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各種聲音相反,膠片拍攝至今依然非常有活力。
《天使愛美麗》導演:讓-皮埃爾·熱內2001 法國
膠片可以表現更加豐富的色彩,且自身也可以被編輯。《天使愛美麗》在后期制作過程中就對色彩進行了數字修復。
雖然在多數電影制作中數字已取代膠片,但膠片近年來得以復興,甚至獨立電影也使用了膠片。雖然資深電影攝影師精通其中所需技能,但較新一代電影攝影師可能從未有過沖印膠片的機會。
本文涵蓋了膠片乳劑曝光的基礎知識。
可視化曝光
在精心設計下,數字電影攝影機能模仿膠片曝光涉及的相同原理,但這兩種媒介在某些領域仍存在差異,其中就包括曝光。
數字攝影機系統,即便以RAW格式拍攝,所提供的是一個近乎“所見即所得”、能在專業監視器上觀看的系統,這也就為片場的電影人們提供了極其接近最終成像的效果。
雖然現代膠片攝影機的一個常見特色是高清視頻輔助功能,這一功能可從攝影機的視頻信號終端提供高清彩色圖像,而這種設置并不完全代表膠片畫面的曝光或最終成像,它只是一種 工具,讓導演和攝影指導能與其他制作人員共享攝影機內的構圖。
《人類之子》導演:阿方索·卡隆 2006
正如柯達所言,用膠片拍攝的電影,空白處都有語言
攝影指導有責任將膠片對所拍攝場景的捕捉可視化,并想象最終成像會是什么樣子。
在視頻輔助系統中,沒有如波形圖、柱狀圖、偽色、斑馬紋或過曝警告等集成曝光工具來協助我們確認圖像的曝光情況。
相反,我們必須了解乳劑的寬容度和響應特性,并能夠預測膠片對布光和曝光方案的反應。了解這個最好的方法就是測試。使用測光表是絕對必要方式之一,雖然這種方式在數字時代已不常見,但在膠片拍攝中絕對是必須的。
我們必須能夠量化地測量場景的亮度值,并確定其在膠片特有的曲線上的位置。
膠片的美妙之處在于,在其問世后的130多年里,這種媒介在曝光寬容度上已發展得極其多樣與包容,在曝光準確度上也非常寬松和靈活。
乳劑等級
所有電影膠片都是以其對光的敏感度來分類的。
從電影制作早期階段開始,就有許多校準體系。20世紀40年代初,ASA(美國標準協會, 即后來的美國國家標準協會,簡稱ANSI)成為美國的通行標準,到70年代中期則被ISO(國際標準化組織)取代。ISO遵循的原則后被數字電影攝影機采用:數值越高,意味著感光乳劑對光的敏感度就越高。
然而,電影膠片并沒有電子增益的選項,所以不能靠只動一下開關就增加膠片的敏感度。某種程度上,電影膠片有固定的敏感度。
如上所述,膠片的美妙之處之一在于其多樣性和靈活性。許多用膠片拍攝(或拍攝過)電影的電影攝影師不一定會按照出廠設置使用膠片。
不按膠片既定的ISO拍攝,電影攝影師可以“嵌入”一定的曝光過度或曝光不足的效果,對膠片記錄圖像的方式產生創意上的影響。
例如,若使用500 ISO 的膠片,而將測光表設置在 250 ISO,則“嵌入”了一檔曝光過度。若將測光表設置在1000 ISO,則嵌入了一檔曝光不足。
當年我使用膠片拍攝時,經常選擇2/3檔曝光過度。對于500 ISO的膠片,我會按照320 ISO 來測光,嵌入一點曝光過度,以獲得密度更高的負片,并為后期圖像處理提供更多選擇。”
這里提到的感光乳劑“評定” 有點玩游戲的意思。
因為我們把測光表測得的ISO調整到跟膠片的ISO數值不同,也就是說,假定膠片有某等級的光敏感度,并會嚴格依此進行曝光。
為了獲得同樣的結果,也可以依照廠商出廠時對感光乳劑測量的數據,然后根據需要通過 心算來調整曝光,雖然這樣也可行,但是將測光表設置為所需的數值,可以讓你獲得更加統一一致的曝光效果。
你可以在后期制作中對曝光過度或曝光不足進行調整。
當我在負片中嵌入曝光過度效果時,并不意味著圖像會更亮,而是適當地曝光更多在負片上記錄到的信息。
