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 活動 項目 快訊 文娛 時尚 娛樂 科技 汽車 綜合 生活

無聲崩潰,一集窒息!國產劇還真沒臉嘲笑她

2022-03-11 05:00:25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文 | 十點電影原創

扎心了。

說的就是老妹兒正在追的這部劇。

一群小姐妹聚餐,有一位公布了自己懷孕的消息,大家聊起了生孩子的事。

正懷孕這位,在為“甜蜜的幸福”煩惱不已。

開心萬分的男朋友,把她當做珍稀動物一樣呵護著。

另外一位雙胞胎媽媽不無同情地說:

這才只是開始

明明是一個人懷孕,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論。

旁邊的姐妹也開始了吐槽模式:

雙胞胎媽媽拍案而起:

絕了絕了,別念了,緊箍咒都鎖死了。

說的就是這部新劇——

漫畫改編,又名《媳婦過渡期》。

不再是動輒一小時一集。

《兒媳記》一集20分鐘,每季12集。

把短小精悍刻進骨子里。

不同于大制作、大布局,大咖演員的重頭戲,這部劇聚焦的點,非常的小。

爭遺產、爭待遇的宅斗狗血?通通不存在。

不過就是新婚媳婦邁入婆家的種種微小尷尬。

比如說:吃飯。

第一季開場,婆婆過生日。

女主角早已下定決心,要給婆婆一個驚喜,刷一波印象分。

小姑也特別幫忙,提前告訴她婆婆愛喝放明太魚的海帶湯。

小夫妻倆前一天晚上就住到了婆婆家,又是帶花,又是切水果。

早上女主更是早早起床,做了一桌豐盛的早餐。

婆婆臉上非常驚喜,女主角也覺得非常成功。

只是,這溫馨的婆媳時間,最多也就持續了三秒鐘吧。

飯桌上,婆婆一家人聊得都是女主插不進的話題。

早餐是女主主動做的,飯后水果也是女主主動切的。

不過,水果端上來,婆婆卻讓她先把碗盤撤下去。

雖然婆婆說放在水槽里就行了,但她還是主動把碗筷也洗了。

等到女主回到桌上,果然,水果盤里只剩了她最不喜歡的獼猴桃。

雖然只是一小片獼猴桃,女主心里還是五味雜陳。

或許站在其他人的角度來看,這實在是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

做一頓早餐而已,難道要全家人感恩戴德嗎?

連女主角自己都忍不住吐槽自己:

為什么我會為一些小事糾結?

同樣是經歷過新婚的姐妹,意味深長地提點她:

和結婚之前談戀愛的自己,可以說是大不一樣。

有《武林外傳》祝無雙“放著我來”內味兒了。

然而,是不是每個兒媳在這一階段,都甘之如飴呢?

受儒家傳統的影響,東亞地區的家庭劇,一直有著不一樣的風味。

李安的飲食三部曲,處處講的是柴米油鹽,也處處在闡釋著親情的秘密。

《兒媳記》也是一樣。

當一個女人走進家庭,操持起衣食。

是煙火歡騰,還是冰鍋冷灶?

她必然是決定這一切的關鍵因素之一。

許多國產影視,都將矛盾點聚焦在婆婆和媳婦這兩個人身上。

同樣是吃飯,婆婆給兒子夾的是魚肉,給媳婦夾的是蘿卜。

可能只是無心,但落在媳婦眼中,心中就有了糾結。

年紀不同,生活的背景不同,只要人和人拉進距離,就免不了有摩擦。

媳婦特意買了甜點,婆婆卻覺得她有些大手大腳。

除了兩個女人之間的摩擦,《兒媳記》還描繪了多子女家庭之間的糾葛。

比如,妯娌。

是否“優秀”“足夠好”的憂慮,往往并非源于客觀標準。

而來自于“比較”。

婆婆生了三個孩子,兩男一女,都已經步入婚姻。

但大媳婦是個“奇葩”。

她還在“兒媳期”時,就不肯將就那套“婆婆媳婦干活,其他人等吃飯”的規矩。

看到家中其他人都不肯做家務,抬腳就走。

公婆氣得發脾氣,沒想到大兒子卻說,媳婦來之前就預料到了這種情況。

二兒子和女主,當時也已經在戀愛中。

面對這樣的情況,二兒子沒有理解到根本矛盾。

他只是以為,大嫂比較有個性。

甚至還覺得,女主角的性格溫順平和,肯定不會像大嫂一樣惹媽媽生氣。

果然,等女主進了門,壓力就轉移到了女主這邊。

大嫂剛生下了女兒,家長明里暗里就暗示女主爭取生個男孩。

而她的丈夫無知無覺,一口應承。

看女主這震驚的小眼神。

當然,家中中秋祭祖各類節日,大嫂也是絕不肯來當免費保姆。

而丈夫的“感激”,更讓女主覺得難以回絕。

丈夫呢,說好回婆家之后會幫忙。

實際上被爺叔們勸了幾句就不肯再行動。

女主和丈夫生氣之余,對不肯來幫忙的大嫂也有些不爽。

但大嫂也意識到了她的情緒,直接挑明:

