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必要不去電影院。
今年的電影市場又是一片低迷。
第二次出現全國單日票房不足 2000 萬,1 萬家影院日票房低于 300 元的情況,連每天的水電費都不夠。
當前的市場低迷不僅是春節檔后遺癥的表現,更是今年全年市場低迷的反映,這種現象是怎么形成的?
因為電影發展到頭了,需要新的模式出來,打破時間和空間,創新非線性敘事的公式。
在《公民凱恩》出現之前,世界電影基本上就是奄奄一息的狀態,線性敘事再也玩不出花樣了,觀眾都審美疲勞了。
1941年,天降猛男《公民凱恩》讓電影續命至今。
但是這顆靈丹妙藥已經不再具有超強的藥效了,不論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電影的敘事手法都乏善可陳了。
好比之前的電影是在XY軸上跳舞,《公民凱恩》之后,電影在XYZ軸上跳舞,如今81年過去,電影還在XYZ軸上跳舞,沒有向前推進一步。
所以我們會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世界各地的電影都大不如前了。
好萊塢在頻繁的拍超級英雄和各種電影的續集,如漫威和DC的各類超英,以及《我是傳奇2》、《速度與激情10》、《蜘蛛俠3》之類的。
中國電影在不斷地翻拍,亦或是新瓶裝舊酒,如《誤殺》、《一周的朋友》、《這個殺手不太冷靜》、《哪吒之魔童降世》等。
正是因為下一個《公民凱恩》遲遲沒有到來,所以我們在看新電影時總會發現跟某部電影很像,這些電影用的敘事公式都是一樣的,只是換了件外衣而已。
在沒有一部革新行業的新電影出現之前,這種沒片可看,看的大都是爛片的現象還會繼續持續下去。
既然是爛片,觀眾去電影院的意愿自然就低了,票房也就隨之縮水,國內外電影市場便進入低迷狀態。
即使美國有《蜘蛛俠3》以18億美元的票房救市,但這也僅是曇花一現,因為整個電影的疲態不是一部爆米花電影可以根除的。
然而北美至少還有《蜘蛛俠3》和《新蝙蝠俠》。
而國內卻沒有這樣的大片,現在的票房還在靠春節檔那幾部電影在撐著。
縱觀清明檔、五一檔、暑期檔,又有哪部電影有救市的跡象?《人生大事》、《哥,你好》,還是王俊凱的《斷橋》、黃渤的《學爸》。
只能靠國慶檔和元旦檔挽回些面子。
那些未定檔的電影中,誰又可以再創《長津湖》救市的奇跡?
目前來看,沈騰的《超能一家人》、張藝謀的《堅如磐石》、陳思誠的《外太空的莫扎特》、烏爾善的《封神三部曲》有可能救市。
但是不能指望再出現一部《無間道》,既有質量又能夠救電影市場,這時候就算是一部爛片也可以,畢竟先活下去最重要。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資本惹惱了觀眾。
內地觀眾的觀影習慣形成的時間并不長,正兒八經開始大范圍走進電影院是從2014年開始。
2010年,內地年度總票房第一次過百億,2013年達到200億,2014年接近294億,2015年則是438億。
從0到1,內地用了幾十年,由1到2,花了三年,2到3(約等于3)用時一年,3到4也是一年,由票房數據以百億的速度井噴就可以看出觀眾在逐漸走進電影院。
這一年,互聯網生活服務平臺開始百團大戰,BTA打的如火如荼,消費者享受補貼其樂融融。
2013年更名的貓眼電影和2014年成立的淘票票,以及百度糯米加入電影市場,讓這塊藍海之地迎來了大變革。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人們開始養成了線上購票的習慣,再加上平臺的票補,一張票十幾或者二十塊,最貴也就三十多。
一場電影看下來,再加上爆米花、飲料,花費不超過100塊。
如此一來,便能完成一次較為完美的社交和儀式感,這種便宜的買賣讓電影成為了日常需要的快消品,觀影習慣也就慢慢形成。
這種習慣在2019年達到了頂峰,促使內地年度總票房創紀錄地來到了642億。
盡管在前一年取消了票補,但并沒有影響大家的觀影熱情,因為2019年與2018相比,票價的漲幅并不大,在觀眾的接受范圍之內。
可是2019年年末疫情的到來,似乎讓形成才五年的觀影習慣逐漸在崩潰邊緣試探。
這樣的境遇,不禁讓人想要大喊一聲,大人,時代變了,經濟下行導致很多人的口袋都癟了,兜比姑娘的臉還羞澀,不能再像三年前那樣擦脂抹粉,花枝招展了。
然而電影的票價并沒有因為經濟下行而下降,反而大幅度漲價。
區間在5-13塊之間,漲幅是疫情之前的兩倍,到了2022年,這個數字不降反增,最終迎來了反噬。
2021年年度票房是470億,2022年春節檔票房未破百億。
這些下滑的數據都表明價格是最明顯的阻礙觀眾走進電影院的主要因素,摧毀了本就脆弱的觀影習慣。
換句話說,在票價最高只能加指定票價的50%,服務費最多加10%的基礎上,有些資本割韭菜的心思太明顯了,直接不理會這個規定。
舉個例子,如某部電影經過電影局和制片方商量后,指定票價被定為10塊。
那么這部電影的最高票價是10*10%+10*50%+10=16塊,但是影院和出品方卻讓此片漫天開價,高出了16塊的規定。
一次可以,二次三次之后觀眾自然就舍棄了,反正電影又不是什么必需品,大不了熬一段時間等下映后再看。
正是這些殺雞取卵的手段造成了中國電影如今不堪的局面。
疫情屬于不可抗力,誰也沒有辦法,但是疫情之外的東西可控,卻有人總想著盤外招。
如果這些歪門邪道不除,中國電影還有救嗎?觀眾已經用腳投票證明了自己不想再被當猴耍,可為什么那些人還想著看猴戲?
上一篇:清明檔:中小體量影片的競技場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