曝光過度可以使更多的光激活鹵化銀晶體,并在圖像中記錄更多細節。為了適當處理曝光過度的場景,在一個場景開拍前,拍攝一張灰卡真的能派上用場。
每日素材調色師看到灰卡,調整Hazeltine(一種在沖印前為負片調色的設備),以使灰色的亮度值是適當的中度灰。通過調整穿過負片投射到印制膠片上的光量來(從曝光過度的負片)“向下”洗印或者(從曝光不足的負片)“向上”洗印。
在數字后期制作中,膠片掃描通常包含多次掃描每幀底片,以盡可能提取全部動態范圍。
然后,調色師可調整圖像的增益,以獲得“正常”曝光。
曝光過度的負片會“厚”, 在這種情況下,鹵化銀晶體接感應到的光比整體“預期”的要多。這就產生了深甚至完全壓黑的區域,也導致對比度、色彩飽和度和顆粒感更高。
與數字攝影機不同的是,曝光過度的膠片負片其實能在高光部分創造更多細節。
膠片的美妙之處之一在于其多樣性和靈活性。
模擬膠片過度曝光示例。當高光部分曝光過度到一定程度時(上圖),負片會記錄更多信息——并且可以向下沖印(下圖),從而在云層的高光部分中顯示更多紋理細節
當我們過度曝光一片天空時,就可以“向下”沖印,比起正常曝光,這樣的負片云層細節更多。
負片越厚,能從高光中獲得的細節就越多。曝光不足的負片會“薄”,在這種情況下,鹵化銀晶體感應到的光比整體預期的少。這導致對比度和色彩飽和度降低, 出現黑色泛白效果,以及顆粒減少(在一定程度上,過多的曝光不足會在向上洗印時顯著增加顆粒)。
這種策略也可以減少高光細節,并為暗部提供更多細節。
湯浴時間
除了調整負片的曝光度,你還可以調整負片在顯影劑中的時間。
如果負片曝光過度,我們可以減沖膠片,縮短在顯影劑中的時間。這可以補償曝光過度。然而,減沖一張正常曝光的負片會得到密度較薄的負片,會使得對比度和色彩飽和度降低,就好像一開始就曝光不足。
減沖通常會導致顆粒度、圖像對比度和色彩飽和度降低,以及黑色被提升。
我們可以增加在顯影劑中的時間或者加沖,從曝光不足的負片上獲得更多圖像。
當電影攝影師面對日光減弱的情況,需要幫助增加膠片敏感度時,這是一種常見的技術—— 他們可以通過加沖,獲得額外一檔甚至更多的寬容度。加沖會增加顆粒感、對比度和色彩飽和度,同時增強黑色。
不管負片曝光不足或曝光過度,顯影不足或顯影過度, 這些混合步驟為電影攝影師提供了大量創造性選擇,以獲得最終成像。
下頁圖片是我在2000年4月刊登出的作品,照片測試了所有可用的富士電影膠片——曝光正常、曝光不足和曝光過度 (1到2檔)都測試了。
相同布光設置下的五種不同曝光在后期制作中得以調整,以演示如何在不同程度的曝光不足和曝光過度的情況下將膠片“印回”正常狀態。請特別注意模特塔瑪拉·巴勒揚(Tamara Balyan)臉部的差異以及色卡的差異。
Deluxe 實驗室在極其精準的條件下洗印了膠片,使用密度計在每次重復測試中獲得中度灰圖表的精確結果。
在2000年5月刊的文章中,克里斯托弗·普羅布斯特(Christopher Probst,后成為 ASC會員)以完全相同的方式測試了所有可用的柯達電影膠片。
在比較這些圖像時,我們會看到細微而強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可以通過簡單地將負片欠曝或過曝來實現。
本期內容為《美國電影攝影師雜志》2022-2月刊文《膠片曝光的故事》的編選,本文作者:杰伊·霍爾本
下載影視工業網幕后英雄 APP,免費閱讀完整的中文版《美國電影攝影師雜志》。
加入中國攝影師社群了解更多“影視攝影及制作”專業訊息。
添加管理員了解更多詳情
上一篇:《盛裝》,AKA“姐學”盛宴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