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 活動 項目 快訊 文娛 時尚 娛樂 科技 汽車 綜合 生活

驚悚懸疑燒腦,這部小眾劇真帶勁!

2022-03-16 14:59:31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一個快樂的四口之家,開著房車,放著歌,行駛在美國鄉村的路上。

突然,路被一棵倒下的大樹給擋住了。

頭頂一大群烏鴉飛過。

他們決定繞路。

不幸的是,前面只剩一條路可走。房車開進一座荒廢而死寂的,堪比“寂靜嶺”的小鎮上。

黃沙,廢土,雜草。路邊都是空蕩無人的車輛。

而鎮上的居民,正在一臉冷漠地參加一場葬禮。

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美式恐怖片的開始。

生與死,新與舊。

無知的新來者,對應被謀殺的原住民。

其中最刺激的一點就在于,剛剛死去的,竟然是一對可愛的母女。

有著紅蘋果臉蛋的金發小女孩,因為天真無邪地在夜晚打開了窗戶,而被殘忍地殺死在自己的臥室里。

怪物將她的皮剝了下來。

看似平靜的小鎮,卻是一個被詛咒之地。

每天晚上,絕對不可以打開門窗,否則會被怪物殺死。

而所有誤闖入的人,也都沒有辦法再離開。

只會永遠被困死在這里。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一個硬核恐怖片粉絲,想必DNA已經動了。

高概念,懸疑,血腥,燒腦,逃生,密閉空間。

沒錯,今天要跟大家推薦的這部美劇,集合以上所有這些最讓我們喜聞樂見的元素。

它最大的缺點就是,還沒完結。

像這種懸疑劇,每周追更真的有種想把編劇丟進這個小鎮的痛苦(bushi)。

好消息是,本季一共只有十集,目前已經出了六集。一口氣刷個六集也還是挺爽的。

《夢魘絕鎮》目前在豆瓣有7.5分,這個分數在恐怖題材的美劇里,已經相當夠看了。

更重要的一塊金字招牌,本劇的導演是《迷失》系列的導演兼制片人杰克·本德。

是的,正是這個《迷失》。

雖然我們不能否認,《迷失》是一個巨大的天坑……

但,真的愛過啊。

(懂的都懂)

說回《夢魘絕鎮》,這部劇的確一開局,就很令人眼前一亮。血腥,刺激,并且節奏夠快。

一般來說,像這種高概念劇,比如,面對這個出不去的小鎮,主角總要有一個懷疑——憤怒——接受現實的時間。

觀眾多半會覺得這個部分很無聊,但它的存在又是很必要的。

不過,這部劇另辟蹊徑,并沒有這個解釋的過程。

主角們開著自己的大房車,在小鎮的主路上開了一圈又一圈,尋找出去的路。鎮民始終冷眼旁觀,沒有人提醒一句。

也看到,評論里很多人因此就覺得鎮民“真是冷血”。

但從編劇的角度來說,這可是一個高招。

聰明之處就在于,這不僅節省了解釋時間,還隱含著另一層信息量:它再一次放大了這個小鎮死氣沉沉的氛圍。

在這里,所有人都曾經憤怒過,掙扎過,最后卻只剩麻木。

所以面對新來的人,他們也找到一套最高效、最冷酷的應對之道:他們放任這些人,像沒頭蒼蠅,自己撞南墻,撞到頭破血流,再痛苦地接受現實。

不過,我覺得最絕的還是下面這個:

按照套路,主角一家,應該先住進來,再慢慢了解鎮上的詭異吧?

然而,并沒有。

他們直接在小鎮外的樹林出車禍了。

也就是,還好沒掛的水平。

小兒子在房車里受了很重的傷。

鎮民們過來救援,此時卻已近黃昏。如果天黑之前沒法回到房子里,所有人都只能被怪物殺死。

最后,警長決定和醫生、受傷的小兒子一起,在樹林的房車里過一夜。

但是誰都不知道房車里是否安全。顯然他們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做了這個決定。

所以,這部劇非常可以的。

第一集,一上來,主角們就度過了一個絕對的死亡之夜。

看到這里,我其實想到了另一部高概念恐怖片《寂靜之地》。

《寂靜之地》同樣也用一種很巧妙的方式,來解決了這個高概念的問題:

故事的切入點被設定在末世后的第89天,所以主角們作為幸存者,已經完全適應了這個設定。

而在《夢魘絕鎮》里,主角們是新來者,面對陌生事物依然會質問,會抗拒,會懷疑。

所以編劇選擇讓他們立刻深陷危險,被迫適應環境。

當這個夜晚,父親坐在傾斜的房車里,看著倒在地上流血不止的小兒子,聽著樹林里窸窸窣窣的、怪物逼近的聲音時……

他已經很清楚,自己面對的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怎樣的世界呢?

