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結束的乒乓球WTT新加坡大滿貫賽中,國乒名將王曼昱遭遇0-4慘敗,被隊友孫穎莎橫掃淘汰,引發了球迷們的密切關注。與此同時,兩次國乒直通賽王曼昱都出現傷病退賽,去年也在全錦賽與王藝迪的對陣中輸給對方,排名一度被對方超越。
然而僅僅在一年多前,王曼昱的狀態堪稱無敵,連續擊敗兩大奧運主力陳夢、孫穎莎,奪得2021年世錦賽、全運會女單冠軍,甚至在隊內的“性別大戰”中擊敗男子選手,那時候的人們都認為陳夢的時代才剛開始不久便將結束,而王曼昱的時代已經到來,但現實卻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那么王曼昱為何現在會出現成績下滑?是否與她更換教練有關系?還是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個人認為,換教練是結果而不是原因,正是因為出現了退步的苗頭沒處理好,所以才導致王曼昱、肖戰這對師徒分道揚鑣。
而如果認真分析王曼昱的技術體系的話我們便會發現,她現在的困境,另一位肖戰的弟子、大滿貫張繼科也遇到過:讓張繼科輝煌的一些因素同樣幫助了王曼昱,但讓張繼科衰退的一些事情也是王曼昱現在所不可避免遇到、并且導致自己成績下滑的重要原因。
以史為鑒,下面就讓我們來深度分析一下兩位奧運冠軍現有職業生涯的相關話題。
一、張繼科的崛起與衰退
1988年出生的張繼科是男乒歷史上的第四位男子大滿貫得主,而且他的崛起頗具傳奇:早在16歲以前,張繼科就入選了國乒,但突然在2004年被退回省隊,至今也沒人能說清楚具體原因。
當年的張繼科差點一蹶不振,后來在前國乒男單主帥尹霄(劉國梁、孔令輝的恩師)的開導下走出了陰影,隨后憑借全錦賽成績殺回國家隊,但長期屈居于馬龍之下。
2011年張繼科一飛沖天,擊敗王皓奪得世乒賽男單冠軍,同年再次戰勝王皓拿下世界杯冠軍,2012年繼續壓制王皓收獲奧運金牌,僅用445天就實現了大滿貫壯舉,創下了乒壇的歷史紀錄,后來又在2013年世乒賽、2014年世界杯上戰勝王皓、馬龍,繼續男單登頂。
然而從2015年開始,張繼科的狀態便開始逐漸下滑,相反馬龍卻愈戰愈勇,不但成績超過了這位師兄,而且運動壽命更是遠長于對方——2018年下半年開始,張繼科就基本淡出了賽場,而馬龍直到現在(2023年4月3日)依舊是隊內前二的主力運動員。
而他倆的年齡,其實只相差八個月而已。
那么張繼科為何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崛起,又為何不能像馬龍一樣保持常青呢? 個人認為,是技術與打法的不同才造成了兩人職業生涯的迥異。
二、張繼科的殺手锏與缺陷
張繼科之所以能有曾經的輝煌,主要源自兩點:
其一,是他的 身體素質極佳,具備超強的爆發力,從而能讓自己打出乒壇頂尖質量的弧圈球; 其二,是 時代創造了機遇,國際乒聯無機膠水改革與反手擰拉技術的普及讓他如虎添翼,這才取得突飛猛進發展。小時候的張繼科原本是被父親當作足球運動員培養的,他的名字“繼科”就是取自巴西名將濟科,后來因為國足的成績太差,所以張父放棄了讓兒子走這條道路,而是回到了自己的老本行——乒乓球領域。
但眾所周知,足球對運動員的體能要求遠高于乒乓球,所以張繼科從小就練就了遠強于同齡人的體魄,無心插柳下逐漸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技術打法風格,那就是以高質量進攻來突破對手防線,效果非常不錯。
但光靠力量贏球是明顯不夠的,畢竟力量大的運動員比比皆是,張繼科之所以能出類拔萃,還有其他原因。
2008年國際乒聯推行無機膠水改革,讓乒乓球的速度、旋轉大幅度下降,這就使得許多力量不大的運動員遭到了沉重打擊,而力量大的運動員自然就“有恃無恐”。
此外,新的形勢使得反手擰拉技術迎來了全面發展:過去因為球速太快,反手擰拉往往來不及做出完整的動作,所以不如搓擺、翻挑更實用。但隨著球速的下降,反手擰拉獲得了更多的發力時間,于是便開始大行其道。
與其他人比起來,張繼科因為爆發力更強,所以在臺內擰拉出的弧圈球更有殺傷力,有時候甚至一板就能完全必殺,所以被許多球迷稱為“霸王擰”,正是在這個技術的加成下,張繼科打遍乒壇各路高手,獲得了四年獨領風騷的局面。
但風光的背后,張繼科的技術也潛伏著巨大的隱患。
首先, 對反手的過度依賴必然會導致正手出現短板,所以我們看張繼科打得好的時候會有非常完整的反手擰加轉正手爆沖兩個得分手段,而后期成績下滑的時候正手就失誤滿天飛了。
其次,在大面積使用反手的情況下,張繼科會自動 減少自己的側身意識,一旦出現中間位的球就容易小幅度動腿、大幅度動腰,這也使得他的腰傷問題非常嚴重:是不是聽著很耳熟?沒錯,最近王曼昱就被腰傷害慘了。
