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十點電影原創
不過一年光景,以國為名的紀錄片載譽而歸。
首篇鋪展。
紅漆朱門徐徐開啟,細密考究的紋路沿兩側后退。
燙金裱花上書兩個大字:中國。
?十點君須講。
歷史的厚重,伴著盛唐圖景由線及面油然而生。
第一季從春秋入手,及至末尾已埋下伏筆。
未完待續的大唐華彩延并著中華一脈,源遠而流深。
每集長短五十分鐘上下,十二期串珠成鏈。
導演李東珅想回溯中華歷史的文化淵源、重現千年古國的精神圖騰,以人物涵泳時代再適合不過。
詩圈雙絕,李白杜甫,恰能貫穿唐朝的興衰起落。
幕開,雕欄玉砌環繞,斯人獨立其中。
生逢開元盛世的頂流李白,一如繁富昌隆的大唐化身,融入鼎盛時期的河流。
當政的帝王唐玄宗,早時開疆拓土,穩固河山;晚年欲以詩歌傳頌實績,供后世褒揚。
于是,他想到了李白,這個浪漫與進取相得益彰的天才詩人。
官封翰林學士,玄宗降輦步迎,賜床調羹,可說是相當看重。
但這職位,說到底不過是陪天子賞玩的文臣,全不了李白一腔政治抱負。
旁人或嫉或恨,李白終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
遞一紙辭呈,后被賜金放還。
由此,另一扇大門的開啟,也為“李杜”二人的相遇創造了可能。
杜甫,少時成長環境優渥,后期家道中落。
一代現實主義詩人。
在人生落寞時刻以李白為光,向往其詩中飄逸奔放、超然外物的精神境界。
終于,公元744年,杜甫“追星”成功。
與年長自己十一歲的李白,完成“一生兩年三次相見”。
“舉杯邀明月”的李白,逢見“性豪也嗜酒”的杜甫,是英才惜英才。
前者散去仕途光彩,以恣肆的文筆揚名。
后者懷才多年不遇,屬大器晚成。
這一年,唐玄宗改變紀元方式,或為與上古堯舜齊名,以“載”易“年”。
天寶三載,“李杜”二人結下深厚友情,相約梁宋再見。
同年秋日,兩人重聚,與彼時尚無官職的詩人高適一齊暢聊天下。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時間的洪流沖刷出兩位詩人迥然相異的詩體風格。
他們的命運走向也暗示了唐朝盛極而衰的巨變。
第一季開首,是以孔子老子定下深沉而幽遠的基調。
兩位先賢,一者尊儒,一者重道,守望著中國思想的源頭。
第二季,選李白杜甫與之形成關照。
詩仙求仙問道,授道箓于齊州紫極宮;
詩圣自稱“老儒”“腐儒”,承繼正統的儒家文化德行。
兩雙代表,如互文修辭一般,各自把持著兩季紀錄片的開頭,形成工整對仗。
史實排布,條理分明,主創或從第一季起便成竹在胸。
驚變,夢境,大都,市井。
凝練的標題,以雄勁的筆觸勾勒出歷史多個切面。
而在這切面上橫亙著的,既有尋常巷陌的安樂祥和,也有瓦肆勾欄的笑語歡歌。
目前已播四期,聚焦三輪榮枯:唐、宋、元。
晚唐有悲凄。
讓李白賦詩“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楊玉環,訣別李隆基,魂斷馬嵬坡。
延展卷軸一般,群山高遠虛空,如帝王旁觀自保。
楊玉環失掉三千寵愛,轉身蕭索一瞬。
大抵,只有白居易詩中“長恨”二字可解。
北宋畫藝絕。
宋徽宗一生執著于美,為側鋒如蘭竹的瘦金體,也為連波芳草闊的天青色。
?天子門生王希孟,一幅青綠珍品《千里江山圖》聞名后世。
潑墨般光影,灑落在宋徽宗周身。
如夢似幻的層疊底色,映照著他對美的追求,以及對藝術的沉溺。
?翰林圖畫院的張擇端,一卷歷史風俗畫作《清明上河圖》無人不知。
畫卷緩緩推開,歷史風華浮現。
仿若掀開一層神秘的面紗,引領眾人走街、泊船、飲酒、品茶,追尋深邃的宋代文明。
元代戲曲妙。
“我是個普天下的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
“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
這唱白,道出關漢卿堅韌不拔的意志。
?位居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雜劇散曲讓許多目不識丁的百姓得以在戲文中辨得忠奸善惡。
世界悲劇《感天動地竇娥冤》,一楔四折,可說是言言曲盡人情,字字當行本色。
主創團隊,看似野心勃勃,實則做起來卻是止不住的惶恐。
紀錄片以《中國》為名,擔不住就是千夫所指。
但,為著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前言中所寫:
“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
伯璟文化啟程了。
?他們是以打造2015年豆瓣9.7的《河西走廊》初心去籌備,
戰線延長,技法不同,
也能彌補《河西走廊》自漢代起步、只敘寫半部中國史的遺憾。
中國,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綿長悠久。
團隊從一開始就定下方向:不做鴻篇巨制編年史,而是通過某一段歷史挖掘細節,進而一葉知秋。
用“寫意”代替“寫實”,筆觸不苛求工細,神大于形,更重意趣和態勢。
他們選取最具代表性和時代感的人物去折射整個背景環境,不以權謀放大歷史紛爭。
他們讓人物回歸個體,透過個體去看經濟、文化、社會、政治。
每一個元素,既是承上啟下的關節,也是通前徹后的環扣。
文辭優美,影像華麗,音律柔婉。
古典美學韻味盡顯,意象隱喻分毫畢現。
第一季拍君王時,一門一宮室,一墻一城池。
第二季拍戰亂時,繁華煙云散,眾生皆蒼老。
?團隊摒棄紀錄片分組導演各拍各片的產出習慣,以防整體效果參差不齊。
采用50幀格的慢速拍攝方式,借遠景還原時代全景,營造古今遙望的氛圍體驗。
刪繁就簡,保留歷史的主干。
由表及里,凝視中國的根脈。
正如,導演最真實的初衷:“梳理漫漫來時路,不只是為了了解歷史知識,更是為了走好今天和未來的路。”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以古為鑒,可正視聽。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
我們生于華夏,腳踏廣袤的中華大地,理性心懷敬畏去探求,去傳承。
每位國民都不該忘卻——
這份家國使命感以及民族自信心。
上一篇:《保你平安》未映先火,大鵬自導自演,請來了喜劇圈半壁江山
下一篇:回放 | 《人世間》里的影像寶藏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