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 活動 項目 快訊 文娛 時尚 娛樂 科技 汽車 綜合 生活

假如希魔被他殺了……二戰腦洞片,奧斯卡影帝為英國罪人洗白?

2022-03-03 16:38:01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把歷史拍成電影,是很多導演嘗試的藝術創作。

除了按部就班再現過去,還有人試圖給歷史設計一種“假如”,于倫敦電影節放映的《慕尼黑:戰爭邊緣》就拿二戰開腦洞。

本文有劇透。

1

1938年秋天,比冷風更先震動歐洲的,是希特勒準備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占領蘇臺德地區的消息。

無論政治風云多么詭譎,終歸有許多活躍其中的小人物,比如此刻正焦頭爛額的德國外交官保羅。

盡管供職于希特勒麾下的德國政府,但保羅卻是反希特勒聯盟成員,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讓殘忍暴虐的希特勒下臺。

然而此刻的德國,哪怕社會處于戰后療愈階段,希特勒的煽動仍然給民粹主義留下喘息余地。

為了徹底結束戰爭帶來的噩夢,反希特勒聯盟決定想盡一切辦法支持希特勒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以戰爭罪推翻希特勒獨裁統治。

可就在這個關鍵點,英國首相張伯倫卻發來準備出面調解的提議。

早在五月危機時,捷克斯洛伐克便在英法兩國聯合庇佑下恢復主權,英法兩國也深知,一旦蘇臺德地區被侵占,他們也將再次陷入可怕的戰爭,而綏靖政策是此刻最劃算的解決方式。

英國的“和平申請”擋住了反希特勒聯盟的戰爭之路,情急之下,保羅想起了老同學——萊格特。

多年前,保羅和女友麗娜曾與萊格特一同讀書,三個人感情交好,形影不離。

可惜,當年的熱血青年因為政見不合最終分道揚鑣。

如今保羅知曉萊格特是英國首相張伯倫的秘書,管不了許多便找人傳信,說希望萊格特能夠將一份透露希特勒真實計劃的秘密文件交給英國首相。

與保羅一樣反戰的萊格特心下同意了這次行動,但他并不知道這場談判背后早已布下天羅地網,他們的計劃舉步維艱。

隨談判開始,種種陰差陽錯與運氣不佳讓保羅和格萊特陷入絕望。

最終,決定破釜沉舟的保羅憑借外交官身份成功見到希特勒本人,趁警衛官不在的當口,他獲得了一次射擊希特勒的絕佳機會,可這場刺殺似乎卻遠比想象中更艱難。

2

以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慕尼黑協定》為背景,《慕尼黑:戰爭邊緣》塑造了臺前幕后兩大人物集群。

活躍在表層的,是外交官保羅與故交萊格特。

面對戰爭陰云,兩個追求和平的小人物用盡各種諜戰手腕,只為說服領導人改變意志。

當然,在保羅與萊格特之間,還隱藏著一個關鍵人物——麗娜。

當初保羅與朋友分道揚鑣,就因為他在一戰前是個狂熱的希特勒信徒,然而當他親眼見到被一戰凌虐成植物人的麗娜后,這才恍然大悟,重新選擇站在希特勒對立面。

而保羅與警衛官的不合、四處游說的努力乃至最終與希特勒對峙,都將這個角色轉變塑造得相對完整。

與之相對應,作為“英國良心”的萊格特則在后半段發力,以其對政治的絕望,化身反戰符號,給觀眾展現歷史無情。

不過,就像電影名稱所說的“戰爭邊緣”一樣,小人物只是臺前籌碼,真正撼動世界格局的還是他們所供職的兩位領導人——希特勒和張伯倫。

《慕尼黑:戰爭邊緣》中的希特勒并不是所有作品中最神似的一個,但身材矮小的他仍然爆發出可怕氣場,也正是這種睥睨天下的厲害讓本打算進行刺殺活動的保羅遲遲無法開槍。

張伯倫的角色則比希特勒更復雜。

在主角看來,綏靖政策只能滿足一時之需,一年后爆發的戰爭也證明英國拿到的不過是空頭支票,但作為政治家的張伯倫卻更希望通過延遲戰爭穩固選民、安撫國內厭戰情緒,并且為同盟國留下戰備空間。

有人說這是在為張伯倫翻案,但更多的歷史資料證明,此時的英國實力并非弱于德國,也許阻止蘇臺德地區被侵占就真的能避免二戰發生。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一如保羅遲遲無法扣動的扳機一樣,人們再也等不到清檔重來的機會。

3

《慕尼黑:戰爭邊緣》改編自羅伯特·哈里斯的國際暢銷間諜小說《慕尼黑》,原著本身就是一場躺在史料上的創作,經過電影加工自然更夸大事實,比如真有人暗通款曲制止協定達成嗎?真有人曾差點成功刺殺希特勒嗎?

這些湮沒在歷史的軼聞,顯然都找不到準確答案。

不過,在真實歐洲史上,與其說是希特勒統治強大,倒不如說正是其他國的綏靖政策壯大了他本人的影響力。

影片涉及的《慕尼黑協定》達成前,希特勒就已拿下奧地利,一開始擔心被英法干預的他還顯得小心翼翼,可當他發現幾乎一點阻力都沒之后,大刀闊斧侵略就開始了。

就是因為這種試探性的模糊政策,才讓納粹德國變成了全世界噩夢,也把和平變成夢幻泡影。

因此,選取典型歷史事件作為背景板的《慕尼黑:戰爭邊緣》更像一種歷史的鏡像,它讓當下的人們看到所有偶然背后的必然。

更加平易近人的是,聽起來稍顯枯燥乏味的歷史爭斗,并沒有在電影中變得無聊。

這得益于導演克里斯蒂安·施沃霍夫聰明地選擇了以保羅、萊格特和麗娜三位同學的故事為敘事主線,加上爾虞我詐的諜戰戲碼,迅速把大化小地落入具體的場景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飾演張伯倫的奧斯卡影帝杰瑞米·艾恩斯(《蝴蝶君》),形似神也似的演繹,幾乎讓這位歷史上備受爭議的政治家重生。

盡管半真半虛的故事與提早預知的現實結果使得主線劇情稍顯套路,但作為一部面向歷史的作品,《慕尼黑:戰爭邊緣》仍然傳遞了一種厚重歷史觀:

也許歷史無法落在具體的某個人身上,但所有的掙扎和反思卻一定由他們拼湊而來,如果這世界上失去了人類歷史的旁觀者,那劇痛的時代很快便會卷土重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Movie

推 薦 閱 讀

關鍵詞: 奧斯卡影帝

上一篇:《相逢時節》四個年輕演員不簡單,夏夢是校花,有人與雷佳音神似

下一篇:戛納、威尼斯拒絕俄羅斯官方代表團參加 歐洲電影獎排除俄羅斯電影

責任編輯:

最近更新

點擊排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