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 活動 項目 快訊 文娛 時尚 娛樂 科技 汽車 綜合 生活

互聯網打工人,用閱讀尋找B面生活

2022-04-25 16:33:28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我們和三個互聯網行業的年輕人,聊了聊讀書這件小事。

文 | 陳梅希

編 | 石 燦

在晚年所寫的自傳中,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曾經這樣評價閱讀的價值:“每個人都從書中研究自己,要不是發現自己就是控制自己。”

大多數人開始理解這句話,都不是在閱讀時間最充裕的學生時代。因為那時候,生命中需要回答的、與自己有關的問題還很單一,有大把更有意思的事情等著去做,有大把沒有用完的青春等著揮霍。

等到走進成年人的世界,閱讀的面目才愈發清晰起來。——不是為了完成一份作業,而是為了解決一些困惑、尋求內心的寧靜,或者只為讓生活流動起來。

春天當然也可以是讀書天。世界讀書日就在每年春天,4月以來,拼多多、京東、當當網等大型電商平臺相繼把重要位置留給圖書商品,屯書,成為許多年輕人春日清單中的一項。

“閱讀著實是一件小事,小到幾乎可以排序在生活的末端;閱讀是一件大事,它是人們在瞭望歷史微光時,保持勇敢、誠實和自省的能力,是在世界多樣性之中保持思想獨立的底氣。”這是2022年多多讀書月春日書單的開篇詞,幾乎可以闡釋閱讀對于當代年輕人的價值。

多多讀書月春日書單開篇詞及部分書目

因為這件小事,是在常規生活之外的B面人生,建構于精神世界,主要承建者只有自己本人。

在這個春天,我們找到三位互聯網人,他們中有工作多年的前產品總監,也有仍在職業迷茫期的新人。這一次,我們不聊行業、賽道、產品或者功能,只聊一聊閱讀這件小事。

是產品總監,也是哲學愛好者

王彥祖 | 前產品總監、現斜杠中年 | 工作9年

兩年前,王彥祖從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離職時,已經是公司重要業務線的產品總監。他離開的理由,在很多人眼里或許很難成立:“在我離開的時間點,是屬于業務做的也好,公司口口碑也好,什么都好。但把我做的事情放大到這個世界來看的話,我其實就是在做重復的事情,我覺得我沒有獲得更多的長進。然后那一刻我就在想,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那段時間,王彥祖試了很多辦法,都不能解決生活的虛無感。受一部電視劇啟發,他想到了哲學。

“其實我之前對哲學是比較抗拒的,因為我覺得這個東西會非常地不務實。”王彥祖一路的學業背景和職業生涯,幾乎都跟商業和產品打交道,跟人文社科離得很遠。進入職場后的閱讀經驗,則主要來自和同事們分享討論商業書籍。

但這次,閱讀變成他自己一個人的求索。

王彥祖看的第一部哲學入門讀物是美國哲學家所羅門的《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在國內,這本書被很多高校列為哲學導論課程的參考書。

他幾乎立刻就推翻了過去自己對于哲學的偏見。

“光是一個導言,就讓我淚流滿面,”觸動他的不是一個所謂的答案,而是對于問題的認知方式,“那一刻我就發現我站在一個非常不穩定的概念框架,卻想要去夠到最高的問題,我非常容易得到的結果就是坍塌。”

王彥祖口中的概念框架,是所羅門在導言中提出的基本觀點,即“概念賦予經驗以形式,并使明確表達成為可能……除了規定我們經驗的形式,概念還能把我們的經驗組織起來。概念罕有孤立存在的情況,它們實際上總是要組成一個概念框架。”

在思考更頂端的問題之前,王彥祖發覺自己認知自我和認知世界的經驗尚不足以組建穩定的概念框架。他把自我從無止境的虛無感中抽離出來,一方面繼續閱讀更多哲學經典,另一方面積攢更多對于自我和世界的經驗。

舟山海岸線,圖源受訪者

王彥祖今年35歲,正處在互聯網行業傳說中即將失業的年紀。但他對職業生涯沒有很強的焦慮感,焦慮主要來自意義的缺失。對哲學的學習經驗,讓他緩慢而持續地從這種缺失感中自愈。在迭代過若干個版本后,王彥祖目前對于價值的定義是:“價值就是面對別人的影響。”

而關于生活意義的問題,王彥祖得到的關鍵詞是釋懷。“就是說我應該思考這個問題,但是我沒有必要因為思考得不到滿意的答案而著急。”

