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慘淡的三月,再面對幾近消失的清明檔,行業似乎…平心靜氣了許多。
這與修養沒什么關系,和中國足球差不多,中國電影純粹是——
輸麻了。
可中國電影終究還沒淪落至中國足球。區別就在于,后者是真躺平,前者,至少從內部到外界,還一致認為值得搶救。
另一個或許不恰當的類比則是——
一如國內的新聞媒體,中國電影同樣處在上頭限制、下面嫌棄的尷尬境地。
前者已死幾成事實,那么,中國電影距離這樣的共識,還有多遠?
輸是輸了,但不能輸到麻木。
這也是從今天開始,深水娛樂觀察選擇將行業的年度觀察,縮短為季度觀察的核心出發點。
我們太容易遺忘了,尤其是不太讓人開心的那部分。
記錄、分析、展望。
目的只有一個——
記住當下正在發生的一切。
僅此而已。
透支
一句話概括——
2022第一季度這三個月,是中國電影不斷透支信譽的三個月。
透支,字面意思就是支出超過了收入。如果我們承認,2022之前的中國電影,信譽層面已經搖搖欲墜。那么,剛剛過去這三個月的重度透支,后果很可能比預期更為深遠。
先看數據(以下均來自燈塔專業版)。
一季度三大檔期,票房簡述如下——
1月3日晚,元旦檔三天,報收10.1億;2月7日晚,春節檔七天,報收60.35億;2月14日晚,情人節檔一天,報收5.28億。
更重要的那個數據,是觀影人次。對比之下會更為清晰。
元旦檔——
2020年,1360.6萬;2021年,3419.9萬;2022年,2465.7萬。
春節檔——
2019年,1.31億;2021年,1.6億;2022年,1.14億。
與人次息息相關的,是2022年尤其引發討論、甚至爭議的春節檔票價。過去幾年,大年初一全國平均票價——
2019年,45.1元;2021年,49.1元;2022年,56元。
票價升高,人次下降,只是信譽透支最表層的體現。
一方面,這透支源于內容供給的低劣與錯位。
以豆瓣評分為準,元旦檔三部新片,均分為5.0;情人節檔三部新片,均分甚至低到了3.4。
過去幾年,觀眾對中國電影的預期,已經從起碼及格,降低到了不要辣眼。
但即便如此,2022一季度的新片,依然可以讓多數觀眾大失所望。
而更多承擔填縫任務的所謂救市外片——《黑客帝國4》《尼羅河上的慘案》《神秘海域》《新蝙蝠俠》等——要么品相不佳,要么不合胃口。對院線而言,相比質量更差、但檔期與賣相更好的國產片,各方面平庸的外片愈發雞肋,早已不復往年的救市光環。
與此同時,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春節檔,第一次呈現出錯位的尷尬。
不止一位專業人士分析,觀眾對今年春節檔高票價的抱怨,本質上指向的還是兩個字,不值。
吊詭的是,據官方媒體的中國電影觀眾滿意度調查,2022春節檔,拿到了2015年以來的同檔期最高分。
如何解釋這明顯的矛盾?一個簡單的回答是——
新片本體的質量如何,是一回事;觀眾希望看到哪個類型的新片,是另一回事。
說白了,行業或許需要捫心自問一句(當然,背后原因大家都懂)——
我們正在集中大部分力量進行的創作,到底是不是如今觀眾喜聞樂見的?
另一方面,這透支又和行業的諸多頑疾脫不開關系。
一定有人說,反反復復、磨人心志的疫情,對中國電影的傷害太大了——這當然是事實,比如馬上到來的、國產片集體撤退而注定冷清的清明檔。
但具體到對觀眾的信譽透支,我們不能將一切怪罪于外界環境,而忽視了行業長期存在的問題對市場的消磨與打擊。簡單說——
中國電影產能的不足,與定檔、撤檔的隨意任性相結合,給觀眾帶來了中國電影不僅質量差、數量少、愛扎堆,且常常說跑路就跑路的強烈主觀印象。
正是這一長期積累下的主觀印象,加上突然反復的大規模疫情,使得我們共同見證了一個刷新歷史新低的三月——
不算2020年7月影院復工初期的四天,三月的數個工作日票房,都是2011年有詳細數據統計以來的單日新低。
而2022一季度這三個月,三大檔期外,僅有《我們的冬奧》《帶你去見我媽》《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東北虎》四部國產新片,票房超過了一千萬。
數據截圖來自燈塔專業版
而即將到來的清明檔,則在瞬間從最擠到最冷。表面上,一切可以歸罪于疫情,但仔細想想——
即便只有一半影院開門,難道三天假期,和后續低競爭力的環境,真的不足以讓幾部新片拿到一個滿意的成績嗎?
可惜,觀眾只看見,一窩蜂擠個滿滿當當,又一窩蜂撤個干干凈凈。
所有事情集結到一起,很難不讓觀眾去想一件事,中國電影,到底在怕什么?是真的委屈艱難,還是單純的底氣不足?
