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愛貓小說家
對于韓國的喪尸片,我還停留在《釜山行》上映那年。
和一起合租的室友窩在沙發里看了兩遍,都覺得一遍比一遍好看。我甚至翻出了原著的漫畫,大晚上的也不怕嚇著自己。后來我們等到了《釜山行2》,爛到懷疑人生,我記得導演都出面說,最遺憾的就是將第一部的孔劉那個角色寫死了。
然后到了今年,《僵尸校園》來了。
畫面更真實,人物演繹的更到位,卻引起大多網友的差評。
讓我覺得,好像韓國喪尸片拍到現在,力求的都是“喪尸的畫面感”,血腥、暴力。
而關于劇情和人物設定,讓觀眾直呼無語,接受不了。
它缺少了那份為了最后希望的合理性。
今天借著這部短劇還未消散的熱度,好好聊聊這部喪尸劇。
一
“套著喪尸外殼的新型青春題材”
看之前,我先去看了看簡介,《僵尸校園》是由李宰圭執導,千成日編劇,尹燦榮、樸智厚、趙怡賢、樸所羅門等主演的韓國驚悚劇,于2022年1月28日在Netflix上線播出。
該劇改編自朱東根的漫畫《極度恐慌》,講述在僵尸病毒肆虐的孝山高中里,無路可逃的人們和想要營救他們的人們,為了生存經歷了一連串無法預測的故事。
果然在《僵尸校園》上線第一天,就獲得全球25個地區Netflix熱門排行榜冠軍;開播一星期,在46個地區取得排行榜第一名的收視成績。
收視不錯,有好評的:套著喪尸外殼的新型青春題材!一個逃出象牙塔,獨自面對地獄的成長之事。末世感與青春的荒蕪相應,喪尸的瘋狂與少年少女的激情交雜,陷入癱瘓的世界與未成年亟待建構價值觀被融合得恰如其分。令人密恐的喪尸規模堪比《釜山行》,在校園這個密閉環境里,喪尸竟有了日式電影的死亡美學。總體,雖有注水,但亞洲面孔的僵尸題材終歸更有親近感,爽也爽到里,除了日韓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也有差評:看了三集,角色性格好壞是其次,影響觀感的是演員們的演技拉胯。特別是女主演什么都一樣的表情,而且他們長得很相像,比如女主的閨蜜、女二、肚子不舒服的那個女生以及霸凌的男生和其他路人,加上統一的校服,視覺疲勞,懶得分誰和誰,愛情部分俗套又累贅,非常難看。
我看了前幾集,說實話,很難去說真的好看,也不能說真的很爛。
《僵尸校園》以校園霸凌作為開場,被霸凌的學生金哲秀,長期以來活在霸凌的陰影下,而金哲秀的父親,也就是是孝山高中的生物老師李炳燦,雖不斷要求校長處理,但此事件從未被學校高層正視。兒子的尋死、社會的漠視,讓李炳燦走向極端,寧愿自己的兒子擁有怪物般的能力,也不希望他被欺負。于是他將實驗室的病毒注射至兒子身上,卻因病毒失控,導致他的家人們都產生變異。
喪尸病毒進入了孝山高中,原本開開心心聊天的同學們瞬間成為焦尸,校園里學生、老師們還在想辦法對抗僵尸,計畫逃出校園。最后,韓國政府帶走了活尸的源頭。
后面的劇情我沒仔細看,但有幾個接受不了的點,就是在青春校園里,對女性人設的刻畫:問題女生、未成年生子、那些心存惡意的配角……都讓我覺得這不是青春片里應該出現的女孩子,讓我懷疑編劇是不是有什么厭女癥。
《僵尸校園》作為喪尸劇,很成功;作為青春校園為背景的喪尸片,確實有不足。
二
差異化,是韓國喪尸題材第一要跨過的坎
《僵尸校園》Netflix出品,按照以往的慣例,一次性就放出十二集,原本以為能在豆瓣評分上看到高分,畢竟韓劇一出,基本高分。沒想到開分只有6.3,到現在竟然降到6分。
先聊聊大家吐槽最多的幾點吧。
整部劇劇情走向比較緊湊,但像每次擺脫危機,主角團都要吵架、閑聊。而且里面吵架的詞匯,都是最基礎的韓文“西八”,讓人聽著疲憊。
“第一次吵架可以理解為訓練互相信任;但,這樣的吵架在劇中反反復復,起因荒唐(比如說體育生考大學、護情人),可見即使經歷了這么大的危機,共同上刀山下火海,主角團的情緒管理與信任能力也毫無進步,讓觀眾隔著屏幕干著急。
比如在11集,主角團明知講話會引來喪尸,而且南拉提醒了,過了一會居然還在閑聊,實在讓人費解。”
好像最最最受吐槽的,就是里面的感情線吧。
其實我也覺得有些感情線看著很尷尬,“親親抱抱牽手摸肩,擺脫危機就調情”,“調情戲碼過長”,實在搞不明白到底是喪尸劇還是愛情劇?能感受到編劇想要利用各種感情的鋪墊來考驗這其中的人性變化,但我覺得里面處理的都沒有像釜山行那樣妥當。
在校園里,看著同學們在死到臨頭的情況下談情說愛,真的不太合理。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有些人物復合原著形象,可那些復合原著的人物,又很難讓人去接受。
說《僵尸校園》劇情簡單,人物簡單,但其實還有更深的一層大多數人沒有心思看到最后,那就是這部劇也沒有想象中那么爛。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這部劇有著完整的主角團配置,主角團里雖然有些碎碎念,但畢竟人物設定有局限,因為他們畢竟還是學生,要有特色、也要看起來‘幼稚’,不是一味地去渲染感情氛圍。
還有,既然是喪尸劇,里面的畫面足夠讓人看著“爽”,血腥暴力,肯定是為了取悅觀眾的口味。
其次,這部劇里探討最多的,就是校園暴力。
對于受欺凌的學生,現實中大多選擇逃避,避而不談或是一味忍讓,但《僵尸校園》就從頭開始反擊:生物老師制毒,就是為了以暴制暴。
這就是后面出現‘半尸’的合理性,因為生物老師早就預料到,病毒是可以進化的,除了毀滅,就是戰勝體內的病毒恐懼,成為新的不是僵尸不是人的一類物種。
三
要相信大人嗎?
這部劇從頭到尾高中生的變化讓人心酸。
剛出事大家選擇撥通緊急電話求助,最后他們并不完全相信來解救他們的大人。
這個學校里所有留下的學生,都在面對何去何從,我們無法回到過去,也不會預知未來,只能根據活到現在的經驗與局限性去做決定。
是留守原地還是繼續逃亡?
有一句劇評里我最喜歡的話:矛盾的討論事“學生”的身份和自我認同的問題。
女二在劇的最后說:“學生就是這樣,不是大人,也不是孩子,我也一樣,我既不是人,也不是怪物。”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遇到這樣的階段,那就是:已經有了足夠獨立自主的意識,想要做出自主判斷;我們變得強大時,我們面對外界依然很脆弱。
就像孩子是要圈養還是散養?這是父母要面對一聲的議題,但都有利弊。
我們要處理對身份認同的矛盾,也要解決從學生成長為大人的所有問題。
“僵尸劇該有的元素它都有,過去僵尸劇沒有的元素它也有,不過是看個樂子,不要總拿著莎士比亞戲劇的標準來要求每一部劇。”
看到最后的話,總有那么一個瞬間,你會覺得,這部劇還成。
但,韓國的喪尸片/劇,也許已經到了一個很難跨越的過渡期,也許未來會繼續成長吧。
?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