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了嗎?
Sir不是說股票。
而是你看好的……國產劇。
話說回來,“價值投資”這件事在國產劇上可比你選的那些股票靠譜多了。
早期入手,長期持有,定期看看,然后你就會發現——行情可真好!
就拿一代人的YYDS《仙劍奇俠傳》,在你心目中,這應該是幾分劇?
2005年,《仙劍》播出,豆瓣網也才剛上線。
當時網友就給這部“平平無奇”的仙俠劇打出了7.1分。
往后的時間,它的評分一路看漲。
2018年的時候,已經緩慢爬升到了8.5,一個可以躋身國劇經典的分數。
國產劇和股票一樣,對市場消息十分敏感。
就在去年年底,《仙劍》翻拍的消息沖上熱搜,網友都在哀嚎“不要不要”。
這一消息一舉讓《仙劍》漲破9分,來到歷史高點。
到今天,還在漲。
3個月過去《仙劍》又漲了0.1。
你以為只是一部《仙劍》嗎?
“后來居上”的9分劇還有很多:
《虹貓藍兔七俠傳》《地下交通站》《征服》《神探狄仁杰》《大耳朵圖圖》……
俄國著名文學批評家維·格·別林斯基有一句話:“在所有的批評家中,最偉大、最正確、最天才的是時間。”
這句話放到國產劇上。
對。
可時間改變的,何止是人們對作品的看法呢?
到底有多少部9分劇?
百度搜索國產劇,顯示結果為15834部。
其中豆瓣過9的國產劇,只有155部。
Sir簡單做了下篩選。
其中近10年(2011-2021)的有50部,剩下105部,全是2010年以前的老劇。
在這105部中,占比最大的,你可能猜不到。
是國產動畫,足足30部。
劇名評分
《葫蘆兄弟》9.1
《虹貓藍兔七俠傳》9.6
《西游記》9.2
《哪吒傳奇》9
《葫蘆小金剛》9.2
《神廚小福貴》9.3
《秦時明月之諸子百家》9.4
《圍棋少年》9.1
《鴨子偵探》9.2
《秦時明月之夜盡天明》9.2
《洛洛歷險記》9.4
《三毛流浪記》9.1
《哈哈鏡花緣》9.1
《三國演義》9.4
《大英雄狄青》9
《中華小子》9.6
《魔角偵探》9.4
《精靈世紀》9.5
《神兵小將1 下部 》9
《我叫MT第一季》9
《哐哐日記》9
《小明和王貓》9.5
《小青天司徒公》9.4
《莫莫》9.4
《渴望藍天》9.2
《俞凈意公遇灶神記》9.2
《乒乓旋風》9
《風花仙子外傳》9.2
《無不想》9.2
《阿特的奇幻之旅》9.2
《太空牛仔》9
其中歷程最曲折的,恐怕要數《虹貓藍兔七俠傳》,曾經被家長舉報“暴力色情”而遭到停播。
可是在很多當年看過的孩子心中,卻是一道永遠的白月光。
大家一看它的分數,整個人都不好了——怎么比《喜羊羊》還低?
當時的《虹貓藍兔》,豆瓣5.6。(熊出沒5.7,喜羊羊6.9)
如今豆瓣9.6,可以顯示在國產劇評分排行榜的首頁。
有的劇咸魚翻身。
有的劇已經封神,還能神上加神。
《父母愛情》最近3年漲了0.1。
《我的團長我的團》,2017年豆瓣8.8,現在它已經變成了9.5(12w人打分)。
2020年,在8.9徘徊十多年的諜戰劇《暗算》,豆瓣小組有網友歡呼,終于上9分。
如果你問Sir下一部國產9分劇是什么。
與其看向未來。
不如把目光放在過去,它們中誕生出9分劇的概率可能更高一點:
上面說的《熊出沒》7年漲了0.8,《喜羊羊》從6.9漲至7.9,《魔幻手機》3.18.1,《巴啦啦小魔仙》從2016年的3.8漲到了6.9,《西游記后傳》3.9漲到7.8,《家宴》從6分多到了8.6……
全都是潛力股!
在《毛騙》最終季短評高贊區,有這么一句點評。
“請問,有哪部電視劇的評分是越來越高的?”
在當時,絕對是贊美。
如今,播出多年后評分上漲已經沒什么稀奇的了。
我們正在經歷著最明顯的“國產劇評分通貨膨脹”。
在評分普遍上浮的當下。
要辨別哪些國產劇是“真正的金子”,那么就要看一個指標——評價人數。
國產9分老劇中,有14部評價人數達10w+。
劇名評分人數評分
《武林外傳》46w9.6
《仙劍奇俠傳》26.9w9.1
《西游記》26.7w9.6
《亮劍》20.8w9.5
《潛伏》20.5w9.4
《紅樓夢》19.5w9.7
《士兵突擊》18.1w9.4
《大明王朝》156616.9w9.7
《康熙王朝》14.3w9.2
《大宅門》14.1w9.4
《我的團長我的團》12.1w9.5
《葫蘆兄弟》11.7w9.1
《三國演義》11.2w9.5
《大明宮詞》10.8w9.1
這些9分,幾乎擠不出水分。
而有的9分,更多是因為時間到了,情懷熟了。
最近的這10年,90、00后長大成人,他們開始奪回童年回憶的“定價權”。
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國產動畫。
很多劇的評分,受限于某個特殊的群體。
如果是另一個年齡層,小時候沒看過的人,今天去看就難以打出同樣的分數。
比如“開學第一課top1”的奇幻《小明和王貓》。
其實我已經玩累了
可就是不愿意停下來
體育熱血的《乒乓旋風》。
他們真的值9分嗎?
