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落下了帷幕,《一次別離》獲得了最佳外語片。
《一次別離》來自伊朗,是一部好電影,看似很輕,實則有很重的人生,見微知著。
但相較于《金陵十三釵》,私以為《金陵十三釵》更值得最佳外語片的殊榮,奧斯卡沒將這個獎項頒給張藝謀,是這一屆的奧斯卡配不上《金陵十三釵》。
《金陵十三釵》作為張藝謀的電影總會被人拿在顯微鏡下看,不斷地摳細節,找毛病,雞蛋里面挑骨頭。
色彩多了就是用力過猛,構圖嚴謹了就是畫蛇添足,攝影美了就是空洞無味,美術好看了就是繡花枕頭,仿佛張藝謀是陀螺就該被人輪流抽。
以往講述抗日戰爭期間南京慘劇的電影大都側重于兩個層面,悲慘和抗爭。
《金陵十三釵》講述的是邊緣人的抗日,顯然不符合大家的期望,因為大家都想看到像片中李教官們的英勇就義,而不是一群邊緣人英雄主義。
可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睹始知終呢,以小人物的轉變突顯大時代的即將迎來的變化。
《金陵十三釵》讓我看到了中國人贏得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以及對待他人視角的平等和尊重,單憑這種大國脊梁與虛懷若谷的展現就值得一個奧斯卡。
而且影片的文本結構、社會議題、視聽語言方面都屬上乘,只是因為不符奧斯卡和美國的價值觀,所以成了遺珠,確實是一大遺憾。
至于被人詬病的討好美國人的滾床單片段,人物的前后轉變經不起推敲等。
凡是完整看過電影的人都知道,這是劇情的水到渠成,沒有一絲故意為之,角色細節是不夠完善,可電影有留白又不是不行,沒必要什么都講清楚。
《金陵十三釵》不完美,但絕對是一部經典之作。
電影通過取舍的方式讓觀眾切身的感受到留下什么才能救當時的中國,畢竟有了廟,有了主義,得有跟隨者才能扶大廈之將傾。
片中的他們留下了知識,也就是那群女學生。
日本人進入南京城后,無論男女老少一律屠殺殆盡,女學生們走投無路只得往教堂里跑。
李教官他們本是往城外逃,而且僅剩一步之遙,可是當他們看到女學生被日本兵追殺時,當即選擇救學生,盡管這樣的選擇讓他們喪失了生存的機會。
在教堂中,日本人為了搞慶祝會強迫女學生們登臺唱歌。
然而但凡是個正常人都能想得到表演完節目后,她們會遭受怎樣的折磨,因為人與禽獸不可語。
秦淮河畔的窯姐兒們站了出來,她們愿意代替學生們去赴宴,即使會害怕,她們也明白學生們的干凈之軀不能被玷污。
李教官進入教堂,留下的是一個小男孩,因為他是中國未來的希望。
窯姐兒們替學生們,因為她們知道學問的重要性,有了知識才能不被人瞧不起,有了知識才能過正常的生活。
他們不約而同守護的都是少年的愛憎分明,少年的書生意氣,也許他們不懂得什么家國大義,可他們深知知識和少年的重要性。
片中的她們留下了氣節,即那群風塵女子。
張藝謀用視角的變化來詮釋風塵女子的氣節,一曲“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早已不能代表全部。
秦淮河畔的風塵女子剛進入教堂,女學生們的視角是透過玻璃窗的窺探,帶有主觀的偏見。
最后她們為救她們,女子與女學生相視而立,視角也成了平視與仰視,這一刻那群風塵女子是高大的,是值得敬佩的,也便有了常人不能及的氣節。
片中的他們留下了叫做勇敢的文化,他們是喬治、女學生和煙花柳巷的女子。
喬治是孤兒,被教堂的神父收養長大,自小便有普世的理念,當神父被炸死,廚師逃走后,教堂只剩下了他一人。
但他依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保護著教堂里的所有人,甚至不厭其煩地勸說入殮師約翰能夠留下來帶學生們逃出去。
最后,日本人讓十三名女學生登臺表演。
可代替的學生的窯姐兒只有十二人,而日本兵在離開教堂之前專門記下了學生們的人數。
在大家都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喬治站了出來,愿扮成女生混入其中,一個小孩子卻想到了一切,這一刻,他的勇敢讓他也成了神父。
與喬治同樣勇敢的還有女學生們。
日本兵沖進教堂后,本該屬于她們藏身的地窖被窯姐兒占了,可她們在生死時刻卻沒有暴露窯姐兒的位置,轉身向樓上跑去。
日本兵點名讓她們參加慶祝會后,她們經過短暫商量,寧可跳樓也不愿意讓日本兵糟蹋她們的身子,然后茍活于世,她們身上所迸發的這種勇敢的精神,叫人自愧不如。
除了小孩子的勇敢,大人們也不遑多讓,即使她們是煙花柳巷的女子。
她們是花街女子,從良家閨女淪落到風塵之中,已經讓她們在世人眼中不配被稱作“人”了。
即使在和平年代,她們也是被人看不起,隨意挑撥的邊緣人,到了戰爭時期,她們的生存境遇更難。
所以她們在世上沒有什么寄托,幾根琴弦、漂亮的耳環、一只貓、一對手鐲就是她們的精神依靠,值得她們用命來守護。
正如那首被他人看作靡靡之音,卻被她們視為招牌曲目的《秦淮景》一樣。
此刻,《秦淮景》已不再是單純的曲牌,而是刻著歷史印記的故事,這是她們為我們留下的叫做勇敢的文化,讓我們知道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上也有她們的身影。
片中的他們留下了脊梁,是李教官們讓我們看到了這民族還有希望。
李教官們以肉身炸坦克,只為了多消滅幾個鬼子,讓他們少禍害中國人民。
進了教堂,李教官辦完了事并沒有停留,因為一旦讓日本人發現他們收留中國兵,便會讓教堂遭受滅頂之災。
出了教堂,他也沒有選擇逃命,而是留在教堂外圍守護著里面的所有人,直至用自己的生命護住了他們暫時的平安。
這就是戰爭,戰爭之中不會有人權,更不會講究民主和自由,有的只是當下的既得利益。
誰的拳頭硬,誰就是掌握話語權的人,卑躬屈膝換不來同情,只會等來無盡的嘲諷、戲弄和侮辱。
想要讓自己的話被重視,膝蓋不能軟,自身必須強,即使彼時的自己弱小無能,也得用命搏出一條血路,這樣才能讓國人看到不能坐視國破家亡。
就算一次兩次的抗爭失敗了,也有再來一次的勇氣,直到打到完全勝利為止。
人生的目的,在發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為發展生命,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因為平凡的發展,有時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長生命的影響和光華。
這就是《金陵十三釵》,講了一個悲情的故事,可電影中處處透著積極與人情。
而現在的電影填充了太多的商業元素,讓電影缺少了“情”,即使有“情”也充滿了銅臭味,看不到半點人情味。
《金陵十三釵》中的“情”至少是真切的,這般匠人精神,國內又有幾個導演能做到。
況且《金陵十三釵》當時可是奔著投資巨大的商業大片的方向去的。
但張藝謀在商業中恪守了藝術,難能可貴,所以他是國師,被很多人認可,可下一個張藝謀又在哪里?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