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 活動 項目 快訊 文娛 時尚 娛樂 科技 汽車 綜合 生活

回歸理性,春節檔票房下滑,票價該“背鍋”嗎?

2022-02-25 21:29:06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拓普解讀:

春節檔票房下滑,票價過高背后,深層問題更值得關注:

1. 票價過高是影院期待值高、票補減少和平衡全年收益共同作用的結果;

2. 影片與檔期氛圍的契合度普遍偏低;

3. 外因(全民關注女足、冬奧會)+內因(整體缺乏IP和營銷爆點)=春節檔電影“主角變配角”

文 | 青空

春節檔已過去三周,拓普數據的檔期研究報告和美譽度調查報告也已經出爐,當春節檔熱度散去,行業恢復冷靜,是時候綜合票房數據表現和美譽度調查結果,對今年春節檔現象進行復盤了。

2022年春節檔大盤報收60.3億,同比減少23.1%,與19年持平。觀影人次1.14億,退回至17年水平。場均人次和上座率也創近五年新低,業內映前的高期待全部落空。

檔期票房回落,人次驟降,票價成為眾矢之的。今年春節檔平均票價52.78元,再創新高,五年間上漲了近40%,毫無疑問,高票價勸退了許多僅在大檔期觀影,對票價敏感的增量觀眾。

那么,究竟是誰在推高票價?票價又是否是檔期票房下滑的“元兇”?票價之外,今年春節檔還釋放出哪些信號?

是誰在推高票價?

在拓普面向電影從業者和觀眾進行的春節檔美譽度調查中,“票價較高”高居檔期不滿意因素的首位。

的確,在十年前中國電影市場高速發展之初,美團、糯米、貓眼、格瓦拉、微影時代、淘票票等大量在線票務平臺涌現,在爭奪用戶的大戰中,紛紛推出高額票補,直接拉動了大量觀眾進影院觀影。五年之后,電影市場發展趨于穩定,在線票務市場進入貓眼和淘票票的雙寡頭時代,也是從那時開始,票價水漲船高,從17年春節檔的37.8元,逐年攀升至今年的52.8元。

而細心的觀眾會發現,今年單片票補普遍在13元以內,這對于春節期間一線城市動輒破百元的票價來說,猶如杯水車薪。另一方面,即便是通過各種渠道獲得影票兌換卡券的觀眾,兌換條件也都在70元以下,能夠兌換成功的只有少數。

春節期間,#電影票太貴#等相關話題登上熱搜,觀眾都在感嘆,19.9元一張電影票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已經看不起電影了。在拓普美譽度調查中,“票補減少”也排在今年春節檔票價上漲原因的第二位。

除了票補減少,77.2%的調查用戶認為,票價上漲的最主要原因是“影院對大檔期期待值高”,排在第三位的是“影院彌補虧損,平衡全年收益”。

疫情以來,檔期冷熱不均和影院營業的不穩定性加劇,導致影院平日營收差,更加依賴大檔期來彌補虧損,平衡全年收益。而去年春節檔的火熱,也讓影院普遍對春節檔觀影需求和檔期票房預期值提高,更加劇了影院的“收割”心態。不只票價上漲,部分影院還調高了賣品、電影周邊、3D眼鏡等的售賣價格,看一場電影花銷一兩百,直接勸退了對價格敏感的增量觀眾。“竭澤而漁”,只能被反噬。

這一點也體現在了調查結果中,認為春節檔票價過高的電影觀眾占到了84.3%,認為未來票價上漲空間在30%以下的用戶占到了78.7%。由此可見,當前票價已接近觀眾的接受闕值,直接導致觀眾的觀影意愿降低,減少去影院的觀影頻次,或轉向線上觀影。

當然,拓普美譽度調查結果顯示,今年春節檔的影片質量高于去年,但在超高票價占據輿論焦點的情況下,觀眾對影片整體質量也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影片質量的輕微提升,并不足以抵消高票價帶來的消費者負面情緒,高票價和低質量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今年春節檔,“性價比”并不高。

被忽略的“適配性”

票價飛升這一表象帶來的爭議,吸引了輿論的主要火力。但它是票房下跌、人次驟降的“元兇”嗎?

