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偶像抗日劇,《雷霆戰將》算是妥妥的踩雷劇了,抗日的將士們住著別墅、騎著馬對姑娘使著眼色。對于沒有經歷過那代殘酷戰爭的00后和90后來說,實在是一個很大的誤導。
這次張翰獨挑大梁的《烽煙盡處》雖說在“雷人”上面沒有《雷霆》那么夸張,但是與其它有品質的抗日劇相比,在服裝、劇情、演技上都相差甚遠,看起來就和戰爭片格格不入。
如果是導演的能力不行也就罷了,然而這位導演連奕名曾經是一個優秀的演員,出演過最多的就是案件劇和革命劇,所以對《烽煙盡處》這類的電視劇按理說是熟門熟路的。
在導演的路上,他也一直保持初心,他的作品《民國往事》、《五湖四海》、《中天懸劍》都飽受好評。然而這次卻在《烽煙盡處》這部劇中失手了,表面上看是抗日劇,其實暈染著一股弄弄的偶像劇味道,逃不過老套的瑪麗蘇,也逃不過個人英雄主義色彩。
從技術層面來說,導演本人其實就是武打演員出生的,也是以硬漢形象來深入人心的,但是此次播出的畫面均為慢動作,讓人不禁想起了《雪中悍刀行》的武大水平,令人唏噓不已。為什么好好的一部抗日題材積壓了兩年才上映呢?也許觀眾們心里已經有數了。
下面我把故事分為三個階段,具體來分析每個階段中劇情的優缺點。
學生階段
這部劇的主角任務張松齡(張翰飾)在歷史上沒有原型,雖然是一個虛構的人物,但是其實代表著是我們無數的無名抗日英雄。
而故事從主角的學生時代開始,立足點是不錯的,因為想把濃重的一筆放在學生英雄的成長上。但是劇情的設計就不太合理,張松齡作為班級里的意見領袖,自然是女友粉也好,男粉也好,都是成堆的。
但是成為意見領袖這件事缺了過程,我們拿美妝界的意見領袖李佳琦舉個例子,想要成為KOL,最基礎的是專業知識的積累,而不是單純的喊口號。在一群學生啥也不懂的時候,誰對戰爭懂得多,對日本人了解的深入,對各類武器的研究多,誰就是專家,而這個人就能成為意見領袖。
但是張松齡的角色,他沒有成為一堆熱血沸騰去送死的學生中最為理性的人,相反,他還成為那個推動者,當一個KOL做不到比下面的人理性的時候,也不能帶領大家往更好的方向走的時候,他就不是一個合格的意見領袖。換句話說,主角在學生時代沒有成為leader的能力,只是單純的有主角光環而已。
成長階段
我們總說只有人生大事能夠讓人在短期內成長,張松齡就是這種人,一不小心就成了父母雙亡的孤兒,而且父母都是為了救他而死,可以說,這足以成為他一輩子的心理負擔,當然這也是能夠促進他迅速從男孩成長為男人。
但是在母子的戲中,母親的扮演者是曾經的《花無缺》二宮主倪景陽,實際年齡只比張翰大5歲,兩人同款實在有些違和,確實看不出是母子,更多的可能是姐弟的感覺,所以對于劇中這個演員的選擇,我認為還是有欠妥當的。
后期張松齡其實就是基于戰爭經驗的累加,在實踐中摸爬滾打,從民兵的身份,到正規軍,再到軍官角色,可以說他是靠著自己實戰經驗和前期讀書積累的學識一步一步爬上來的。相比于男配那樣的空降特務,其實更具有“抗擊打性”和“頑強心志”,在抗日隊伍中,他也必將更有威信。
然后來說這部劇中另一位男配的成長,從表演態度上來看,劉海寬絕對算的是一個敬業的演員,在目前許多演員都拒絕騎上真馬,而選擇3d摳圖技術來完成后期的時候,劉選擇了真正的騎馬,至少來說身為演員,在力求真實表演這一點上面,他是做的不錯的。
他在劇中加入了戴笠麾下的一個電訊特務組織,一心報國的他以為在這里會有一番施展空間,但是沒想到換來的只是各式各樣的考驗、威脅,甚至見證了許多同伴的自相殘殺。
所以他的信仰其實是被灌輸而成的,不是在實踐中獲得的,是上峰強行灌輸告訴他,要這樣做,要那樣做,而不是他自己發自內心的,或者說出于本能的想做。
從服化道的角度來看,劉海寬的角色其實還有染發和燙發,和當時的軍官形象格格不入,現代感帶入的太多,丟失了年代劇的原汁原味。其實就一個簡單的寸頭加一個軍帽就能解決掉,卻用了許多累贅的造型,并不利于角色的塑造。
信仰階段
一群年輕人,從一腔熱血的火車截殺日本人,到參軍有計劃有規劃地跟著組織打勝戰,這中間的一系列經歷,其實是一個“找尋信仰”的過程。在年少輕狂的時候,誰都能喊幾句“愛國”的口號,但是真正能夠用生命去實踐到位的,并且以此為終生所求的人并不多。
主角和配角走的路子不一樣,一個是從底層做起,一個選擇了自上而下的發展模式,而也有人選擇了投靠日本人當了漢奸。在年少時同樣的“愛國”,最終卻走上了不同的方向,找到的信仰相差甚遠,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張松齡的角色一直都是站在道德制高點的一個人,他對不滿意他的同學一向采用否決態度,幾乎就是一言堂,雖然表面上嬉笑打鬧,但是實際上他的內心就是把自己當做了leader。所以這種人的信念一定是很堅定的,他能主宰自己,也希望能夠主宰其他人。
其次,朱成碧為什么會從愛國青年成為漢奸呢?從他在火車刺殺日本人的表現來看,其實他是一個敢說不敢做的人,他所謂的愛國,其實是對自己身份的一種認可,換句話說,他應該至少不想成為同學中的一個異類,為了合群才愛國。
再一個,是他的心眼非常小,張松齡因為刺殺失敗的事情怪罪他的時候,其實他內心是非常憤怒的,面上壓下怒火,心里還在默默暗罵。對喜歡的女孩子不喜歡自己,卻喜歡張松齡的事實,他是非常自卑的,也充滿了嫉妒。
所以在成為一個漢奸之前,其實他的內心就已經對張松齡充滿了嫉妒和怨恨,所以后面才會為了個人的利益選擇犧牲集體的利益,無非是借刀殺人,去除掉自己討厭的那個人。
最后,彭學文和張松齡一樣有一顆拳拳報國之心,只是兩個人接受的思想影響不同,環境把他們變成了不一樣的人,但是來日戰場再見,其實都是愛國人士,至少走的路子不一樣。
在《烽煙盡處》中最大的顛覆應該是張翰的形象,原先走偶像路線的他,現在短發、胡子拉碴、氣質深沉,確實是為角色奉獻了自己。
抗日題材這類劇,受眾有限,許多都是70后或者60后更喜歡看,所以像張翰這樣的年輕演員的加入,其實帶動了90后、00后去關注這類題材,因為張翰的國名度還是不錯的,形象的突破也給觀眾帶來了新鮮感,雖然作為第一部獨挑大梁的抗日劇算不上優秀,但是仍然讓我們看見了演員的可塑性和生命力。
上一篇:全球紀錄片快報43:Curiosity Stream委托制作《有趣的歷史》
下一篇:唱衰他,等于毀了這個圈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