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醫。
一個在大眾眼中很神秘的職業。
但其實仔細想來,我們也是見過不少法醫的——
從近的說起,有《御賜小仵作》里可愛的楚楚女兒,就是一個一心為法醫事業奉獻光和熱的女孩。
再往前看,可能就得說到不少人的童年回憶,《洗冤錄》以及《大宋提刑官》里的宋慈。
一部喜劇本色,一部正劇風范,都為我們科普了宋慈這位“世界法醫學鼻祖”的光輝事跡。
"千古悠悠,有多少冤魂嗟嘆..."誰的DNA動了
也因為這些影視作品的影響,我們印象中的法醫,變形為“偵探”的代名詞,似乎總會面對各種無名尸體,三下兩下就能為案情找到切入口。
那真實的法醫,他們的日常工作是怎么樣的,是像懸疑劇里演的那樣嗎?
最近有部綜藝作出了部分解答——《初入職場的我們 法醫季》。
《初入職場的我們》是見證職場新人一步步成長,看誰能拿到最終offer,實現轉正的職場綜藝。
這一季聚焦法醫行業。沒有“星光”加持,請來的法醫界大牛都是默默耕耘的掃地僧。
他們不被觀眾熟知,但他們的工作卻不可或缺。
在每一次死亡,每一次災難背后,穩穩地托住我們。
節目請來兩位專業導師坐鎮,劉良、周亦武,一對“法醫雙雄”。
劉良老師已經60歲了,從事法醫行業40年,至今仍奮斗在一線。
和警察叔叔牽起的小手手,可以看出劉老師幫著警方解剖了不少尸體,彼此都是老熟人了。
周亦武是劉良認識了36年的老搭檔。
如劉良所說,法醫不是單打獨斗的行業,需要團隊合作。
他們的合作,簡直是完美互補。
周亦武的嗅覺不太好,所以碰上一些比較臭的尸體,由他先去解剖。
周亦武有一點密集恐懼癥,碰上表面呈密集狀的尸體,就劉良上。
再看看節目中出現的各種證書,兩位老師也經常同時出現:
院長看了這對雙雄的默契配合,只想大喊:想看兩位老師攜手解剖的全過程!!
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那些年,我們一起剖過的尸體》,請各位金主爸爸認真考慮一下!
言歸正傳,回到節目本身。
它用綜藝的方式,帶我們走進了法醫學,更偏向基礎科普,將法醫的神秘面紗緩緩揭下。
很多時候,法醫工作不是那么充滿懸疑性,和各種陳年命案為伴,而是做了一個事實判斷的輔助工作,接受來自公安、檢察院的各項委托。
比如劉良老師在節目開始經手的一項檢案,就是很常見的交通事故的保險糾紛。
保險公司認為死者是自己病死的,與死者家屬產生了糾紛,因此公安局找到劉良幫忙。
劉良的解剖鑒定確定了死者是死于交通事故,死者家屬也因此能夠得到賠償。
本來,死者家屬想讓死者進行土葬,不愿意解剖,直到劉良和他們說明解剖的必要性、合理性。
正如文案寫的:“為生者權,為死者言”(芒果文案水平一直在線,夸夸)。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能很清晰感受到這句話的重量。
看完了這些篳路藍縷,開創中國現代法醫事業的大拿。
再來看看冉冉升起的新星,法醫的未來——
《初入職場的我們》邀請了八位面試生,從中選擇五位實習生,最后確認轉正人員,發放雙offer。
又是喜聞樂見的,被嘉賓的簡歷閃瞎眼的環節。
一眾學霸之中,讓院長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叫屈軼齡的小姐姐。
專業拿捏住了——本科成績第一,法醫物證學研究生在讀,還學習了分子遺傳學。
研究生期間,就參加了三項科研工作。
值得注意的一項工作是胎兒游離DNA的檢測。
是為了幫助強奸致孕案件中的受害者,盡早確認胎兒“父親”的身份。
你永遠可以相信girls help girls!
最后,她的一席話,讓觀眾都陷入了真誠的感動。
我還是一個人體志愿捐獻者
不管在生前還是身后
都可以為法醫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如她所說,是漂亮又優秀的女孩子沒錯了。
為了考驗這些優秀的同學們,劉良老師拿出了一項真實案例,來給大家當考題。
對同學們來說是寶貴的經驗,也是觀眾們喜歡看的懸疑案件,看看真實事件里,法醫是怎么協助辦案的。
現場模擬了案件,一具在野外發現的無名尸體。
面試生兩兩分組進行觀察,看哪組能得到更多的死者信息。
這個過程,能看到菜鳥和王者之間的區別。
同學們社會經驗少,會按部就班地把一些信息總結出來,但還不會對整個案件做出全貌的推斷。
比如,同學們通過報告觀察出,死者是飲酒狀態,酒精濃度比較高,100毫升里面含有1086毫克。
周亦武就說,這酒精濃度不是比較高,是非常高,不是喝嗨了,而是照死里喝的程度。
死者身上還有勒痕,疑似被捆綁過。
但周良指出,勒痕不是環形的,如果是捆綁,如何解釋身體前后的不同勒痕?