觀察“黑馬”《這個殺手不太冷靜》的檔期內各項數據可以發現,在其他影片的各項指標經歷不同程度的逐日下滑時,這部喜劇片的單日票房、人次、人次占比等指標卻實現了連續逆跌,和第一位《水門橋》的差距逐漸縮小。在平均票價排在檔期第三的情況下,場均人次僅次于《水門橋》,上座率更是排在劇情影片首位。同樣的,動畫片《熊出沒·重返地球》的上座率達到了35.6%,超過《水門橋》《這個殺手不太冷靜》排在檔期第一位。

這兩部表現亮眼的影片都有一個共同點:檔期氛圍的契合度極高。在拓普單片美譽度細分維度中,兩部影片在氛圍契合度維度均排在檔期前三。

而“檔期適配度”,也是春節檔票房未能再創新高的另一個主要原因。

美譽度調查結果中,“影片題材類型不豐富”排在用戶對今年春節檔不滿意原因的第二位。雖然今年春節檔上映影片數量較往年持平甚至更多,且囊括了戰爭、劇情、喜劇、動作、動畫等多種類型,但適合檔期氛圍的合家歡影片并不多。對比去年《你好,李煥英》《唐人街探案3》、19年《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以喜劇片強類型為主力,合力推高檔期票房,今年的上映影片大多缺乏與檔期氛圍的同頻共振,未能借助節日氛圍充分調動社會情緒,“檔期適配度”較低。

主角變配角,市場熱度低

縱觀19-22年春節檔想看指數新增走勢,由于影史冠軍續作《長津湖之水門橋》的定檔,和各影片宣傳物料的密集投放,今年春節檔在映前兩到三周的大盤想看指數飆升。映前一周進入穩定平穩增長狀態,直至上映。

對比19-22年的預售開啟日期和預售票房走勢,可以發現,今年春節檔于映前11天開啟預售,比19年晚了整整兩周,導致22年大盤預售票房僅在映前1天勉強超越。對比21年,在預售開啟相差4天的情況下,同期保持一定差距。盡管在映前兩日,預售大幅飆升,并在最后一日,大幅提升56.3%,最終預售成績仍未能超過21年。

和如火如荼的影片宣發與想看新增爆發式增長相比,大盤預售不如去年,除了受疫情影響,很多觀眾無法提前確定是否就地過年,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預售開啟時間晚,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觀眾提前購票,影響了前期宣發的發酵和轉化率,使春節檔影片錯過了映前兩到三周的預售黃金期。

除此之外,雖然今年影片的營銷力度依舊強勢,輿情熱度卻遠不及去年。以微博熱搜為例,在21、22年春節檔電影微博熱搜對比中可以看出,21年春節假期七天,均有春節檔電影相關熱搜上榜,最多一天前十占據五條,且《你好,李煥英》占據壓倒性優勢,但22年僅有2、3兩日上榜。春節檔電影不再是春節的主角。

一方面,這與今年春節期間,女足亞洲杯奪冠、冬奧會開幕兩大世界級活動獲得空前國民關注并因此霸榜有關。

另一方面,今年春節檔整體缺乏IP和營銷爆點。

劇情影片中,除《水門橋》外,其他均無IP基礎。盡管《水門橋》有影史冠軍續作的光環加持,檔期內主旋律影片的內卷和審美疲勞問題難以回避,票房表現和市場熱度,都不及去年的頭號種子《唐人街探案3》。

而作為今年的黑馬擔當,和去年黑馬《你好,李煥英》憑借口碑多輪發酵,帶動觀影情緒,引發超高社會輿論討論度,掀起全民觀影熱潮,強勢逆襲相比,《這個殺手不太冷靜》無論是影片宣傳爆點、觀影人次,還是社會話題討論度,都難以望其項背。

究其原因,《水門橋》的檔期氛圍契合度不高,而《這個殺手不太冷靜》雖是純喜劇,但內容和觀眾的共情力不足,無法引發深層討論,形成強大的社會傳播力和影響力。

結語:

今年春節檔對于電影市場的意義,比起開年豐收和慶功,更是對過去一年市場問題的集中體現和“警示燈”。透過檔期票房同比下降,票價上漲,觀影人次大幅下滑的表象,回歸理性,找出背后的癥結所在并及時糾正,而非一味唱衰,才是行業該有的態度。

一方面,影片在定檔時,必須慎重考慮與檔期的“適配性”,對影片市場熱度和票房帶來的影響。讓合適的影片進適合的檔期,不硬擠、不“唯大檔期論”,才能發揮出影片的最大優勢,得到觀眾的充分認可。

另一方面,繼續提升影片質量,提高“性價比”,并保證影片在日常檔期的供應,使影院日常營收恢復穩定,才能避免影院靠提升票價一次性“收割”的心態,拉回潛在增量觀眾,穩住觀眾的觀影習慣,中國電影才能葆有向前發展的動力和生命力。

THE 

關鍵詞:

上一篇:《亮劍》開播17年,有人成了國劇收視女王,有人默默無聞卻病逝

下一篇:紀錄片快報:創業紀錄片《燃點:創業不停下》騰訊視頻獨播,非遺系列紀錄片《良工妙品》定檔3月1日

責任編輯:

最近更新

點擊排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