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來臨前1個月,已有3家主要快遞企業宣布漲價,最新的一家是圓通。根據媒體最新報道,圓通已于11日在內網發布了漲價通知。此前,中通、韻達在12個小時之內先后對外宣布漲價。他們給出的理由差不多:“受運輸和人工成本提升、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多種因素影響”。另幾家主要快遞企業中,僅順豐明確回應不會跟進漲價,而申通尚未作出表態。
某種程度上,本輪漲價可謂“靴子落地”。幾個月前,“三通一達”以及百世、天天等六家快遞企業同步上調派件費,此舉就曾引發社會關于快遞漲價的猜測。而從快遞業自身發展來看,漲價似乎也合乎邏輯。
之前中國快遞業的迅猛發展,“白菜價”是個重要動力。行業發展初期,快遞企業普遍把重心集中在擴張企業規模、搶占市場份額上,并未過多考慮盈利能力和虧損,甚至還不惜通過燒錢補貼,以接近或者低于成本的定價吸引“剁手族”以及電商企業的大訂單。而早先“價格大戰”的負面效應至今仍在發酵。過去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快遞企業快件的平均收入減少近一半。快遞行業成本高企、價格過低,微利、無利甚至虧損也成為業內共識。
現在,隨著眾多中小快遞企業的陸續退出,幾家主要快遞企業基本占據了固定的市場份額。進入相對穩定發展期的快遞行業,客觀上也就有了漲價的動力,這樣才能為其收割利潤。從市場規律論,這是自然而然的行為,就跟當初滴滴合并快的、收購優步后馬上漲價一樣。問題的關鍵,是要看企業因漲價獲得的利潤是否屬于壟斷的超額利潤,輿論的擔憂也在于此。
不過從目前來看,漲價的快遞行業并不會成為另外一個“滴滴”。經過近些年的“攻城略地”,快遞行業并未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而是形成不同快遞企業、快遞企業與電商、電商與消費者之間錯綜復雜、盤根錯節的利益鏈條。在這一鏈條中,多家實力相當的企業相互制衡,各自擁有不同的細分市場,相互間也會客觀產生抑制價格不合理變動的力量。
與此同時,快遞行業也不等同于常規的物流運輸服務。作為電商的配套產業,快遞行業的發展完全離不開電商產業的帶動。快遞行業的主要用戶其實不是普通消費者,而是活躍于電商平臺的中小型企業。相比普通消費者,這些大客戶手中的訂單是更重的議價籌碼。在這些因素的約束下,快遞企業即便漲價,也還遠沒有到隨心所欲的地步。而身為“剁手一族”的普通消費者,也不必對早可預見的快遞價格上漲太過于恐慌。畢竟,電商產業本身是一個競爭相對充分的市場,在消費者已經對“包郵”或者“白菜價”的快遞價格習以為常時,聰明的商家不會輕易把上漲的快遞成本轉嫁到商品價格上。
但這并不意味著對快遞業漲價可以完全高枕無憂,而在漲價之外,快遞業自身的長遠發展,也需要更多倒逼因素。“漲價”并不是止損的唯一途徑,更深層次的轉型升級,構建精細化、標準化的管理和運營體系,才是長久之計。這些年,快遞變“慢遞”,暴力分揀、快遞丟失、貨物破損等問題時常發生。如果只顧漲價卻不見提升服務水平,漲價獲得的短期利潤,未來或許會加倍還出來。
而這種轉型應當是系統性的,也應包括快遞員收入待遇的“轉型”。網絡中盛傳的快遞員“月薪過萬”畢竟還只是孤例。現實中,超過七成的快遞員月均收入僅在3001元至5000元。在漲價的同時,如何更多的讓快遞員群體有獲得感,也是快遞企業應該思索的問題。
原標題:快遞企業集體漲價,會出現下一個壟斷的“滴滴”嗎?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