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風格長在我的審美點上,是我喜歡的調調。”
“這是偶像天花板吧?!?/p>
“每一季都是不一樣的感覺,是怎么做到的,我太愛了?!?/p>
……
隨著PANTHEPACK來到海邊一起挑戰高空滑翔,屬于他們的定制綜藝《給你,我的新名片》第四季也進入了尾聲,節目最后,王嘉爾Jackson Wang、林愷倫 Karencici、楊長青 ICE、莊珣J.Sheon四位成員各自袒露了自己的“隱藏任務”,一個小小的禮物、一段不經意間拍下的視頻,讓彼此的關系不斷靠近。
幾季節目播出至今,“量身打造”成為這檔綜藝最鮮明的特點。該節目由抖音出品,每季僅圍繞一個藝人/團體展開,比如首季節目為張藝興創作《全“興”企劃》,后來圍繞李冰冰設計《云邊·日志》,為劉憲華策劃《特別“憲”場》,如今又基于PANTHEPACK的團體屬性打造《熊貓書包請查收》。
可以看出,藝人的差異化特點,使這檔節目在定制化的創作思維下有了更多元的呈現形式。但在這個過程中,有一點始終不變的是節目一以貫之的“B面人生”。在《給你,我的新名片》里,藝人可以借助一個個不同的身份去體驗人生的另一面,新的人生經歷讓他們有機會接觸更多群體,并在近距離的相處中一點點碰撞出火花,給節目打上治愈的底色。
新的創作模式和傳播路徑,也讓這檔節目持續破圈,伴隨著相關熱點話題不斷發酵,《給你,我的新名片》逐漸拓寬群體連接范圍,構建起自己的流量池。從這個角度來說,《給你,我的新名片》以多元的綜藝形式為載體、以定制創作為核心思路,最終豐富市場對藝人的多面認知,本質上是抖音對藝人宣推模式的創新。尤其是在短視頻深度影響行業發展的當下,這樣的嘗試不失為行業一個值得探索的新方向。
《給你,我的新名片》首季節目上線時,張藝興在節目開場拋出這樣一個問題:“我是誰?”在過去的人生體驗里,張藝興身上已經有了太多太多的標簽。但如今邁入三十歲,他更期待地是“不對自我設限,不對世界強求,不對未知恐懼,不對探索保留”。回答“我是誰”的問題固然很難,但“B面人生”的體驗讓他逐漸靠近問題的答案。
成為“另一個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他一直想做但沒機會做的MV導演;到喬裝打扮變身錄音師;再到嘗試融合中國傳統元素,助力國風街舞推廣;最終回歸那個陪伴他成長的家庭,陪爺爺散步、逛超市、聊天、吃飯……多重身份重新組合的“新名片”,不僅讓人們感受到他對家鄉的熱愛、對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的熱衷,甚至是不能長期陪伴家人的矛盾心理,但這也讓觀眾從新的視角認識張藝興,他的“B面人生”也由此一點點鮮活起來。
然而,第二季《云邊·日志》并沒有照搬之前的內容形式。相比于大眾所熟知的熒屏中的李冰冰,《給你,我的新名片》選擇聚焦其聯合國環境署親善大使的身份,并由此延伸定制內容。從云南大理到西雙版納,她的“新名片”都與“環保人士”相關。
其中一期節目里,李冰冰在西雙版納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當起了大象護理員,鏟屎、體檢、養護、陪玩、野生訓練……讓李冰冰與這些“大家伙”越來越熟悉。身為一頭自閉癥小象的收養者,她在與大象和“象爸爸”們的近距離接觸中,也能夠更深切地感知這些“大象守護者”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與付出。
而到了劉憲華的專屬季《特別“憲”場》,《給你,我的新名片》也圍繞音樂、美食、舞蹈等與劉憲華高度關聯的元素打造內容?;硪魳吠赓u員的他,為素不相識的人即興創作;經營深夜美食小店,用“一個故事換一碗面”;組建限定樂隊的他,在弄堂開起音樂會;成為舞蹈魔法師的他,在不同地點挑戰不一樣的街舞表演……
最新的《熊貓書包請查收》里,PANTHEPACK四位成員在不同的主題挑戰中逐漸靠近,他們不僅一起玩鬧、惡作劇、挑戰極限,也一起進步、奔赴共同的夢想。當然,對于剛組建不久的PANTHEPACK對每個成員來說,這本就是一張“新名片”,他們需要快速地彼此熟悉,也需要PANTHEPACK的團體身份讓更多人熟知。
在這個過程中,《給你,我的新名片》的深層價值其實被更清晰地呈現出來。藝人的“B面人生”打開的不只是他們自己觀察世界的窗口,也是大眾市場對他們建立多面認知的窗口。他們在新身份下“重啟”的人生,在無形中搭建起連接消費市場的橋梁,且這個“橋梁”建立在平凡的人間煙火和社會溫情之上,助推藝人與更多普通人碰撞,與更大范圍的群體共鳴。
