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77
3月12日,國內首檔音樂劇文化推廣節目《愛樂之都》播出,32位或業已成名、或初出茅廬的音樂劇演員同臺競技,通過國外經典、IP改編、中文原創等多元劇目展示各自的唱、跳、演實力,爭奪最終的“愛樂之冠”。
音樂劇觀眾對《愛樂之都》并不陌生,像郭耀嶸、夏振凱、葉麒圣等參賽選手都是經常出現在劇場里的熟面孔,《阿波羅尼亞》《謀殺歌謠》等參賽劇目,他們可能在劇場里看過幾遍、十幾遍。
但對普羅大眾來說,《愛樂之都》是陌生的,32位音樂劇演員在他們眼里幾乎等同于32位素人,他們熟悉的或許只有《劇院魅影》《羅密歐與朱麗葉》《巴黎圣母院》這些享譽世界的名字,又或者是愛樂助力團中張雨綺、阿云嘎、黃舒駿、小柯等演員、音樂人。
留給《愛樂之都》的難題由此可見。總制作人施嘉寧告訴骨朵,《愛樂之都》不是只做給劇圈里的粉絲看的,“我們是一個大眾傳播媒體,特別是在電視端,它是合家歡的節目,所有的人群我都要兼顧到。”他們要在音樂劇觀眾和普通觀眾之間尋找一個相對平衡點,而這件事并不容易。
更大的難題則是屬于所有垂類節目的:如何能讓小眾圈層之外更大范圍的觀眾對這類節目感興趣。根據骨朵電視綜藝排行榜顯示,《愛樂之都》排名最高時位列第六,還是要稍遜于大眾向互動挑戰類和音樂類節目。
破圈有難度,部分音樂劇觀眾也對其賽制、嘉賓選擇、劇目改編頗有微詞,作為一檔原創“拓荒”節目,《愛樂之都》行路艱難。
為什么要做這樣一檔節目?除了節目中的得失成敗,它會對音樂劇行業的未來產生推動作用嗎?我們請總制作人施嘉寧聊了聊這些問題。
天時,地利,人和
在施嘉寧看來,《愛樂之都》的誕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
“從小的方面來說,這是節目的樣態創新,一個小眾藝術門類通過一檔節目進入到大眾視野,這個模式有很多成功的先例。音樂劇在我看來還是一個寶藏門類,我們可以說是第一個嘗試做音樂劇這個垂直賽道的節目。現在大環境的輿論導向下,我們還是希望能夠做一些具有文化推廣性的節目,而不僅僅是純粹的娛樂類節目,而我們覺得音樂劇這樣一個門類,是符合這種文化推廣格調的。”
同時,近幾年來,音樂劇也正在上海蓬勃興起,從業者和觀眾群體的數量都呈擴大趨勢,這一全世界范圍內最具有商業開發價值的劇場藝術,對于要成為“亞洲演藝之都”的上海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就像紐約的百老匯,倫敦的西區,都是以音樂劇作為一個很重要的旗艦項目。”
在籌備《愛樂之都》之前,施嘉寧做了長達半年的市場調研,接觸了國內幾乎所有相對知名的制作團體,“不管是民營的還是國有的劇團、制作公司都跑了一遍”,跟制作人們也有很深入的溝通。當他們知道終于有一檔音樂劇節目要誕生的時候,都非常興奮,甚至把很多戲的時間往后排,就是為了把演員的檔期空出來。
“所以這個節目表面上是我們東方衛視在做,其實背后可以說是大半個中國音樂劇行業的人共同來推動的,他們覺得這檔節目對觀眾的普及也好,對行業的發展也好,對他們未來的票房號召力也好,都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情。”
在受眾端方面,施嘉寧也做了很多調研。他將受眾端分為幾層:音樂劇的忠實愛好者、行業從業人員,以及并不熱衷于音樂劇,但是對其略有了解的人群。“我們做了一個很大范圍的觀眾測評,包括現在的觀眾到底喜歡看什么劇,大概喜歡的演員是哪一些,以及他們心目當中一些劇的排名等等。”《愛樂之都》中的很多參賽劇目選段,都是根據觀眾調研結果選擇的。
參賽選手方面,節目組則輾轉不同城市進行了為期三個月左右的海選。雖然現在的音樂劇演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兩地,但在深圳等幾個重要的城市,他們也都進行了招募,初選名單多達六七百人。在這當中,既有音樂劇行業的專業演員,也包括院校的在讀學生。最終,他們挑出了32個人。