白天策劃游戲,晚上和作家共情

Canti | 資深游戲策劃 | 工作6年

和Canti見面的時候,他正忙著換工作。在游戲行業6年,從小白開始一路升級打怪,到如今成為資深游戲策劃,Canti的生活幾乎被游戲填滿。

工作并沒有磨掉Canti對游戲的熱情,例如此刻他正沉迷于《最終幻想14》。最近一兩年,除了打游戲、走路、跟人聊天、看動漫,Canti的興趣清單里又增添了新的一項:閱讀。

嚴格來說,不是增添,是重新撿回了閱讀這個興趣。從上大學起到現在的十年,閱讀就像一種被遺忘的經驗。

Canti的大學專業是冶金,一門極度依賴實操的學科;大部分業余時間則奉獻給了游戲,一個將決定他未來職業的愛好。恢復閱讀的原因,一開始有些功利。“我有一陣子突然想看點書,有些還是工作需要,我就想看點相關的東西。”

工作前幾年,Canti說自己一直在做游戲策劃中基層的執行向工作,沒時間思考。執行,意味著主要工作內容在于對接和推動,把已有的想法落地,而不涉及太多原創性的輸出。直到最近一年,他開始在項目中承擔更重要的職責,而項目本身的題材比他過往參與的游戲更加深刻復雜,他開始主動尋求養分。“我非常需要輸入,然后我就瘋狂地看一些東西。”

Canti開始在周末參加由朋友組織的小型讀書會,成員大多來自互聯網行業,因為大家工作很忙,讀書會的頻率大概每半月一次。他近期最愛的一本書正來自讀書會同伴的推薦,英國女作家珍妮特·溫特森的自傳《我要快樂,不必正常》。

圖源拼多多博庫圖書旗艦店

“最深刻的就是他講家和愛這兩大部分。如果家庭不順利的話,你怎么去定義家;你長大后如果有一定能力把當初不滿足的東西滿足之后,(怎么)再重新去看待家這個概念。”讀書會中,有女性成員討論女作家在寫作中的困境與突破,而Canti共情的是個體和家庭之間的關系。

這些角度不同的觀點撞在一起,是群體閱讀帶來的愉悅。

Canti說,閱讀讓他從更多樣的角度去看待興趣這件事,“很多游戲都來自于不是游戲的東西,來自于大千世界的現實生活,而我們只是用更現代化的方式讓它更便捷地出現在大家面前。我想更多地看到大家在想什么,大家喜歡什么,在做什么的時候能感受到享受和放松。”

工作需求之外,閱讀也讓Canti自己感受到了放松。重新開始閱讀后,他喜歡買紙質書,因為他喜歡翻頁帶來的感受。

“翻書的過程是很享受的,”Canti邊講邊用手在桌面上比劃翻頁的動作,“那是一種我在閱讀的感受,不像電子書,時刻有個進度條用量化的方式提醒你。沒有人拿到一本紙書,會先翻到最后一頁,再去算我看到多少頁了。就算看了你也記不住,這種感覺就很棒。”

上線一個新功能,和讀到一本好書

劉曉 | 產品經理 | 工作4年

Canti最近最喜歡的那本書,正是由劉曉推薦的。

從哲學系碩士畢業后,劉曉進入一家互聯網公司,做用戶產品經理。這是一家以忙和卷著稱的公司,外界眼中的所謂大廠。

產品經理每天都要跟一堆數據打交道,具體的人會被拆解成報表里的dau、mau;流逝的時間會被定格成用戶時長。劉曉的工作和這些數據的漲跌息息相關,訪談時間很緊張,因為她很快就要回去和研發討論一個埋點問題,那將影響他們的數據統計口徑。

這跟她在大學時代的生活大相徑庭。在哲學系,幾乎所有人都會有一個共識,“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到工作中,她卻不太需要關注具體的人,人的行為會轉化成數字的漲跌,再出現在她面前的報表里。

很長一段時間,劉曉不太能適應這種變化。

以前讀論文或者哲學材料,劉曉都會打開電腦,做大段大段的筆記。而現在大部分書都在讀書軟件里完成,少部分會買紙質書,但筆記已經很少做了。“讀完可能簡單想一想。再也沒有整塊的時間去閱讀,所以我經常就會很碎片地去讀東西。”

