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劇好久沒這么熱鬧。
上線了一周,熱播第一,評論卻兩極分化。
后臺都在催了。
Sir不是不寫,是想再多看幾集。
作為一個十年前就讀過原著的讀者,聽到這本書要搬上熒幕時,是有些驚訝的。
最擔心兩點:
怎么把握尺度;
用什么形式展現。
看完5個故事之后,Sir覺得可以來聊聊這話題新作了:
《女心理師》
楊紫井柏然主演。
畢淑敏同名原著改編。
導演柯汶利,網劇版《唐探》和電影《誤殺》的導演。
這個組合,期待不可能不大。
但一集過后,正反兩種聲音不可開交,罵的說劇情懸浮,夸的說入坑了爬不出來。
分歧為什么這么大?
最核心的一點是:
你有沒有代入。
01
開場,一個三分鐘的長鏡頭。
畫外音:
世界衛生組織在官方網站發布的《2019年全球自殺狀況報告》數據顯示,全球每年超過70W人死于自殺,每四十秒,就有一人自殺死亡……
自殺發生的原因主要源于家庭關系、婚姻糾紛、人際不和,以及精神障礙等問題……
每個人都腳步匆匆,看起來一切正常。
但心里的emo到了炸開邊緣:
比如小丑在賣力表演,卻被熊孩子抹了一臉冰激凌。
憤怒,委屈,還有辛苦了一天的疲憊……
你都看不到。
你只看到他用職業的笑容,掩藏了所有情緒。
導演開門見山,告訴你這部劇是要聚焦現代人普遍而又隱秘的心理問題。
興趣是吊起來了。
可第一集接下來的操作就有點下頭。
很多觀眾總結為:懸浮。
男主錢開逸(井柏然 飾)說是電臺主播。
但老是神出鬼沒。
車水馬龍的大街,某女子欲輕生,他敏銳察覺,并一個飛撲將其救下。
之后,為了救人。
他又從高樓躍下,穩穩踩住窗框。
等一下。
這男主是超級英雄?
女主那邊。
賀頓(楊紫 飾),自殺干預中心心理咨詢師。
同事接線時,遇到想跳樓自殺的學生,慌亂不堪。
只有她氣場全開,整個局面被死死hold住。
您好,我是中國心理學會的心理咨詢師
請您相信,我有足夠的專業能力
可以幫到您
然后從電話中,聽到了下課鈴聲。
判斷出對方是學生,正在教學樓天臺。
這是開掛了?
再往后看,男主電臺做的節目,邀請心理師來當嘉賓,遇到女主。
發現兩人曾經是中學同學。
偶像劇套路又來了?
難怪有人吐槽說:好好的原著不拍,非要拍成懸浮的戀愛劇。
但作為《女心理師》的老讀者,對于這樣的改編倒不太驚訝。
因為在當下國產影視環境中,將原著如實拍出來,可能性太低。
首先。
小說里,男女主可沒有井柏然、楊紫這樣的偶像外表。
錢開逸,35+。
賀頓,也30出頭,“骨骼凸出,皮膚暗黃”,“又瘦弱又丑陋的漂泊女子”。
然后。
女主已婚,有一個女兒,和男主做節目之余又滾上了床單:
錢開逸像獵豹一樣悄無聲息地走到賀頓身后,用雙臂輕輕環住賀頓纖細的腰肢,輕輕地在賀頓的頭發上吻了一下。這是一個試探,原來他們是同事,這一吻之后,就成戀人。
好家伙,放到現在是傳播不良婚戀觀,就算播出來也分分鐘被網友噴的節奏。
最后,再看心理咨詢的故事:
有個老太太,遺囑是要求將自己和一百零一個洋娃娃一起火化;
有一對夫妻,婚床上躺著公公婆婆、小叔子、小姑子等十個人;
……
總的來說:
原著是現實的,成人的,灰色的。
劇版改編后,變得更年輕化和浪漫化了。
除了男女主的關系加入了偶像情節。
劇中涉及的心理問題從已經播出的前幾個故事就能體現出來:
校園霸凌、私生飯現象、親情綁架……從中年人的心理問題,轉移到了年輕人關心的話題。
變,可以。
觀眾擔心的是,把原著中對心理問題的探討,變成了談談情說說愛流于俗套的國產劇。
那么,《女心理師》有安撫到你的內心嗎?
02
有的人被戳到,可能是始于第六集。
國產劇終于把存在已久的問題,搬到了臺面上來說。
在錄音室,一個叫小文(湯夢佳 飾)的女孩拿著彈簧刀,劫持工作人員,指名道姓來找錢開逸。
錢開逸呢
讓錢開逸出來
看到賀頓,她的情緒更是火上澆油:
誤會
要不是你
開逸會這樣對我嗎
這是三角戀的狗血戲碼?
想多了。
小文的確早就認識錢開逸,對他愛得不可自拔,但只是他從沒見過面的一個聽眾。
兩人只郵件交流過。
說白了,小文就是一名瘋狂的女友粉。
把錢開逸與聽眾進行的正常交流,腦補成了自己和偶像的一段親密關系。
固執己見,任誰勸說也不愿出戲,把偶像當成自己全部的精神支柱。
就像去年的一則新聞中。
一位阿姨堅信抖音上的“靳東”,是真的只愛她一個人,為此不惜要和丈夫離婚。
只要有人試圖戳破這個泡泡。
阿姨就一百個不答應,不惜對丈夫大打出手。
新聞上熱搜的第一時間,網友們多是嘲笑這個做白日夢的中年婦女。
可是就像心理專家指出,她可能是出現了幻想癥:
建議到醫院進行檢查和專業疏導。
我們是否已經能夠正視心理問題?