“行業里邊比較知名的,我們稱之為‘神仙打架’,都是大男主、大女主;院校里邊的,可能真正演音樂劇的基礎是零,但是我們覺得是非常有潛力的,差不多有三四位這樣的年輕人,都是00后;還有一些所謂跨圈層的,他們都有跟音樂劇相關的經歷或教育背景,比如汪卓成、李紫婷、李欽、南楓。”在施嘉寧看來,這32位演員描繪了如今音樂劇演出市場的主流生態:除了專業的音樂劇演員,很多的音樂劇會找一些跨界明星來出演,也有很多初出茅廬的年輕人進入到這個行業。
為了湊齊這32位演員的時間,節目組花了特別多的精力,“音樂劇演員的生存狀態導致他們必須要不停地接戲,因為他們大部分是自由職業者,演一場戲或者排練一天有多少錢,很多的演員為了我們這個節目,其實是推掉了好幾部戲,才能留出這么一段相對比較空的時間。”有的演員最后沒來參加,就是因為考慮到自己的實際生存問題,“推了戲有兩三個月的時間,他們可能沒有收入。”
也有一些演員因為更喜歡舞臺上的表演,擔心自己到鏡頭前很難發揮出真正的魅力,當然也會有暴露在臺前的不安全感。“但是絕大部分的演員還是非常珍惜這樣一次機會。劇場里邊演100場,能面對的觀眾可能還不如他們在電視機前一期多,所以大家都覺得這是一次非常好的機會,能夠讓更多的觀眾了解音樂劇,了解他們自身的實力。”
《愛樂之都》不是只做給劇圈粉絲看的
中國音樂劇要想得到更好的發展,一定要形成某種程度的破圈,這點是節目組的共識。“當然我們也知道破圈很難,但它一定不是僅限于一個小圈子里邊的自嗨,它一定要有一些大眾知名度。”
《愛樂之都》試圖破圈的體現之一,是愛樂助力團中幾位助力人的選擇。“圈外人”張雨綺代表的是普通觀眾的視角,阿云嘎更像是打通圈內和圈外的橋梁。而小柯和黃舒駿作為音樂劇制作人代表,在活躍的劇圈粉絲心中可能不如其他爆款劇的導演和制作人“知名”,但他們對于普通觀眾來說,是有可能打破圈層的突破口。
“小柯是非常有名的音樂人,像北京奧運會推廣曲《北京歡迎你》都是他寫的,但是他用15年的時間,做了自己的音樂劇劇場。用他的話來講,‘在音樂劇里邊賠了很多錢,在別的地方賺的錢都賠在了音樂劇里’。他對音樂劇有真正的理解,有自己的觀念,有對藝術的堅守,這是我們選擇他的很重要理由。黃舒駿也一樣,他有一定的觀眾知名度,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這幾年他其實一直在做自己的音樂劇。所以這兩個人的專業性都是毋庸置疑的。”
小柯
黃舒駿
而無論是劇目選擇還是唱段改編,施嘉寧遵循的同樣是破圈原則,“首先我們要顧及到更大一群觀眾的接受度。就算你是一個從來沒有看過音樂劇的人,至少聽到這段旋律,你覺得是好聽的,這是一個前提。”
“那么第二個標準,就像我剛才說的,我們之前做過很多觀眾調研,很多年輕的特別是大學里的一批比較喜歡音樂劇的觀眾,他們喜歡聽德法的;還有一批被小劇場養成的觀眾,他們喜歡聽韓國的;也有很多觀眾希望聽到中國原創的。”因此,《愛樂之都》的第一階段很像一場世界金曲匯演,百老匯、西區、俄法、日韓、中國原創等多種劇目“齊聚一堂”,為的是能夠盡量滿足更多觀眾的喜好。
至于唱段改編,則還是以“兼顧更廣大的受眾”為前提。小劇場劇目的一些劇情未必符合大眾傳播的要求,劇場的呈現方式也并不完全適合電視端的傳播,因而也需要節目組做出平衡。
“很多觀眾看這個節目,不是完全了解這個劇目,但是他們至少能看得懂。如果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有興趣了,可以買票到線下的劇場里去看更完整的版本,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真的把劇場里的所有東西照搬過來的話,我覺得大部分的內容是不適合電視端播出的。”施嘉寧告訴骨朵。
所以觀眾現在看到的每一個劇目,除了《劇院魅影》《巴黎圣母院》等版權方完全不允許改動的劇目,節目組基本上都找來了原劇的導演進行重新調整和再創作,將其濃縮在七八分鐘乃至更短的時間里。但在種種的微創新中,人物關系和表達核心等內容始終是不變的。
壓縮的過程非常難。
