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上。
一個被指證的殺人嫌疑犯,正陶醉地描述犯罪現場——
自己如何恐嚇一個八歲的孩子。
以及那孩子被逼入絕境時絕望、驚恐的面容。
嫌疑犯把這一切說成是“搞笑的事情”,在法庭上發出嗤笑。
他將一個素不相識的八歲男童帶回家中,殘忍地殺害對方,并將其分尸,完全是以惡意殺人為目的重大刑事犯罪。
犯下滔天罪行,卻還能這么囂張。
面對這個惡魔,代表法庭權威的工作人員,都忍不住爆出了臟話。
然而,惡魔卻泰然自若,覺得法庭對他無計可施。
因為——
“我未滿14歲,就算殺人了也不用坐牢,對吧?”
惡魔露出了他的面容,一個13歲的少年。
他笑了,嘴里說著:“太爽了。”
這段看得人牙癢癢的劇情,來自韓劇《少年法庭》。
這部由Netflix出品的新韓劇,涉及少年犯這一敏感題材。
一上線,口碑就炸了,豆瓣開分9.2。
好評之中,“韓國真敢拍”這樣的評論,已經見怪不怪。
在敢拍之余,如何拍好,將內涵與深意傳達給全世界的觀眾,才是現下韓劇的野心所在,更是Netflix與韓劇合作的目標所在。
雖然《少年法庭》評分比之前的大爆劇《魷魚游戲》高了很多,但礙于題材和風格,這部劇注定不會大火,因為——
很多劇情真的太戳痛點,也太痛了。
開篇第一個案件,便是13歲少年殘忍殺害8歲男童。
此案引起了軒然大波,不僅因為犯罪手法惡劣,還因為殺人犯可以免于牢獄之災,讓受害者家屬乃至韓國社會都陷入了憤怒和恐慌。
誠然,犯罪者是未成年少年,但是受害者僅僅是個男童啊。
不免讓人發出質問,未成年保護法究竟保護了誰?
無差別地原諒未滿14歲的少年犯,這項法案真的公正嗎?
一時間,要求修訂《少年法》的抗議聲層出不窮。
這種聲音和現實不謀而合——現代社會中,人們正面臨著犯罪年齡低齡化的問題。
在相對沉重的背景下,法官沈恩錫出場了。
法官,代表著客觀與公正。
沈恩錫卻不同——
她似乎天生就和少年犯有仇,把對他們的厭惡寫在臉上。
她有一個綽號叫“十恩錫”。意思是由她經手的少年犯案件,通常會被判以“十”的最高量刑。
沈恩錫貫徹人性本惡的價值觀,不憚以最大的惡意猜測少年犯們的心理。
不僅對少年犯鐵面無私,她在工作中也從不畏懼強權,徇私枉法。
不得不說,沈恩錫的做派,讓本院不禁聯想到《半澤直樹》。
雖然一個是法官,一個是銀行職員;一個是韓式社會派的冷峻風,一個是日式爽劇的浮夸風。
但沈恩錫和半澤直樹都是那種職場上的硬骨頭,最好別惹到他們。
兩人都擁有相似的技能——
一天一個離職小技巧。
不論是彈劾上級,還是越俎代庖,替警察辦案等等,兩人都以自己心中的“正義”和信念為準則行事,在崗位上掀起了腥風血雨。
與沈恩錫性情相反的,是她的同事,車泰柱法官。
一副暖男模樣,非常關注少年犯的后續成長,會和孩子們打成一片。
車泰柱信奉人性本善,覺得只要好好引導,犯了錯的孩子也會改過自新。
自然而然地,觀眾會被這兩個角色的立場所拉扯。
一會覺得這些孩子是十惡不赦的惡魔,一會又覺得他們情有可原。
這正是少年法庭的痛點所在——
犯罪者是身心稚嫩的孩子,無法獨立生存。
他們很容易因為家庭環境遭受傷害,從而被迫或者主動地2選擇墮落。
很多少年犯通常有著悲慘的身世。
父母對子女教育不聞不問,孩子上了法庭,父母仍然缺席。
更有甚者,會被家暴、拋棄、被熟人性侵等等......
有一個遭受家庭暴力的少女,為了賺錢犯下了性交易和盜竊罪。
很多次她想要重新開始生活,結果卻總是一樣——再一次被父親拖入深淵。
滿身傷痕的她,身邊唯一能依靠的人是奶奶,她一直努力照顧的也是奶奶。
而奶奶卻哭著求她:“你可以再忍讓一下你爸嗎?”
