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 活動 項目 快訊 文娛 時尚 娛樂 科技 汽車 綜合 生活

文牧野的《藥神》和《奇跡》,行業的現實主義創作密碼

2022-02-14 17:52:06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文 │經緯

如果說以猛火煮制的《我不是藥神》是一劑可以影響社會現實和制度的良藥,那么以文火燉成的《奇跡·笨小孩》則是一碗能映照現實卻又落入理想化窠臼的雞湯。寒冬很冷,許多人需要一碗雞湯,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會去喝。

然而對于青年導演文牧野來說,專注于現實題材一路走來,他似乎找到了一條可以很好平衡藝術表達和實現商業性目的的創作之路,即“現實主義+商業化”的模式,或者說現實主義類型化的創作密碼。

現實主義/社會性

“世上只有一種病,那就是窮病。”這是《我不是藥神》對于殘酷社會現實的精準提煉。到了《奇跡·笨小孩》中,社會現實被理想化了:“只要咱們努力,就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從影片最終呈現出來的質感來看,《奇跡》在敘事、人物塑造、場景、服化道等層面充滿了創作者的努力與匠心,但與《藥神》的30億票房、豆瓣9.0高分相比,《奇跡》目前的8億票房、7.4分顯然并沒有再造奇跡。

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春節檔期的調性與影片壓抑的現實基調之間的矛盾,也有今天觀眾對于這種底層人物成功逆襲的套路故事難生共鳴。畢竟現實就是現實,不太會發生什么奇跡。有豆瓣網友評論影片:“過程才是現實,結尾只是理想”、“句號也可以不用畫那么圓,現實總有遺憾”、“金手指爽文,缺少真實生活的應有邏輯”……

主題之外,在人設上,《藥神》中的程勇是一個商店老板、普通人,他最開始賣神油、打老婆,是一個痞氣十足的中年油膩男,后來賣藥賺了錢又目睹了殘酷現實才良心發現以身犯險,這是真實人性的集中體現。而《奇跡》中的景浩則從始至終就是一個聰明上進,有擔當、敢拼搏的血氣少年,一路“過關斬將”式的奮斗歷程更像是一個當代的少年英雄成功記。

無論是從程勇“為掙錢而賣藥”到景浩“為治病而掙錢”的人物動機變動,還是從程勇“因銷售假藥罪而入獄”到景浩“因努力奮斗而成功”的理想化結局,文牧野在作品中所關注的核心問題依然是現實問題,但《藥神》中沒有藥神,《奇跡》里卻誕生了奇跡,這是創作者的想象式呈現。

正如文牧野自己所說:“現在這個時代是漸漸地趨于共性化,就是進入一個更市場面的狀態,然后人們更需要正面能量的東西,因為經濟開始走低,所以人們需要在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找到一些相對正面和溫暖的東西……”

溫暖是現實的一抹亮色,《藥神》和《奇跡》在許多方面都擁有這種亮色。在《藥神》中無論是程勇的轉變,還是黃毛的舍命護藥,以及最后程勇在囚車上眾人沿路送行等情節,這是關乎病人生死存亡與人間大愛的溫暖與正能量。但《奇跡》的溫暖更多體現在“奇跡小隊”成員的無私跟隨及結尾的“合伙人高光時刻”,這些情節的設置邏輯不甚嚴謹,有些牽強。

商業化/娛樂性

文牧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起他拍電影有三個性:娛樂性、社會性、靈魂性。

排首位的娛樂性在他兩部影片中都有著極為嫻熟的表達。《奇跡》比《藥神》在類型化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奇跡》中的“奇跡小隊”:20歲的廠長景浩(易烊千璽飾)、老人院護工梁永誠(田雨飾)、網癮青年張超(許君聰飾)、救助流浪狗的拳擊手張龍豪(公磊飾)、七十歲也要發光發熱的瘸腿老頭(鞏金國飾),從形象到身份既寫實又有趣味性。而《藥神》的幾位主要人物:賣神油的程勇、跳鋼管舞的單身媽媽、屠宰場打工的黃毛、會說英語的老牧師等,身份設置符合一定現實性的同時又極具戲劇性。