不管怎樣,結果只會是,讓觀眾本就根深蒂固的主觀印象(行業甚至可以認為是主觀偏見),進一步夯實再夯實;讓中國電影本就所剩無幾的信譽和吸引力,再一次遭受重創。
而信譽透支帶來的一個潛在傷害就是,使得《我心飛揚》《如果有一天我將會離開你》這些本可以拿到更多票房的新片,遺憾地成為了時代的炮灰。
瀕死
一個觀點是——
觀眾可以抱怨扎堆,可以吐槽票價,甚至對中國電影惡語相向。但回到行業內部,還是應該對此保持專業、理性、長遠的眼光。
之所以這么說,也是因為看到很多業內的聲音,希望檔期扎堆等現象能夠盡快改變。
但事實就是——
短時間里,或者說三五年內,中國電影的檔期扎堆問題不可能得到有效緩解。
包括一時的高票價,這些都不是行業現階段的首要問題。
刨根究底,中國電影現在的燃眉之急是——
如何將觀眾拉回影院。
趙軍先生在2019年春節檔之后,就寫過一篇文章,標題值得成為行業所有人未來五年的座右銘——
你的人次才是你最大的財富。
在那個多數人尚在歡呼慶祝的時候,他看到了光鮮背后的隱患,那就是春節檔觀影人次的首次下滑。如今回看,這是絕對的警覺與洞察,可惜并未引起足夠的關注。如果趙軍先生在世,看到今年的光景,不知他心里又會是怎樣的慨嘆。
觀影人次是財富,也是中國電影的生命線。
不過,一個尷尬在于,將觀眾拉回影院遠非什么新鮮話題,之前每每談及都不了了之的原因也很簡單——
靠什么將觀眾拉回影院?
降低票價?促銷活動?或許可以。但誰都知道那個正確答案,持續供應優質內容。
如何持續創作出優質的內容?
人才、工業實力與創作環境,缺一不可,尤其是后者。
現階段的中國電影,能做到嗎?
清醒一點吧。
圖片來自網絡
所以,當最關鍵的討論往往走向死胡同,這個話題又應該如何繼續?
首先,要再次明確的一點——
在內在信譽遭到嚴重透支、外在票房連續歷史新低的情況下,行業要認清,中國電影的確處在瀕死的邊緣了。
這不是危言聳聽。
2020到2021,因為疫情帶來的停擺,觀眾已經在重啟后,花光了對中國電影的所有同情分與觀影積蓄力。那些所謂的報復式觀影鼓勵式買票,在2022早已不復存在。
其次,行業還要明確的是,創作的出發點,到底是什么?
是為了某個檔期而創作?是為了滿足觀眾的儀式感而創作?是為了短期收益最大化而創作?抑或是最簡單的,為了某一部分觀眾而創作,為了內心的創作沖動而創作,為了拍一部好電影而創作。
這與疫情無關,與限制無關,與一切可以成為借口的理由,統統無關。
最后,一個可以作為辦法的辦法是——
我們都知道,短時間里指望中國電影集體提升質量、調整創作方向,甚至不再扎堆,都是不現實的。
但沒有質,也可以靠量取勝。
哪怕是扎堆,哪怕是清理庫存,也請義無反顧地卷起來。至少,這總算邁出了改變現狀的第一步。
星星之火
可以確定,一季度將在低谷中結束。但瀕死的中國電影,遠未到絕望時刻。我們還是能不時看到,那些分散在各處的星星之火。
中國電影人的創作,仍在繼續。
1月,張涵予主演的合拍片《無所畏懼》開機;2月,大熱合拍片《巨齒鯊2》開機,吳京加盟;寧浩導演,劉德華主演的喜劇《紅毯先生》開機;3月,王寶強自導自演的現實題材《八角籠中》開機;顧曉剛導演新作《草木人間》也正式開機。
與此同時,3月,英皇電影官宣2022年片單,張藝謀、文牧野、馬凱(《中邪》導演)等新作也逐一立項。
盡管在未來一段時間里,過街老鼠般的青春愛情題材,依然會在某個檔期刷足存在感,那些背著任務與指標的主旋律大片,也還是會成為某個時段的市場主力。
但某種程度上,我們要樂觀地看到,中國電影正在緩慢度過一個痛苦、被動、卻也必然經歷的發展階段。
時間證明——
互聯網影業,或許注定無法主導中國電影的未來;主旋律類型片,亦終將觸及它的天花板。
就像高票價只會是一時偶然,扎堆不會是永遠的常態,最終的最終,中國電影總是要回歸市場,把一切創作,交還給創作者,更交還給觀眾。
于是,可以預見的未來,我們或許還是更信賴那些,久經考驗的傳統手藝——
萬達的工業范兒,光線的動畫野望,華誼兄弟的作者表達,英皇的港味兒傳統,壞猴子的偏鋒審美,安樂的充沛情懷,等等等等。
星星之火,不求燎原,但求長久與穩健。
結語
一個稍近的展望——
如果疫情能在四月得到有效的控制,一個月后的五一檔,是否就是2022,中國電影的一個重要拐點。
及至稍后的暑期檔,又能否在一個更長的時間段里,完成更持久的反彈。
透支也好,瀕死也罷,站在一季度的尾巴,我們終究更愿意把自己的賭注,投給那些星星之火。
祝中國電影,二季度好運,2022好運。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