這不僅僅是兩個女人之間的辛苦和懈怠。

而是當我們面對“傳統”時,會不會敢于做那個“說不”的人?

大多數步入家庭的女性,都會面臨著迅速的身份轉換。

第一季中,有女兒,媳婦,妯娌,婆婆,岳母。

家務的負擔,早有定論:

媳婦在婆婆家就是要吃苦,真正心疼女兒的,只有親媽。

每個人都是這么熬過來,要求媳婦做這做那的婆婆,也會感慨:

女兒在成為媳婦后,才感受到了母親的辛苦。

之所以衛生間里的毛巾會那么干爽。

玄關會光亮的一塵不染。

都是源于母親的辛苦。

而第二季中,女主面臨著更大的身份轉換事件:

她意外懷孕了。

女主是媽媽將來時。

丈夫為了孩子興奮不已,她卻只覺得忐忑。

房貸怎么辦?事業怎么辦?

領導聽聞她已經懷孕,第一反應就是把工作分給別人。

她雖然沒有被辭退的風險,卻也在不安中前行。

她還沒有準備好做一個媽媽,但看丈夫那么興奮,她也不好意思潑丈夫的冷水。

大嫂那邊,是母親進行時。

丈夫雖然主動分擔育兒責任,但也覺得有麻煩的時候,大可找老媽幫忙。

獨立自主的大嫂,堅持認定孩子應該自己來帶。

臨時因為月嫂不靠譜,婆婆帶了幾天孩子。

大嫂去接孩子時,就是一場尷尬的對話。

而小姑早已快進到離婚了。

婆婆回憶,家里這三個孩子,其實小女兒最聰明,學習最好。

但最終因為結婚,她沒有繼續學業。

在婚姻出現危機時,母親只是讓她忍著,也沒有給予她應有的支持。

雖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但誰能說幸福的老路,就永遠通往幸福呢?

“大家都是這么過來的。”

誰能未卜先知?

又有誰能確定。

我們一直走的是父母“幸福”的路,而沒有錯過某個悄然轉向的岔口?

看到這里,《兒媳記》似乎只是一部女性不幸史。

里面的男人戲,少之又少。

其實并不是。

第一季就有許多觀眾說,越看丈夫越生氣,不婚不育保平安。

雖然是“兒媳記”而非“女婿記”,但劇中的男主角也一直在成長。

每一次親密關系的變化,都意味著身份的轉型。

從丈夫妻子變成父親母親,就像接下了新工作,面臨新挑戰。

不能否認,男性面臨的挑戰更隱形。

當所有人都讓你退出廚房,連妻子也不好意思再讓你加入時。

你有沒有勇氣,挽起袖子?

當所有人都理所當然地認為,育兒屬于女性時。

是否能承擔起自己那份責任?

甚至,當另一半承受著巨大的變化時,“不變”,也成了問題。

再怎么說,男性也無法直接感受到懷孕生產的所有物理變化。

當最默契的她一天天變陌生時,如何跟上她的腳步?

《兒媳記》,片如其名。

和所有家庭劇一樣,講的是女性的故事,從片名就被簡單歸類成“女性必看”。

但又不僅僅是女性的故事。

家庭矛盾中,性別不是原罪。

二元性別背后的那個“人”,才是所有問題的起始。

那是過去與未來,老與新的觀念沖突。

模板式完美只存在于幻想,真正的和睦仍要落于個體。

你,和,我。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當然,我們可以選擇放棄愛情,放棄成為父母,放棄一切不確定的風險。

但時光不會止步。

總有些人要離開,總有新的人要來。

所以,那句祝福,才美好到不可實現。

愿我們每個人,都停留在最幸福的那一秒。

視頻推薦

關鍵詞:

上一篇:晚間時段首播文藝節目收視綜合分析 (2022年2月26日—3月4日)

下一篇:臺灣電影:回“家”的誘惑

責任編輯:

最近更新

點擊排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