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該從一場家庭舞蹈大賽說起。
在未來,這些比賽都是線上進行,以家庭為單位,分為三人組和四人組。
杰克一家參加的是四人組。
爸爸、媽媽、哥哥、妹妹,成員齊集,恩愛完美。
但……等等。
爸爸是白人、媽媽是黑人、兩個兒女是黃種人?
這家庭成分夠復雜。
更復雜的。
比賽結束,杰克一家落敗。
但,兒子(楊)的手依然停不住地揮動,揮動。
他居然……死機了!!!
沒錯,就是字面意思,兒子原來是個機器人!
從跨種族到跨生物,Sir愈發好奇,這個故事,到底會走向何處?
楊之后
After Yang
《楊之后》,A24新片,改編自短篇科幻小說《向楊說再見》。
楊,便是電影的主人公,一個被設定為中國男孩的機器人。
美國電影,韓裔導演,中國主角與中國文化,碰撞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盛夏的果實》《關于莉莉周的一切》,各種流行元素,隨時夢回二十年前。
表面上,電影說的還是機器人的故事。
但在各種新元素的融合下,這一次,導演想表達的,遠比“機器人與人的關系”更多。
01
故障
說回故事。
杰克一家,都在為楊的死機而發愁。
楊是這個家的“外人”。
當年杰克買下楊,是為了陪伴黃皮膚女兒米卡成長,讓她不會因為和父母膚色不同而苦惱。——米卡其實也是領養的。
血緣的斷絕與情感的疏離,讓“家”這個詞多出了更曖昧的含義。
多年來,楊教米卡中文,給她講中國文化。
而米卡,一直用中文稱楊為,“哥哥”。
一家人對楊的依賴非常大。
楊哪都好,就是質量不太行。
說來也怪杰克當年貪便宜。
購買楊時,他沒有直接從官方公司購買,而是買自一個代理公司。
意思是,楊不是全新的,是被返廠重修過。
買家告訴他,楊只被使用過五天,但可以為他們家省下一大筆錢。
天底下哪有“免費午餐“。
果然:
楊毫無征兆地突然關機。
米卡哭著鬧著要哥哥。
杰克和妻子凱拉只好硬著頭皮續命。
但情況遠比他們想象的難。
找到當年購買楊的代理公司,早跑路了。
找到原產公司的官方維修點,人家說零件都正常,壞的是核心故障,修不好。
于是,杰克又尋找了各種各樣的方法。
越過一切法律形式與商業條款,求助機器人科研人員,以研究楊為條件,換取對他的維修。
拯救是這個故事的一開始的原動力,他們想盡辦法地拯救楊,同時,也是在拯救這個家庭。
但,電影的片名,如你所知,叫《楊之后》。
其實更準確的翻譯是,《楊死后》。
02
秘密
《楊之后》是一部非常軟的軟科幻。
作為機器人的楊,既沒有超能力展示,也沒有炫目的科技體現。去掉人工智能這一元素,你甚至可以把他當作一個普通人。
這是導演有意為之。
在Sir看。
《楊之后》的底色,像一部被靜靜憂傷包裹的悼亡電影。
電影的一開始,楊便死了。
剩下的,只是一場漫長的告別。
在很多電影里,我們都可以看到這種“套路”,也就是越是熟悉的人,當他死后,我們才越能了解這個人,《海街日記》《漫長的告別》……
《楊之后》也不例外。
一直以來,楊是個完美機器人。
他“智商”很高,能與人類自如交流;性格溫柔,對家里人百般照顧。
知識儲備豐富,就像一個行走的中華文化博物館。
特別是杰克和凱拉工作都忙時,他是不可或缺的好幫手。
楊就像傳統家庭里,那種任勞任怨,大家極度依賴的成員。
可有一天,這個家突然失去他了。
人人措手不及。
杰克打開楊的記憶儲存體,這里面,有他每天記錄下的一段影像。
像是進入一片秘密森林,不為人知。
米卡的成長記錄。
還有楊自己對著鏡子的微笑。
咦?怎么還有一個陌生女孩?
楊星辰般的記憶片段,伴隨著家人們對楊的回憶。
他的形象也漸漸立體,復雜起來。
原來,他們忽略了這么多。
他會自我思考。
拍全家福,楊擺弄好相機,看著家人呼喚他過來,楊突然有一瞬間走神。
那一瞬,他大概在思考,自己對于這個家庭,究竟意味著什么。
他還會談戀愛。
杰克通過各種線索,找到了楊儲存在記憶里的那個女孩。
這時才知道,他會像人類一樣,向喜歡的女孩子搭訕,和她約會,通話聊天。
再沿著更多記憶存儲碎片抽絲剝繭。
杰克發現。
他是他們的楊,又不只是他們的楊。
他經歷過的故事,所擁有的情感,遠比杰克一家想象中更復雜。
楊,是個經歷過好幾代人的機器人。
大提琴版《盛夏的果實》,在一家人重新認識楊后悄然響起。
旋律是傷感的,但這里,中國人更能感同身受。
它的國語版歌詞是多么切題。
“也許放棄,才能靠近你。”
“時間累積,這盛夏的果,回憶里寂寞的香氣。”
表面上,導演在說人與人工智能的關系——AI有沒有感情,人類還不夠了解AI的秘密。
但實際上,導演想借AI審視的,還是人類自身的意識與情感。
當我們出于維護形象,組成家庭,融入大集體,那些隔閡真的消失了嗎?
