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小吃正一個接一個踏上“標準化”之路。日前,天津市餐飲行業協會成立煎餅馃子分會,后續還將制定天津煎餅馃子團體標準,為從業者提供煎餅的“正宗范本”。
為小吃確定“官方版”,天津煎餅并非首開先河,此前沙縣小吃、揚州炒飯、重慶小面都已有過嘗試。標準制定者有“正本清源”的考慮,也有提升產業的盤算,但消費者最關心的仍是,“標準化”之后的小吃,是否變得更好吃了?
標準漸成草根小吃標配
混雜的煎餅馃子市場,傳來了要“正本清源”的聲音。前不久,天津市餐飲行業協會成立煎餅馃子分會,并表示將協同天津質量管理研究所,與一些天津煎餅馃子知名店家一起,制定天津煎餅馃子團體標準。
煎餅馃子分會秘書長宋冠鳴告訴記者,制定標準的目的在于讓行業從業者有標可依,按標作業。具體來說,標準要對煎餅的投料、用料、制作工藝進行規范。但他也指出,對五香粉等香辛料的投放比例,對面醬的加工工藝等不做約定,以保證各家能保持原有的特點、風味。他透露,標準預計將在“五一”前后公布。
為小吃立標準,天津煎餅馃子是最新一例。此前,如揚州炒飯、重慶小面、沙縣小吃等,也都發布過各自的標準。2015年,揚州炒飯發布新標準,2016年,重慶小面首個地方標準《重慶小面烹飪技術指南》公布。
記者查詢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在“餐飲業”分類中,發現就在日前,銀川餐飲烹飪業協會發布了《銀川市傳統小吃技術規范 羊雜碎》,揚州市烹飪協會發布了《三頭宴制作技藝》團體標準等。
地方小吃正迎來一波“標準化”浪潮。
定標準惹“畫蛇添足”爭議
天津市民郭凱聽說要給煎餅馃子立標準,有點哭笑不得,“煎餅馃子的魅力就在于每家攤位做出的味道各不相同,都一個味兒可能就沒人吃了。”
“標準是推薦性,沒有強制性。”宋冠鳴說,自己也去網上看了網友的評論,覺得大家最在乎煎餅好不好吃并沒有錯。但他表示,現在市場上煎餅創新層出不窮,“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應該是標準。”標準除原輔料、制作工藝外,還將設定衛生標準,比如要求從業者要注意著裝、戴口罩等。
行業協會立標準是為了給地方小吃“留住根”,揚州炒飯也有著相同的路數。2015年,揚州市質量監督局就發布了揚州炒飯新標準。“外地可以亂炒,但到揚州來吃揚州炒飯,就必須要吃到正宗的。”揚州市烹飪協會秘書長邱楊毅解釋說,現在市場太亂,立標準是為了提倡回歸,不能亂來。
至于標準推行效果,邱楊毅說,標準并沒有強制性,但通過這些年大力推廣,已對揚州當地那些“不正宗”的揚州炒飯形成壓力。據他介紹,協會這些年已對淮揚菜系做了20多部標準,并將繼續做下去。
一位飲食行業專家認為,應該制定地方小吃標準,這是統一產品形象的需要,“只制定基礎標準要求,從業者可在此基礎上創新。”此外,多家協會還表示,由于現行標準以政府標準為主,有些滯后和供給不足,國家對制定團體標準也是鼓勵支持,這也是近些年標準加速推出的一個原因。
“標準”搭臺生意唱戲
宋冠鳴說,據初步統計,目前天津總共有2000家以上的煎餅馃子攤,每家平均賣出150套,一年總產值至少不低于5個億。
小吃潛藏著大市場,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尤其如此。讓小吃“標準化”,固然有“正本清源”傳承地方特色飲食文化的一面,但很容易想到之后的經濟賬。在這方面,沙縣小吃的做法備受關注。
從2006年至今,沙縣當地在小吃產品和經營標準化上下了不少功夫,制定了扁肉、拌面、燒麥等8個特色沙縣小吃品種的制作規范團體標準。當地政府還成立沙縣小吃集團力推連鎖化經營。沙縣方面提供的官方數據顯示,目前沙縣小吃遍布全國的門店已超過3萬家,還遠赴海外15個國家,全縣外出從業人員6萬多,年營業額超80億元人民幣。2017年沙縣政府工作報告顯示,沙縣小吃提升發展,成立了沙縣小吃產業發展中心,并成立沙縣小吃易投資和易傳媒2家公司,標準連鎖店800多家。
“標準化”之后的重慶小面,也有著同樣的產業化構想。重慶市小面協會秘書長曹家亮介紹,據不完全統計,僅在重慶,小面館已有8.3萬家,年產值近300億元,從業人員達百萬,但行業整體呈現小、散、亂的格局。今年1月,該協會已與云陽面業達成合作,將在全國市場共同孵化100家品牌門店,輸出操作工藝、品牌、后廚管理等成熟模式。
下一篇:用公共廁所的烘手機為什么這么臟?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