至于第三點最致命,由于張繼科的打法 對于反手的單板質量有著近乎極致的要求,如果不能打出“霸王擰”級別的反手,那么他的威脅就會大大下降,再想保持好成績就難了,而這些卻不是馬龍這種戰術型選手贏球所必需的條件。
之所以說第三點最致命,是因為張繼科和所有運動員一樣都存在一個絕對無法避免的問題,那就是: 沒有人能永遠年輕,經過一段時間后,身體機能只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下滑,傷病也只會越來越多,其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
單板質量肯定保不住了。
三、王曼昱的職業生涯起伏
縱觀王曼昱的崛起之路,我們能看到太多張繼科的影子在里面。
首先王曼昱的也是女乒選手中身體素質非常出眾之人,其次她的標志性技術就是反手的高質量擰拉以及與之相配套的打法體系,再次她長期接受肖戰的指導,而這位教練正是當年帶領張繼科一步步走向輝煌的最大功臣。
此外,張繼科在無機膠水改革后吃到了時代的紅利,而王曼昱也是在2017年日本選手平野美宇率先大規模使用反手擰拉技術之后崛起,當時隊內有四位運動員模仿平野美宇的打法,其中最成功的就是王曼昱(另外三人分別是孫穎莎、陳幸同、劉銘)。
從某種意義上講,王曼昱的 個人條件正好兼容了新時代最先進的打法,正如當年的張繼科在男乒領域一樣。
不過王曼昱的運氣稍遜于張繼科,她沒有在關鍵時刻拿到參加奧運會單打項目的機會——假如王曼昱能趕上2021年的東京單打之戰,未必不能像張繼科一樣迅速成為領軍人物,但國乒女隊內部的競爭更加激烈,于是她便遺憾錯過了。
雖然2021年王曼昱依舊氣勢如虹地拿下了世乒賽、全運會單打冠軍,但很快她便遇到了張繼科當年的同款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兩點就是: 單板質量出現下降,身體傷病不斷增加。
而王曼昱和肖戰之間的分歧,也正是源于此。
四、肖戰和他的弟子
肖戰是國乒有名的“鐵血教練”,他的執教風格講究一個“狠”字,對弟子有著極其嚴格的要求,訓練量非常大,以此來保證他們能保持極高的擊球質量。
不可否認,肖戰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教練員,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他的執教辦法對于不同類型的運動員的效果是有所不同的,為什么張繼科、王曼昱的成就最大?因為他倆都有很頑強的意志品質,而且有著能夠適應高強度訓練的身體素質。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肖戰的執教頗有些 “賭”的成分在里面:
對于張繼科來說,他把自己的職業生涯全部押在了那幾年,結果贏了;但對于王曼昱而言,第一次押寶的結果并未能大獲全勝,接下來再這樣練下去估計就要超出自己的身體承受極限,所以必須做出改變了。
而她改變的第一步,就是和肖戰“分道揚鑣”。
2022年12月,師徒二人共同發表聲明,結束多年的合作關系,對此王曼昱也明確指出了其中的原因,那就是與肖戰 “在訓練方法、執教理念和未來發展上沒能達成共識”。
所有的正確與錯誤都有其條件,曾經對的事情也可能在新時期變成錯,畢竟真理再往前邁進一步就可能變成謬誤,不是嗎?
五、王曼昱的技改方向
一般乒乓球選手在成年后就很難進行技術改造,因為此前數以萬億次的揮拍已經讓自己有了太多的固定套路,做出變化談何容易?
尤其對功成名就的運動員來說就更難了,因為他們曾經有過非常傲人的成績,就更不能輕易自我否定,那首先就可能導致自己的信心受到打擊,在心理上就先輸一城,然后陷入不斷懷疑技改的惡性循環當中。
所以無論是王曼昱也好,還是其他乒乓球運動員,談技改就必須要堅持一個原則,那就是 仍然以原本的優勢為核心,因為現在想徹底改頭換面已經基本不可能,那么王曼昱肯定還是需要以反手的優勢來作為得分利器,但與此同時又不能過分依賴,這該怎么辦呢?
個人認為,她一方面應該加強進攻的 落點和線路意識,不要過分與對方拼實力,先占據主動權再說;另一方面,也要 擴充得分的手段,不能將所有的雞蛋全部放在反手這一面的籃子里,比如正手即便不能像反手一樣持續發力,但至少要有抓住機會致命一擊的能力才行。
和男子選手張繼科比起來,女子選手王曼昱的進攻質量上限肯定更低,一旦下滑就更難補上來,所以現在早做打算總比晚做要好,何況巴黎奧運會已經在步步逼近,德班世乒賽更是近在眼前,王曼昱如果再錯失一次奧運單打機會,再想上位就將變得更加困難了。
那么大家對王曼昱的現狀有什么看法呢?歡迎留言寫出自己的觀點吧!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