“第一是好聽好看,同時也要展現出我們音樂劇節目跟別的音樂節目的不一樣。音樂劇本身是戲劇,并不是一個演唱會,戲劇就必須要有人物、劇情,至少在這個片段當中有一定的矛盾沖突。所以我們首先要拿捏住人物的特點,然后在短短的篇幅里適當地設計一些劇情:在演員不光是在唱,還在演,微表情微動作都在塑造人物的范疇之內,而且要讓大家能夠看得懂。哪怕你根本不了解這個劇,但第一次接觸你看得懂,這很關鍵。”
包括劇迷反映的其他問題,如缺少真人秀的部分、最好在劇場而不是在棚內錄制等等,施嘉寧都考慮過。他們一開始想了很多方案,現在這種棚內錄制形式雖然算不上創新,但是它至少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讓普通觀眾代入進去。
而32位演員對絕大部分普通觀眾來說都是素人,大篇幅的真人秀排練很有可能勸退他們,“它就真的變成一個小圈層里邊的狂歡了。”這不是施嘉寧的初衷。“所以觀眾提的都是很好的一些創意,但是所有創意最終還是要為節目的核心目的和訴求而服務。”
《愛樂之都》舞臺置景
在現有的條件下,施嘉寧將整個舞臺做成了一個有點未來感的劇場,“因為‘愛樂之都’,我們也希望有一些都市的元素,它有點像上海外白渡橋那樣比較工業的造型。當然我們還必須尊重劇場的光影感覺,所以很多平衡就在于,既要保持大屏端播出的光比效果,同時又要還原劇場里邊的燈光效果。所以你們看到的整體營造,其實還是偏劇場感。”
線上線下全產業鏈推廣
《愛樂之都》的企圖心
施嘉寧知道,劇迷、演員粉絲、普通觀眾這三方的視角在同一個節目里必然不能實現平衡,他前面所做的所有工作,都是為了找到一種相對平衡。
“我們作為節目的制作方也要換位思考。每做一個決定,我們都會問身邊的專業人士,得到肯定答案之后,我們又要站在觀眾的視角,甚至是從來沒看過音樂劇的人的視角來想,他是不是覺得這個是好聽好看的,這個人物的故事是不是有趣的。所以我們現在基本上是一個相對平衡點,沒有任何一方是做到絕對極致的。”
而從節目樣態上說,《愛樂之都》其實不同于其他大眾向音樂類節目,除了在自己的垂直細分賽道上尋求突圍,更重要的是,它不僅是一檔節目,更是一個項目。
“為什么我們叫‘全產業鏈文化推廣節目’,首先我們是全產業鏈的,希望做到線上線下的統一。線上讓更多的觀眾認識這些演員,線下我們通過跟他們的合作,去推出更好的中國原創音樂劇。同時通過這檔節目,讓音樂劇盡可能更加的大眾化和普及化。”
“可能你在北京、上海司空見慣,在別的二三線城市,每一個城市都有非常好的劇場,但是劇場里邊演的東西是什么?甚至哪怕我們說現在上海音樂劇已經很不錯了,但是你去跟百老匯、西區相比,人家一部音樂劇演了二十年,我們現在真正能駐場下來的音樂劇又有幾部?”
在施嘉寧看來,《愛樂之都》并不是那種推出幾名選手后就銷聲匿跡的節目,“SMG對這個項目是有規劃的,希望能夠做到線上線下真正的融合,這是我們的一個企圖心。”
同時,任何一個行業也不可能僅靠一個工種繁榮起來,施嘉寧也希望通過這檔節目,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加入到音樂劇這個行業當中。而且現在已經有這種苗頭了。
“明年我們一定會推出一部中國原創音樂劇,現在大概已經有三到四個劇目儲備了,包括徐崢今年可能會推出一個電影劇本,我們在跟他談這個電影劇本變成一個線下的音樂劇,這就吸引了很多行業外的高手一起來做這件事情。”而在未來的原創音樂劇巡演中,徐崢、方文山、開心麻花等團隊也會加入進來。
不過這些都是發生在未來的事,眼下,《愛樂之都》剛剛播出三期,尚未進行到第二賽段16位A角與16位B角進行同劇目同角色1V1挑戰。現在大部分觀眾的反饋都在施嘉寧的意料之中,他知道這個節目還有各種各樣的不足,但也希望觀眾能夠了解節目的一個整體脈絡,“最后我們的賽段會走到原創的,這也是我們通過十期節目來做的一個表達。中國的音樂劇的發展,未來一定是要更多的原創,講中國人自己的故事。”
他非常堅定的是,《愛樂之都》不是一個嘩眾取寵的節目,他會聽取批評的聲音,同時也會沿著想要表達的方向堅持地走下去。“慢慢的我相信,觀眾能看到我們的真誠,我們是真的想要為這個行業去做一點事情。”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