你隱隱覺得哪里不對勁,但又說不清是哪里。
或者說,哪里都是。
03
少數派
美國人口普查局2020年的數據,3億多人口中,白人只占到了53%。
剩下的,有18%是拉丁裔、13%是非裔……而亞洲人,也占了5%。
名副其實,多元種族大熔爐。
《楊之后》搭建的未來社會,就是一個巨大的多元化熔爐。
除了主角一家,白人,黑人,華裔與機器人。
以及,克隆人。
電影花了相當大的篇幅,講了各種身份的差異與隔閡。
“身份”,是理解電影的鑰匙。
兩個情節意味深長。
來自楊和“父親”、“母親”分別的對話。
先是杰克和楊討論中國茶。
杰克說起品茶,那種感覺就像是穿越雨后的森林,場景全在一杯茶中。
他還教楊聞茶香,說從里面能夠聞到歷史。
他忘了。
想象,通感,好像都是人類才有的特權。
但接下來,楊卻以他“機器人”的視角,描繪出他眼中茶的另一番美。
茶葉在水中綻放沉浮
我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茶
我希望我有一段關于中國茶的真實記憶
那一刻,似乎有些超出了杰克的認知。
他下意識地問出了那個檢驗“你是人還是機器人”的基本問題:你快樂嗎?
楊答,我不知道這對我算不算問題。
一段微妙的博弈。
另一個,是凱拉和楊聊死亡。
楊說,就算生命結束之后是虛無,我也可以接受。
凱拉顯然也對一個機器人口中說出這樣的話震驚不已。
她也和杰克一樣,問楊:你會感到傷心嗎?
快樂,傷心。
人總是用自己的情感標準,去衡量萬物。
就像楊“死”后,杰克問他的克隆人女友,楊有沒有為自己是機器人痛苦過,有沒有想要成為人類?
是啊,畢竟一直以來在人類的概念里,在無數關于機器人的作品里,他們都是想要成為人類,甚至取代人類。
但女孩聽完嗤笑一聲:這一看就是人類問出來的問題。
我們都熟悉中國傳統,都知道“子非魚”的典故,楊也一直說“莊周夢蝶”,只是沒人真的用心去體會這兩個故事的含義。
表面上,這里探討的是人類與“非人類”的身份問題,但實際上,生物辯證的外殼下,掩藏的卻是現實里人人都有困惑。
即:
何為我?
我們既想活出自己,但又常常物化自己的生命。
借由財富,借由地位,借由學識,借由膚色。
連機器人也不知不覺被奴役。
電影中,楊經常問女友:
自己是不是中國人?亞洲人有什么特質?
這是因為。
他的妹妹,身為中國人的女兒,在學校里常被同學問及親生父母,讓她很受傷害。
亞裔與美國人,機器人與人,在這里設計的對應關系很清晰。
說白了,就是在一個看似交融多元的環境里,亞裔仍舊是以一種弱勢身份存在著。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少數派。
拒絕標簽,你也就被邊緣化。
但抹掉標簽,投入主流,你可能也失去“自我”。
這恐怕也是作為韓裔導演的郭共達內心真正想表達的困惑。
后來楊想通了。
不想活在別人完美的敘事里。
他通過“嫁接”,這項幾千年前由中國人發明的技術,暗喻著這對兄妹的命運。
一根枝條從一棵樹上取下來,與另一棵樹融為一體生長。
一切就這么回事。
米卡脫口而出:
“它只是裝成這棵樹的一部分”
楊卻說,“這樣做可以創造新的東西。”
一個近乎美好,而且奢求的希望。
因為我們深知,在不同群體間愈發分裂與保守,誤解與沖突激增的當下,美國的2300萬亞裔人口依舊會面臨著或多或少的歧視。
△ 圖片來源:皮尤研究中心
不過,《楊之后》又相信希望。
一家人在拯救楊的過程中,在對楊的重新認識中,最后還是達成了某種情感上的救贖與圓滿。
這是《楊之后》的可貴。
它不是急匆匆地抹平差異。
是誠實地告訴你,差異就在那里,隔閡可能也不會徹底消失。
但那些最普世,最真摯的情感,永遠是理解另一種語言,另一種存在的通道。
就像米卡用稚嫩的中文來到楊曾經的房間,與他道別。
就像女友趴在楊的胸口上,仿佛他還擁有,也曾擁有過心跳。
你可以把他當作AI。
但如果輕輕念出來:
是愛。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M就是兇手
上一篇:三月最能打的國產劇,就這?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