《藥神》里的商業元素有追擊、打架、撞車、走私、跳鋼管舞等,《奇跡》更是在故事主線之上將類型化做到了極致:一場景浩騎摩托穿街巷趕到車站的戲份中,使用了“最后一分鐘營救”的橋段,將緊張感拉滿;另一場景浩追車、奪車戲也是緊張刺激的大片既視感;一段奇跡小隊在卡車上演唱《海闊天空》的浪漫蒙太奇以及面對討債的流氓團伙,“奇跡小隊”不分老幼地與他們干仗等。

這幾場戲看似夸張,但娛樂性十足的同時也恰到好處地嵌入了主線劇情當中。這也體現了在劇作層面,《奇跡》完全遵循了商業片的敘事規律。即主角景浩有了掙錢救妹妹的目標,然后集結隊伍、克服重重困難,最終獲得成功的傳統劇作模式。

《藥神》和《奇跡》都以服務劇情與現實表達的精準度,頗為精致地將配樂、剪輯、攝影、美術等層面在各自的影片當中縫合了起來。《藥神》開場的印度舞曲,歡快的印度之旅剪輯,賣藥賺錢段落的流暢蒙太奇運用;《奇跡》在臺風天雨夜的壓抑感和在工友婚禮上的明亮感,在多個“最后一分鐘營救”段落和浪漫的蒙太奇名場面所體現出來的娛樂性與商業化、類型化敘事,正是文牧野電影能夠為大眾所接受的秘訣之一。

用類型化的模式打造主旋律、現實主義

相比于純粹的現實主義創作所帶來的“文藝感”與粗糲的“紀錄片感”,類型化的現實主義能從更為細分和成熟的角度去包裝影片,讓一部現實題材的影片受眾更為廣泛。而相比于純粹的商業類型片,類型化的現實主義又在主題表達上更為厚重與貼合現實,引發當下觀眾的共鳴。

“我們一直在探索如何在現實主義上,努力找到作者表達跟商業市場中間的一個平衡,如何把這個在中國還沒明確的類型繼續深入下去。”文牧野如是說。

在當下的行業語境中,現實主義電影甚至可以直接納入到更廣闊的主旋律影片的范疇內。近幾年主旋律及現實主義創作是風潮,也是一條亟需行業共同探索的陽光道。在“主旋律大制作”的模式下,多數電影創作者會將目光聚焦在時代英雄的塑造和戰爭、警匪等大場面的拍攝上,如《戰狼》《長津湖》等,但也有像《藥神》《奇跡》這類著力塑造小人物,以現實的關懷勾勒當下的時代輪廓的主旋律。

盡管《奇跡》并沒有再次造就票房和口碑奇跡,但這套“現實主義+商業化”的模式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仍然是十分適用的。清晰的主線、明確的主題、層層遞進的壓力、最終大團圓的結局以及各種類型元素,雖然站在真正的現實主義層面看這是戲劇化的、套路化的,但不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好萊塢,乃至日韓,這套類型化的敘事模式給觀眾帶來的是一種確定性與觀影的安全感,因而備受各國創作者歡迎。

文牧野憑借《我不是藥神》創造了票房和口碑奇跡,《奇跡·笨小孩》更多是一種“現實主義+商業化”的類型極致化實踐,或為行業的主旋律、現實題材電影,提供了一種范本和啟示。即在穩定的劇作框架之下,將各種商業元素充分填充,再將視角對準現實與普通人,與最廣泛的觀眾達成共情。

關鍵詞: 現實主義

上一篇:前夫橫死,丈夫入獄,為親侄孫女孫儷頒獎,胡慧中的一生充滿傳奇

下一篇:這么燃的罕見功夫劇,TVB拿它當炮灰,真蠢!

責任編輯:

最近更新

點擊排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