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 活動 項目 快訊 文娛 時尚 娛樂 科技 汽車 綜合 生活

《遇見最極致的中國》:再現大自然瑰麗奇觀,展現生態之美

2022-02-09 16:38:22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自大年初一在總臺央視紀錄頻道播出以來,七集自然地理紀錄片《遇見最極致的中國》掀起了觀看熱潮,作為總臺深化探索自然地理紀錄片創作的最新成果,取得了良好的收視成績,廣獲多方好評。

該片橫跨大江南北、連貫東西,以極致的視角聚焦山海、深谷、峰林、冰原等奇特地域地貌,展現幅員遼闊的中國神奇、瑰麗、壯美的大自然景觀和珍奇野獸,讓觀眾領略美如畫的祖國大地,激發澎湃的愛國情懷,成為總臺在國家自然地理類型紀錄片領域的又一個創新之作。

開闊新視野 抒寫生態自信的影像畫卷

從被高原和山脈包裹著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到橫亙在中緬邊境的高黎貢山,從中國緯度最高、冬季白晝時間最短、最寒冷的極北極寒之地到世界上最深、最大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從高聳直立于喀斯特地貌的超大型石林到國人心中最神奇的海上仙境……

《遇見最極致的中國》以七集篇幅全方位、多維度地展示和剖析大自然法則造就的絕美自然奇觀,為觀眾帶來豐富的觀看體驗。

《遇見最極致的中國》在展示大自然鬼斧神工這條明線之外,也埋伏了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這條暗線。生態輸水工程的實施,令康拉克湖水域面積得到明顯增加,也促進我國最大沙漠與生命的繼續互動;而冰川的消融,引導人們愈加關注氣候變暖引發的環境變化,開辟更多可思考的空間。

這部紀錄片具有思想的厚度、挖掘的深度和人文的溫度,自開播以來更是兼具口碑和熱度,為后疫情時代的觀眾營造出天然的治愈場。可以說,《遇見最極致的中國》語言精煉、內容豐富、影像精美,成功描繪了一幅生態自信的影像畫卷。

創作新視角  開拓紀實美學的全新范式

《遇見最極致的中國》首次拍攝出了眾多珍貴畫面:白尾地鴉的育雛故事前所未有地呈現在世人面前,鮮有被媒體展示過的怒江金絲猴也被鏡頭捕捉到,讓人難以置信的超級大彩虹被收錄到節目里,沉寂了300多萬年的峽谷露出尊容……

《遇見最極致的中國》是內容與技術融合的一次嘗試。綜合考慮當時疫情防控形勢和自然類紀錄片調研工作,以及國內同類紀錄片的投入后,主創團隊最終舍棄了拍攝前進行“實地調研”的方案,采取“電話調研”、“組織專家研討”、“聘請專業人士協助調研”等等方式,不僅聯絡專家、學者,還通過各種途徑,四處搜尋對相關區域、物種比較熟悉或是有過深度見聞的網絡達人、當地老鄉等等,虛心請教,細致訪問,終以創新的方式方法為類型紀錄片創作帶來新的價值,開拓紀實美學的全新范式。

在調研怒江金絲猴時,主創團隊最擔心的是如何找到它們,按照以往的拍攝經驗,“蹲守”的收益不如“多處尋找”,但攜帶著長焦鏡頭和重型腳架,在高黎貢山上四處奔走尋猴,顯然不現實。

在多番搜索和聯系后,攝制組聯系上了半年前曾幫助科學家研究怒江金絲猴的當地老鄉,得知可利用怒江金絲猴日落而息的習性,不間斷跟蹤。

于是主創團隊牽頭,組建了一個由當地老鄉組成的5人“尋猴隊”,在攝制組抵達拍攝地前1周,專門上山尋猴并持續跟蹤,為攝制團隊提供準確信息,成功提高了拍攝效率,實現了短周期內,用專業設備首拍野生怒江金絲猴的目的。此方法,后來也被用于墨脫拍攝野生“白頰獼猴”,同樣取得了非常喜人的效果。

《遇見最極致的中國》改變固有的視野,發現創新的新視角,以此展現中國自然景觀和生態物種的奇、獨、變、美,成功打造了我國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案例。

多年磨一劍 冒險之旅打造匠心誠品

據悉,主創團隊從2019年開始,經過半年多的前期策劃之后,歷經2年拍攝制作,最終完成了這部《遇見最極致的中國》。全片過硬的品質,正是工匠精神的生動詮釋。

他們深入林海雪原,挑戰極寒之地,深陷于電池在嚴寒中快速掉電的困頓、冰塊斷裂的驚險、拍攝野生天鵝的無奈匍匐,盡管如此,他們還是在困境中完成攝制。有的主創走過泥石流險地,穿過白雪皚皚的山地,從寒帶到熱帶,與螞蝗為舞,與蜘蛛入眠,盡顯對創作的熱忱。

他們走進“普若崗日大冰蓋”,接二連三的高反和暴風雪不但沒有讓他們撤退,反而激發了斗志,抓住了窗口期完成28天歷險拍攝。憑借主創們鍛造成的稟性、耐性、韌性和心性,《遇見最極致的中國》才得以用鮮活、真實的紀實鏡頭,真摯的情懷引領更多觀眾關心、保護自然環境。


總臺《遇見最極致的中國》充分體現了國家級創作和傳播平臺的主動擔當,積極回應“生態自信”、培育“生物多樣性”的國家戰略,有力推動“綠色發展”,助力“綠色復蘇”,為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注入信心和動力。


關鍵詞: 瑰麗 之美 奇觀

上一篇:《臥鼠藏龍》文松自導自演從小人物做起

下一篇:你永遠可以相信陳曉卿,永遠可以相信中華美食

責任編輯:

最近更新

點擊排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