隨著節目內容持續釋出,《給你,我的新名片》自身的差異性也愈發明顯。從2021年11月至今,四季節目的內容形式不斷變化,涵蓋紀實綜藝、經營體驗類內容、戶外旅行真人秀、音樂真人秀等等,不一而足。
基于這樣的嘗試,《給你,我的新名片》實際上改變了以往先有節目框架、后匹配相應藝人的創作模式,而是圍繞藝人自身特點來定制內容,整體上使綜藝調性與藝人特點更貼合。并且,《給你,我的新名片》圍繞每個藝人創作的內容單獨成“季”,每季節目保持在四期左右,每期時長約半個小小時。這樣的整體把控能夠讓觀眾在快節奏的節目內容中,看到多元節目形式碰撞下更立體的藝人形象,符合當下大眾群體的消費習慣。
多點創新之下,各大社交平臺上關于《給你,我的新名片》的討論也越來越多。知乎上,該節目的知友推薦度已經達到近80%,甚至第四季節目收官時,還有網友隔空喊話:“期待更多藝人的‘新名片’?!?/p>
正向的市場反饋也在持續加速節目傳播。截至目前,《給你,我的新名片》四季節目都取得了不俗的播出表現。公開數據顯示,首季節目《全“興”企劃》站內播放超1.6億,全網釋出87個熱點話題,全網曝光量超23億次;《云邊·日志》也拿到1.2億的站內播放量,站外播放超3.3億,并在全網斬獲16個熱搜;《特別“憲”場》目前播放8080萬,站外曝光量近5億,全網產出19個熱搜。
此外,第四季節目《熊貓書包請查收》目前播放量已超6000萬,相關內容仍不斷釋出新的熱點,全網話題也呈現出持續爆發的態勢。而在整體上,截至目前,僅在抖音站內,話題#給你我的新名片 累計播放量已突破16億,節目相關短視頻中,也出現了10余條播放近千萬的爆款內容。
口碑與熱度的雙向走高,驗證著《給你,我的新名片》這一節目模式的可行性。其突破之處在于,節目嘗試將藝人宣推進一步向內容產業鏈上游延伸,基于藝人特點、傳播訴求,以及新的群體連接方式,由下而上地影響產業鏈上游的內容創作思維,最終實現內容創作與藝人宣推的統一。而在這樣的嘗試背后,《給你,我的新名片》取得不俗的市場表現,則意味著抖音在這一方向上的探索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平臺依托自身流量邏輯為藝人定制內容的創作思維、以及對內容品質的把控能力也值得被行業重新審視。
回過頭看,《給你,我的新名片》在定制化思維下呈現出差異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節目在很多方面都是“不設限”的。
直觀的表現是,節目通過多元的內容形式來構建一個更立體的藝人形象,說明這檔綜藝的創作思路“不設限”;藝人在節目中呈現的差異化和多樣化,也能夠看出節目在藝人設定上的“不設限”;而節目整體以定制為核心創作內容,也反映出抖音在綜藝內容構建上的“不設限”……正是由于這些突破性的嘗試,才有了《給你,我的新名片》如今的獨創性,而這最終體現的是抖音在綜藝內容上的布局愈發成熟。
事實上,抖音早就開始嘗試搭建自身的綜藝版圖。一方面,平臺與江蘇衛視、湖南衛視等一線衛視合作,共同開發系列化的綜藝IP,此前的《點贊!達人秀》和當下的《給你,我的新名片》等都是這樣的作品。
另一方面,平臺也嘗試與產業鏈上游的相關內容制作公司聯動,例如,抖音和品心明聯合出品的全國首檔“所有格”紀實真人秀《很高興認識你2》,與英皇娛樂聯合出品的閨蜜旅行綜藝《因為是朋友啊》等,借勢專業的內容創作力,提升自身內容品質把控力的同時,拉長平臺綜藝內容鏈。
基于這些嘗試,抖音也在不斷強化自身品牌化的發展路徑。前不久,平臺發布了年度戰略級項目《百川綜藝季》,在內容多面發展的同時,持續深耕定制綜藝。由此不難發現,平臺在綜藝方面已經構建起相對完整的內容生態。且在此基礎上,抖音借勢自身的流量運營、獨家優質資源、行業連接能力等優勢,不斷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進一步提升平臺的品牌影響力和產業競爭力,同時在內容創新上帶給行業方向性的指引。
在這個過程中,抖音借助日益完善的內容生態,逐漸構建起差異化、特色化的內容創作路徑。平臺構建的綜藝內容版圖,不僅借助多元內容體現文化傳承、社會關懷的價值內核,也在短視頻重塑市場消費習慣的大環境中,基于內容創作、播出方式及產業鏈搭建等多個層面的創新,給行業帶來新的思考。未來,伴隨著平臺持續向市場輸出兼具口碑與熱度的內容,抖音也有望為行業內容創新和產業發展開辟新的突破口。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