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環保部發布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向海南省反饋的督察意見。督察意見指出,“不少領導同志反映,一些地方和部門對全省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沾沾自喜,盲目自滿,認為自然環境好就是工作做得好”,同時,“一些市縣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熱衷于搞‘短平快'的速效政績工程,財政過分依賴房地產,房地產企業指到哪兒,政府規劃跟到哪兒,鼓了錢袋、毀了生態”。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事實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固然是發展經濟的目的,但若因發展而破壞環境無疑有違發展的本意。黨的十九大報告就強調,要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從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向海南省反饋的督察意見中也能看出,一些地方破壞環境問題仍然存在,綠色發展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現實甚至觸目驚心:儋州市政府及海洋部門化整為零違規審批海花島填海項目,項目施工已造成大面積珊瑚礁和白蝶貝受損;萬寧市日月灣綜合旅游度假區人工島月島項目未批先建,直至督察進駐時才實際停止違法填海行為,周邊岸灘已出現大面積淤積并形成連島沙壩,破壞了海洋自然風貌。如此急功近利的發展不僅造成了環境污染,而且損害了人民的身體健康,與綠色發展理念背道而馳。
生態環境保護,政府必須負起責任。新環保法突出強化了政府在環境保護領域中的責任,關鍵是要將其落到實處。比如三亞市政府2012年至2015年就多次干預相關部門正常執法活動,導致位于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海岸帶200米范圍內的小洲島度假酒店項目持續違法建設。可見,若政府及相關部門不能落實自身環境保護責任,將導致環保壓力層層衰減,由此帶來的后果不寒而栗。
堅持綠色發展,不唯GDP論政績。發展經濟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看政績也不能只看經濟數據。被中央第四環保督察組點名批評的高隆灣、棋子灣等沿海防護林破壞明顯問題,就是典型的“政績唯上”主義在作祟。只是這樣的“政績”不僅談不上發展,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的傷害也極大,不僅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態,也給百姓造成了利益損失,可謂“幾位干部出政績,幾代人吃惡果”。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短視的發展觀,雖一時“鼓了錢袋”,卻“毀了生態”。只有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才能實現綠水青山,才能獲得永續發展。海南等地的教訓極為慘痛,以此為鑒,各級地方政府應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切實擔負起改善生態環境的主體責任,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謀求永續、健康的發展。
原標題:中央怒批海南:為了錢什么都不顧,整改!網事熱評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