然后才有同學提出假設,可能是另有其人,在死者酒精中毒死亡后,試圖拽拉,拖動他。
同時,死者身上還有很多淤痕,以及呈現了窒息癥狀,遺憾的是,同學們沒有深入思考。
以上,同學們搜集的信息,零零碎碎,觀眾聽著云里霧里。
劉良老師閃亮登場,為我們撥開了迷霧。
原來,死者是被騙到傳銷組織里的一員,身份證件都被沒收,這是死者缺少身份信息的原因。
組織對他進行洗腦,動不動就要毆打他,這是死者身上出現很多淤痕的原因。
毆打完了,會用毛巾捂嘴,讓他感受窒息的痛苦。
但操作過頭,讓他幾乎瀕死。
傳銷組織怕了,于是買來致死量的白酒。
有人坐在他身后架著他,有人把酒瓶插進他的嘴里灌酒,再拋尸野外,試圖造成假象:死者是酒精中毒導致的意外死亡。
這就是死者身上有奇怪的勒痕,有機械窒息死亡癥狀,以及酒精中毒的聯合性死亡原因。
聽君一席話,勝聽一席話,這才叫專業啊!
這起案件中,捂嘴窒息、灌酒、拋尸,一共有九個人分別操作。
在法醫的協同調查下(劉良老師還出庭了),對九個人的責任有了更清晰的劃分。
劉良老師講述案情的時候,在場的實習生,熒幕前的觀眾都內心一驚。
一旦意識到這些案件發生在真實的人身上,牽扯了那么多生命與家庭,就覺得呈現的意義已經超出了綜藝本身。
當然,作為一檔綜藝,還是有疑似劇本,不太專業的存在。
下面,有請出爭議人物向琴琴出場。
現如今,連上個戀愛綜藝,嘉賓們都要被扒學歷,卷得不能再卷。
想不到,在專業性極強的職場綜藝里,卻出現了一個來自山區的專科生。
沒有好的履歷,就用熱愛打動人。
向琴琴在自我介紹環節,講述了自己從小到大對法醫的熱愛,雖然沒考取心儀的學校與專業,但也在極力地與法醫學靠近。
成人自考失敗后,她迫于生計,進入了殯葬行業,直接“住”在太平間,和死尸打交道。
最后,以一句理想主義的話作結:
喜歡繪畫的人,不一定需要紙和筆
他可以在地上畫,可以在天空
可以在湖泊,可以在大海
誠然,這番話很感人。
但是進入法醫行業的,誰沒有點情懷呢?
別說屈軼齡捐獻遺體,就沖著法醫這嚴重匹配不了勞動強度的基本工資,大家都是有理想的人。
顯然,節目組是刻意放大了向琴琴的情懷。
包括第一輪面試完,觀察室里的嘉賓齊刷刷成為“向琴琴護衛隊”等,都顯得有些刻意,疑似在為之后的逆襲劇本做鋪墊。
經過兩輪面試,向琴琴成功留下,幾位名校精英遺憾離場。
可就像周亦武說的,不是給不給她機會的問題,是這種簡歷根本到不了他們手上。
也只有通過綜藝,她才能夢幻般地獲得這次機會。
我們可以從中得到鼓舞,但需要知道的是,她的案例并不具備太大的參考價值。
對于真正想當法醫的年輕人來說,好好讀書仍然是第一塊敲門磚。
當然,這里不是說向琴琴有多大的背景,能操控節目組。
而是……綜藝嘛,總要兼顧可看性和話題度,有時候難免會發出個逆襲劇本。
向琴琴能不能接住這個劇本,還是要看她的個人能力。
從目前的節目看來,雖然向琴琴沒有學歷優勢,但勝在經驗足夠多,專業術語也用得很溜,可能真的能逆襲成功。
一切都要拭目以待。
還記得1997年開播的《鑒證實錄》系列,曾讓一代觀眾第一次對法醫有了模糊認知,更有不少人因為聶寶言這個角色的出現而立志做一名法醫。
這也許是光影最大的魅力之一。
《法醫季》里,劉良老師很謙虛地說:“萬萬沒想到節目的彩蛋和繡球,砸到我腦袋上來了。”
表示了對節目的夸贊和認可。
院長倒覺得,作為一檔綜藝,節目本身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
比如顯而易見的劇本,以及明星嘉賓的存在感過于突出等問題。
甚至到了第二期,已經開始拉cp了……
后期嘉賓還要扮演案件當事人,麻了
與其說節目的選題將繡球拋給了法醫行業。
不如說,是法醫這個無私奉獻又不辭辛勞的職業,讓一檔綜藝節目沾上了人性的光輝與動人的情懷。
你印象深刻的法醫角色和情節是什么?是留下了成長動力還是童年陰影?
推 薦 閱 讀
點“在看”,為法醫喝彩↘↘↘
下一篇:豆瓣:管不住的飯圈,賺不到的錢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