《夢魘絕鎮》最好看的一點當然在于,這部劇真是把“密閉空間”這個高概念玩明白了。

緊閉的門窗。

無法逃離的小鎮。

感受到了嗎,這其實是設置了雙重的“密閉空間”。

白天可活動的安全區,是整個小鎮。

而到了夜晚,安全范圍則縮小到了一棟房屋。

范圍越小,封閉感越強,越會讓置身其中的人,感到無助、焦慮和恐怖。

甚至于,小鎮居民懲罰別人的方式,都與“空間”有關。

他們選擇將受罰者關在廣場上的“鐵皮盒”里,過一整夜。

但相比于真正的房屋而言,這個盒子是一種半開放半封閉的空間。待在里面的人,既感受到了幽閉的、被束縛的恐怖,又無法獲得安全感。

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怪物們微笑著靠近,撕碎鐵皮,朝著自己撲來——

(好消息,此處沒有高能)

另一個關于“空間”的恐怖點則在于,這個小鎮仿佛是真空存在的。

無人知道它究竟在哪里。

小鎮上的居民,來自于美國各州、完全不同的出發地。

但他們在公路上迷路,遇到了同一棵樹、同一群烏鴉——接著,就來到了這座小鎮。

這里是完全與世隔絕的,但是卻有電力、有水源、能維持正常的生活。

然而,即使打開一張美國地圖,鎮上的居民,也不可能在地圖上找到小鎮準確的地理位置。

這本身就意味著一種空間的扭曲。

既然如此,也就形成了一種悖論:如果你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來到這座小鎮,又怎么可能逃出去呢?

畢竟,沒有入口,也就不可能會找到出口。

或許這也是為什么,這部劇的英文名叫做From。

From,起源。

簡明扼要,卻點出了本劇最核心的懸念:他們并不知道,這一切是從何而來。

顯然,和《迷失》一樣,這并不只是一部純粹的恐怖劇,背后還有著強烈的科幻元素。

比如,鎮上的每一個人都經過篩選。

連居民的人數,都在遵循一種“人員守恒”的規則:新來的人,恰好住進死者的舊房子里,一個蘿卜一個坑。

主角一家四口人,但是其中的大女兒出于青春期的叛逆心理,決定不和家人住在一起,反而去投奔了山上的群居屋。

乍一看,她當然覺得自己的選擇,是自由意志。

但回頭再一想,以前這個舊房子里,也的確只住了三個人。

而這三個人現在都死了。

是不是頓時有些細思極恐?

你以為的自由意志,真的是你的自由意志嗎?

而從職業上來講,這里有警長,牧師,醫生,廚師,農民……

就連酒館里看似毫不起眼的頹廢老板,也是南加州大學的哲學課老師。

是的,都有秘密,都有故事。

鎮上的每個人各司其職,保證這個小鎮能夠正常運轉。就像一個工整的棋盤,恰好能夠形成一個自給自足、自我循環的小社會。

而假如有人不能承擔責任、或者不再“有用”的話,就會立刻被清除:比如第一集里渾渾噩噩的醉漢,或者是患老年癡呆的老頭,都很快變成了犧牲品。

那么,這會是巧合嗎?