對她來說,犯罪似乎是一條更簡單的路。
想要像個正常人一樣生活實在是太難、太痛苦了。
正如《絕望主婦》里說的,少年惡魔是如何產生的?
惡魔是如何造就的?
答案很簡單
惡魔......
是由其它惡魔造就的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覺得,少年犯罪的背后多少都有隱情,作為“孩子”的他們也總有可憐之處?
科科。
一旦你對這些孩子萌生同情心,殘酷的劇情卻會立馬打臉——
很多少年犯因為年幼,沒有受到正確的教育,沒有對錯之分,不知生命的分量,反而更會產生天真的殘忍。
《少年法庭》的最后一案,集體性侵。
除了性侵,少年犯們還威脅眾多女孩進行性交易,在網絡上售賣她們的私密視頻,儼然形成了一個小小的性剝削產業鏈。
然而,站在法庭上的他們卻試圖將錯誤都推給家庭:
“都是家庭沒有教育好我,我沒有犯下什么滔天大罪啊。”
這種話可以由律師來申辯,可以由家長來反思,但絕不是少年犯逃避責任的借口。
世界上,遭受苦難與不幸的人不計其數。
該怎么主動面對苦難,是自我的選擇。
將罪行全盤推給苦難,是對那些面對苦難仍然好好生活的人最赤裸的嘲諷與不公。
犯罪之后的行為,則是另一種選擇。
法律給了少年犯一個機會,但是少年犯在這個機會里,能學到什么?
這才是真正值得思考的問題。
五年前,有兩個少年在樓頂玩耍,將磚頭從大樓拋下——
磚頭正巧砸中一個男孩,導致他當場死亡。
這個男孩,正是沈恩錫的兒子。
可惜的是,犯罪者太過年輕,他們無需為此付出任何代價。
身為法官的沈恩錫當然知道是這樣的判罰結果。
但是,一切還是超出了她的想象——
從開庭到結束,僅僅用了三分鐘,犯罪少年就有說有笑地走出來了。
三分鐘,能做什么呢?
這些孩子真的能知道他們的所作所為殺死了一個人,毀滅了一個家庭嗎?
令沈恩錫害怕的是,這三分鐘的庭審,教會少年犯的,或許是:法律無法保護所有被害者,法律教會了犯罪者僥幸。
五年后,這兩位少年犯的成長,驗證了沈恩錫最糟糕的想象。
比起小時候,他們犯下了更加喪心病狂的罪行。
三分鐘的庭審,沒有教會他們任何正確的事。
這也是沈恩錫對少年犯如此厭惡,總是用最嚴酷的態度去判決的原因。
她不是想要借機報復。
而是想要少年犯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學會承擔責任,讓世間少一些悲劇,少一些破碎的心。
從案情出發,一反最初的鐵面形象,道出了沈恩錫內心深處的信念與隱痛。
除了這樣的人物反轉,劇中關于案件的反轉也很多。
沈恩錫不僅是個法官,更兼任警察一職。
警方匆匆結束的少年案件,對她來說,都可能有著不可忽視的癥結。她也因此發現了事件背后更多的陰暗面。
在她的火眼金睛和一絲不茍的追查下,故事的懸念也有了,讓劇情看點更足。
可惜的是,作為一部電視劇,《少年法庭》終究只能呈現問題,尚且無力去直面,或者提出更完善的解決方法。
面對一些難解的問題,還不得不換個話題。
比如,最開始說的8歲男童分尸案。
沈恩錫經過調查發現,真兇其實并非猖狂的13歲少年,而是另一名高中生少女。
本案最后的裁決,便是對少女進行少年法的最高判罰——有期徒刑二十年。
看起來,正義出現了。
但這其實也只是一個巧妙的轉移矛盾法,把“14歲以下未成年殺人案”的矛盾轉移了。
電視劇可以如此操作。
但現實中,依然存在著“14歲以下犯罪”的惡性事件。該如何處理呢?
這也是《少年法庭》的局限所在。
只能寄希望于像沈恩錫一樣的法官,認真對待每一個案件,在法庭上做出正確的判罰;寄希望于一些有社會責任感的組織,對少年犯們進行再教育。
依靠個人的道德和犧牲,顯然沒法全面應對少年犯的問題。
不論是對孩子們的教育,以及對少年犯的審判和后續教育等等。
就像劇中所說的——
少年案件,從不是個人問題。
推 薦 閱 讀
點“在看”,救救孩子↘↘↘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