源的掌握成為社會階層分化的標準。以這個標準來衡量,這部分人充滿了脆弱性。他們的精神困境源于對自身的認同與社會現實差距的不平衡心理,社會現實難以改變,只能寄望于子女。
顏子悠和夏歡歡所在的家庭都是中產家庭。田雨嵐是某商場的樓面經理,而丈夫家有別墅、有商鋪和工廠,雖然基本的物質生活都有保障,但正如田雨嵐所說,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踏實,只有是自己的才算擁有,因此田雨嵐要求兒子以學習為主,優秀不是她的目標,頂尖才是。
南儷與夏君山也拿著高薪,身穿名牌,開著豪車,希望給孩子更為自由的教育,但最終也被迫卷入教育焦慮之中。成績差就意味著無法進入頂尖的翰林中學,進不了重點中學就無法進入重點大學,無法進入重點大學就意味著無法實現階層保級。
原本作為社會基石的中產,物質殷實、家庭幸福,但不惜犧牲孩子的身心健康,這是因為有家長認為,社會階層的跨越并非易事,必須時刻維護,并在小心使自己不墜落的同時覬覦“更上一層樓”。這種害怕子代被時代淘汰、落入底層的憂慮與向上攀升的渴望交織在一起,使得子代的教育問題成為家庭生活的重心與焦慮的起點。
《小舍得》所反映的不僅是孩子小升初及未來的出路問題,也是中產階層欲通過教育這一途徑減緩自身的不安全感與焦慮的心態問題。雖然《小舍得》中的親子關系、家庭矛盾和教育焦慮都有所緩解,但現實之中的焦慮和討論仍在延續,這部電視劇通過眾多“比較”與“取舍”的討論,足以引起人們對這些問題的重新思考。(馬曉龍、張慧瑜)
下一篇:獻禮片《農民院士》在云南圓滿殺青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