一個人身體上患了病大家都同情,為什么心理上患了病就要被嘲笑?
再看另一個故事。
蔣靜(李夢 飾)神經性貪食癥,癥狀表現為不可控制地暴飲暴食。
又有嚴重的身材焦慮。
禁食、催吐、自殘等手段她都用過。
嘔吐完之后
我覺得自己很干凈
好像從來沒有吃過一樣
但在日常生活里。
你可以清楚地發現她與常人無異,甚至要更加冷靜。
這不幸發軔于何處?
童年。
蔣媽對蔣靜十分嚴厲。
五歲的時候就開始練琴
每天練習十個小時起步
什么周末,寒假暑假
那別的孩子都在外面去玩
但是我還是堅持讓她每天練琴
一遍遍地練琴,彈不好不許吃飯。
練到蔣靜十個手指上全是繭子,甚至練到琴鍵上到處是血。
強行翻閱她可能藏有少女心事的日記本,并在客人面前讀出來,公開打擊女兒的自尊心。
多年后,她十分自得。
相信自己培育了一個出色的女兒。
用心良苦?母愛至深?
那是肯定的。
可這愛,多少有些令人窒息。
對此,蔣媽有自己的見解:
媽媽就是希望你好
希望你將來有出息
你現在還小
等你長大了
你就知道媽媽的用心了
可成年后,蔣靜依然很抗拒、反感母親當初的教育方式。
別人怎么說我不在乎
她為什么要這樣對我
昂貴的鋼琴背后是嚴厲到苛刻的要求。
喂飯、梳頭、擁抱之前,經常是巴掌與謾罵。
一次次,蔣靜脆弱的少女心被展覽在眾人面前,被圍觀、議論、批評、諷刺。
幾番循環往復。
母女關系不可避免地出現裂縫,直至蔣靜發展成神經性貪食癥患者。
蔣媽這種父母并不罕見。
他們無怨無悔地付出。
用一廂情愿的方式傳遞愛意。
并用嚴厲的批評、強烈的控制和溫柔的安撫來包裹。
誰又能說,心理疾病不是一種“遺傳”。
當父母無法與自己和解。
便開始用愛與傷害并存的方式,變相傳遞給下一代:
你要努力,你要成功,你不要重復我的失敗,你長大就知道我的嚴厲都是為了你好……
需要被治療的只有孩子?
如果無法回溯源頭,那么同樣的心理問題,還會像詛咒一樣寫進更多人的命運。
03
再說“懸浮”。
一開始,的確有點尬得摳腳。
但觀眾的改觀始于,往后看也能發現導演努力做到自圓其說。
比如高空垂降救人的男主,是特工技能嗎?
第四集。
他看著一個“消防員”突然愣神,還仔細抹去上面的沙子,是不是想起了自己的曾經?
Sir推測——他的心理癥結,就和消防員有關。
還有女主的瞬移“超能力”。
上一秒還在通話中,下一秒就來到了受助者身邊。
原來這不是現實。
而是一個心理場域。
她的每位來訪者,都能夠在心理治療師話語的引導下,來到一個映射內心的特殊空間。
女主超強的聽音辨位能力。
類似的有《唐探》。
秦風能場景重現。
林默敏銳的嗅覺。
劇中男女主懸浮的偶像橋段的確大可不必。
但用超現實的手法,表現心理和思維等抽象的過程,這樣的“懸浮”也不必一棍子打死。
在一定程度上。
也為觀眾普及了心理術學語和治療手段。
比如勸阻自殺時,應該怎么做?
向對方喊話不要跳?
可以更有策略性,讓對方毫無察覺:
先問想得到“哪方面的求助”。
再問“為什么會選擇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
兩個問題實際上一樣。
但前者準確擊中來訪者心理防御機制,后者換個話術增加設問邏輯。
一套“危機干預”得到專家的認可。
再回看一開場那個長鏡頭。
每個人都形同陌路。
但仔細看,和后文都有對應:
那位被錢開逸救下的少女,不就是他后來的女友粉小文;
趕公交的學生,不就是“被校園霸凌”的尤娜;
吃了一桌快餐,還要“再來四個漢堡”的姑娘不就是暴飲暴食的蔣靜;
說著“他不能出國……他得聽我的”的大叔,不就是有驚恐障礙的荀總;
但導演為什么沒用同樣的演員?
Sir猜。
他是想保留一絲神秘感。
但換個角度看。
未必不是現實中已經有成百上千個小文、尤娜、蔣靜。
他們遭受過強烈的心理刺激,背負著積壓的情緒、巨大的壓力。
身上無時無刻不在散發“魔鬼煙霧”,提示親朋好友,他們需要幫助。
在龐大的城市中。
我們只看到了形同陌路,卻很少看到無形中的共同體:
一個人的心理問題也可能是全社會的問題。
沒有人是可以被忽視的“小丑”。
也沒有哪一種“正常”,完全和看上去的一樣輕松簡單。
揭開裂縫,不是要鉆進黑暗。
而是要看到它延伸向哪里。
一部劇,不能告訴你全部的答案,也不能治愈你所有的心結。
但要讓社會上更多心理問題得到解決,或許要從我們觀念的轉變開始:
當你發現心理出現了問題。
別逃避。
也別感到自己不正常。
因為問題存在,本來就是最正常的事。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李尋歡不作樂
上一篇:播音藝術家方明逝世/優酷訴快手侵權獲賠/檸萌影業《超越》殺青/2022年迪士尼內容支出再創新高/意大利上新流媒體平臺……|資訊
下一篇:《銀行家》:逆境下需要“野心”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