離開學校,對于閱讀的重要影響之一,是失去閱讀的共同體。“在學校的時候我們是很自然地有一個(閱讀)共同體的,因為有共同的學業。但工作其實會擠壓你讀書的空間和意愿,有時候也會敗壞你讀書的興趣和能力。”和其他幾個朋友組讀書會,算是一種重建共同體的嘗試。

想法之間的流動已經產生了一些微妙的影響。

在上次讀書會,另一位成員張煒跟劉曉討論起邊沁的功利主義。張煒歷來是邊沁的擁躉,在他眼中,“總體幸福值最大化”是一條可靠的終極目標,出于對其自身可信度的維系,這個目標將制約群體內部的局部犧牲。

劉曉的反駁很簡單:“那是你首先用幸福定義了人,而人不應該被這么簡單地下定義。”

同為產品經理,劉曉和王彥祖看待閱讀的方式剛好相反。王彥祖不斷地嘗試從閱讀中汲取養分,更新他在現實世界的處事方式,而劉曉則試圖用閱讀建構一個和現實生活完全不同的精神世界。

訪談最后,劉曉提到毛姆的著名論述,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隨即,她又覺得這個論述不完全準確,“避難所這個詞,會讓人覺得閱讀的世界是次于現實的,是因為現實世界被否定了(才覺得閱讀的世界重要)。但我覺得不是這樣的,它們可以是一樣重要的。”

劉曉近期讀過的小說《形影不離》,圖源拼多多當當網旗艦店

和大部分互聯網打工人一樣,劉曉每天結束工作的時間在晚上9點以后。盡管時間緊張,她還是保持著每個月2到3本的閱讀速度,那是她在現實世界和理想世界之間維持平衡的方式。

尾聲

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從思維到語言習慣,年輕人們都呈現出跳躍的那一面。

一波又一波熱梗被制造傳誦,在短暫的風潮過后沉積于水底,好像從來沒有出現過;拼音縮寫成為廣泛流通的社交貨幣,從NSDD到YYDS,人們甚至需要一個轉譯器來聽懂社交網絡中被廣泛使用的話語;互聯網行業的年輕人,也熟稔于圈子內部的黑話大全,拉通、對齊、閉環、組合拳,成為周報和PPT里常來常往的高頻詞語。

但那不是年輕人生活的全部。依然有很多年輕人在堅持以“一本書”為單位的閱讀,為一句或優美流暢或充滿哲思的中文而歡欣鼓舞。

暢銷書的類目也在發生遷移,曾經由經管、成功學、親子教育等類目霸占的暢銷榜單,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人文社科類書籍的身影。根據電商平臺拼多多發布的《2021年多多閱讀報告》,在2021年第一、二季“多多讀書月”期間,文學小說類書目最受讀者歡迎,同比增長超265.6%,超過曾經最熱門的經管類書籍。

越來越多讀者開始自發關注女性作家的寫作。劉曉提到過的《第二性》、《巴黎評論女性作家訪談》等書,都曾在第二季多多讀書月期間成為暢銷書籍。在正在舉辦的第三季多多讀書月活動中,講述伍爾夫、蘇珊桑塔格、西蒙波伏娃等著名女作家故事的“女性天才”系列文學傳記,也成為讀書月推介的重點書籍。

讀者曬單,圖源網絡

世界讀書日剛剛過去,劉曉和Canti正在為他們的五一讀書會做準備。對于他們來說,這樣的節日只是一個趁著平臺打折屯書的契機,而閱讀是一件融入日常生活的小事。

這一次,他們要讀的書有兩本。一本是楊本芬的《秋園》,講述一個普通中國女性一生的故事,來自讀書會新成員的推薦;另一本是杰克倫敦創作的中篇小說《野性的呼喚》,這是最富盛名的動物小說之一。

因為疫情影響,五一假期離開北京的旅行計劃很難實現,劉曉和她的同伴們打算把讀書會搬去北京的郊野,在花草樹木的包圍下討論這本博物學經典。美國詩人卡爾·桑德堡曾經評價:“《野性的呼喚》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狗的故事,同時也是對人類靈魂最深處那奇異而又捉摸不定的動機的探討。”

這些用閱讀尋找B面生活的年輕人,也正在探討各自生命里那些奇異又捉摸不定的動機。

(本文中,王彥祖、Canti、劉曉、張煒均為化名。)

關鍵詞:

上一篇:我居然接到了迪麗熱巴的來電

下一篇:《祝卿好》穿幫鏡頭合集:群演小哥一人演三角,洞房花燭夜在白天

責任編輯:

最近更新

點擊排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