顯然,也更像是一種試驗。

背后一定有一種看不見的力量,在操縱著他們,在確保每一個合適的棋子,落到合適的位置上。

新來的幾個人就更了不得。

幾乎都是非常酷炫、用處非常大的職業:男主角是建造大型主題公園的工程師,車禍的另一個生還者,則是IT公司的老板,精通量子計算算法。

他們象征著高科技,高智商,以及——強烈的探究欲。

因為這幾個人都還有好奇心、有旺盛的逃生欲望,也有足夠的能力去找出真相。

他們的出現,也終于打破了這座小鎮上的平衡。

實際上,相比起主角一家而言,個人其實更喜歡的新角色,是來自紐約的IT公司老板。

他其實是這類題材里,不常出現的類型。

因為他太愛作死,跟整個中部小鎮的氣氛太格格不入了。

在一開始,他看起來很像那種華爾街之狼里的精英,酗酒,吸毒,瘋瘋癲癲,高高在上。

他認為一切都是假的,并且做出了各種作死行為,包括但不限于到處亂跑、嘲諷居民、甚至于破壞了一場原本很悲壯的儀式。

你覺得這個人肯定活不過第一集。

但你萬萬沒有想到,這位紐約精英不僅沒有死,反而到處亂跑的過程中,真的發現了很多線索。

因為,人家是IT公司的老板,腦子就是轉得快,觀察力非常敏銳,而且很有行動力。

而且,這個人還很清醒,很人間真實。

他提供了一層類似于彈幕的觀眾視角。

比如,在一個生離死別的場景,所有人心情都非常沉重,只有他瘋瘋癲癲地跑出來,大發嘲諷:“哦,這可真是太戲劇性了吧——”

然后,完全破壞了氣氛,大家都開始翻白眼了。

但其實,仔細一想,他說得也沒錯啊!這的確是一個非常爛俗的橋段,尤其是對于我們這些看了太多同題材的老司機來說。

此時此刻,我們心里可能也在吐槽。

所以,他的存在,不僅是替觀眾發彈幕,也是一種編劇的自嘲。

而這樣一個看似傲慢的炮灰,不僅活了下來,還成為了解密的中堅力量,其實也是這部劇的一個反類型所在。

因為,時代真的變了。

我們也想要看到更真實、更有新意的角色。

看到目前為止,似乎圍繞著這部劇最大的一個槽點是,這個鎮上的原住民,真的好不努力啊。

前面也提到了,這個地方就是有一種非常麻木的氣氛。一成不變的、死水般的平靜。

大多數居民們的心理就是,反正也逃不出去,何必還掙扎呢?

反正在這里也有吃有喝,晚上不開門就不會死,不如就躺平吧。

而主角們,無論提出什么問題、作出怎樣的呼救,他們都會狂潑冷水,一臉習以為常地說:哎呀,你想的這些, 之前都有人想過了哦。但你看我們現在?還不是躺平。

這是槽點嗎?我反而覺得,這也是劇情的核心之一。

這恰好體現了這部劇的最后一層恐怖感,就是空間對人的異化。

為什么我們對密閉空間的恐怖片,總是百看不膩?

因為人類的天性,就是會對密閉的空間產生恐懼感。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封閉意味著離群,而離群意味著死亡。

因此,反而在一個密閉的空間里,人們會變得格外合群:他們需要更自發地建立起小的集體,來尋求那種安全感。

《夢魘絕鎮》非常真實地描繪出了這一點。

可是,這種安全感是真實的嗎?

其實只是一種自欺欺人。

正如不能打開的房門,逃不出的小鎮,全部都指向一個不斷向內收縮的空間。

越往后,這個所謂的生存空間,只會不斷地縮小,直到他們徹底沒有立錐之地。

但活在這里的人,卻選擇性地忽略了這一點,反而為自己的心建立一座高墻:外面的世界才是可怖的,我們的小世界是安全的。

他們已經被空間“馴化”了。

在動態的安全和危險之間,始終隱藏著一種非常迷人的矛盾性,這同樣也是所有優秀的、關于密閉空間的恐怖片,都會涉及到的主題:

規則和打破規則。

在最開始,這個空間為你制定了規則。

不守規則的人一定會死。

但后來你發現,原來守規則的人一樣會死。

因為規則看似在保護你,但其實也是在禁錮你。

規則真的是規則嗎?

或許,它也是一種謊言,一種心理暗示,甚至于一種催眠的游戲。

你自以為安全的地方,其實才是最不安全的:魔鬼往往就在我們之間。

而恐怖片的全部魅力,就在于制造一種虛假的安全感。

然后,在你最沒有防備的時候。

打破它。

關鍵詞:

上一篇:不愧是皮克斯!《青春變形記》導演訪談+概念圖

下一篇:白姐硬照真的可以|賞色

責任編輯:

最近更新

點擊排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