我們或許難以給出一個確切的回答。
但如果來看看9分老劇中,年代最久遠的一部——《四世同堂》。
或許能發現更多的東西。
最初為林汝為導演的,也是中國第一部長篇電視劇。
有趣的是,這部改編自老舍同名小說的生活劇,在2009年有過一版翻拍。
汪俊導演,黃磊蔣勤勤趙寶剛等人主演。
汪俊,代表作有破NHK收視紀錄的《蒼穹之昴》,《像霧像雨又像風》以及《如懿傳》。
時隔24年,同一題材,改編自同一版小說。
但兩部劇評價,老版在人數和分數上,都略勝一籌。
兩版雖然相差24年,但互有勾連。
在老版里飾年輕老二祁瑞豐的趙寶剛,在新版里演了賣身求榮、好要面子的冠曉荷。
給大英使館干活的丁約翰成了新版的祁老太爺。
同樣是小羊圈胡同的百態,布景上,新版甚至比老版更講究,觀賞性更強。
為了還原老北京風味,還原20世紀30年代老胡同四合院的老北平,采用了大面積搭景。
同為四合院,家境一般的祁家是老式、傳統的,家庭成員的服飾也都挺樸素;更富裕些的冠家,則是歐化四合院,冠家的兩位夫人的旗袍顏色布料也更花哨。
不僅如此,胡同口的叫賣、廟會、耍大刀、烙五毒餅……各種京味兒元素也不少。
2009年版的國產劇已經不是24年前第一次嘗試時的促狹。
有更多的資源,更豐富的經驗,更成熟的制作。
客觀說,整部劇比原版看上去更加豐富、生動。
但是什么讓同一個題材,同一豪華陣容的兩部劇,一個登上9分的金線,一個徘徊在8分?
就說一個細節吧。
同樣是錢老爺子來祁家拜訪,問祁家老小對時局的看法,坐定后,瑞宣給客人斟茶。
兩版都有倒茶的鏡頭。
瑞宣倒茶后,新版只給了個遠景,讓大家看到桌面,茶壺放得有些隨意,壺嘴偏向錢老爺。
老版機位固定,所以能看到整個過程。瑞宣在倒完茶后,還特意把對上人的壺嘴兒轉到無人的正前方。
一個不動聲色的細節。
也都是講究。
老北京禮兒多,茶壺嘴兒不對人是基本之一。
時間讓老劇的故事變成了“是”,而不是像。
拍老版《四世同堂》,導演林汝為全家都是老舍的書迷,一本書要和老公孩子搶著看,在沒經驗的情況下,她主動提出要拍這部,彼時,一百萬字的小說她已經看了7、8遍,劇組演員人手一本。
第一集全家人一起吃飯,這是28集里最團圓的時候,也是唯一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四世同堂,小說里是沒有這情節的。
林汝為覺得得有。
所以她加了一場戲,還仔細規劃了座次,小重孫和老太爺并排,其他人按照長幼依次坐好,還設計了老二媳婦喝湯砸吧嘴被老太爺嫌棄,長孫媳婦救場來豐滿人物。
但新版就得顧及珠玉在前。
為了考慮全國的觀眾,汪俊讓故事更加年輕化,京片子也刻意弱化。提煉沖突,收緊故事,刪去了原小說和老版里都有的一個灰色角色陳野求。
理由,為觀眾。
不是導演不明白,是這些觀眾變化快。
導演汪俊
如今行業成熟了,機會多了,創作團隊反而“膽小”。
沒有了最初那種開天辟地的氣概。
這就是為什么,最初的劇條件有限,可“一出道就是巔峰”:
1980到1990年代,央視牽頭主導,產出《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
20世紀90年代,中國電視劇進入了探索爆發期,題材探索幾乎嘗了個遍。
2000年后國家第三次嚴打,那刑偵劇在那時蓬勃而生。
什么都是一次。
什么都那么新鮮。
《我愛我家》導演英達回憶起那個時候都感慨。
我覺得最幸運的是我遇到了不光是志同道合,而且能力特別強的一群新人……觀眾看到是新人做的,就會特別驚喜。不光《我愛我家》,幾乎可以說所有紅極一時的作品都是由新人做成的。
這些劇有情懷,有劃時代的意義。
但又是實實在在的無法超越。
再看開頭說到的《仙劍》,當初被打7.1分,低了嗎?是觀眾有眼無珠嗎?
其實,7.1不只是打給《仙劍》的。
也是打給未來的。
我們當初并非看不起《仙劍》,而是對第一部國產仙俠劇激動之余,同時也期待著8分的、9分的的仙俠劇。
當你看到一部部劇驟然漲上9分時。
它離滿分的天花板越來越近。
不是劇本身膨脹了,是我們縮小了對未來的期待。
我們從起點一路向前,回頭看時,卻發現起點是回不去的巔峰。
哪還會有超越《仙劍》的下一部?
哪還需要給評分留下進步空間?
最大的期待不過是——“求別毀”。
說得最多的是——
“你們就沒有自己的BGM嗎?”
那么你猜。
下一部9分國產劇。
是在未來,還是在過去呢?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莫妮卡住了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