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奧林匹克的世界屬性和藝術成就,《藝術里的奧林匹克》融入先進技術手段,以美培元、以體育人,通過解讀、鑒賞經典藝術作品,帶觀眾感悟奧林匹克文化與精神。
作者:大力
兩千多年前,經歷過古奧運會的古希臘雕塑家米隆將不斷繁興的競技體育融入創作,留下“空間中凝固的永恒”——《擲鐵餅者》。
兩千多年后,以對《擲鐵餅者》的展示為始,電視節目《藝術里的奧林匹克》邀請藝術界、文化界、體育界的專家,用藝術視角呈現經典藝術作品背后的奧林匹克文化、闡釋奧林匹克精神。
節目第一期《擲鐵餅者》和第二期《仕女蹴鞠圖》分別于11月19日、20日晚8點檔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奧林匹克頻道(CCTV-16)播出。節目以細致入微的視角,選取與奧運會及運動相關的藝術作品,通過多種影像呈現,帶觀眾走進藝術里的奧林匹克。
融匯文化,挖掘藝術里的“力與美”
《藝術里的奧林匹克》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以“融”為核心,從藝術視角展示奧林匹克文化和奧林匹克精神的文化類節目。
在作品選擇上,既有奧林匹克發展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也有中國古代體現運動的經典繪畫作品,以及與歷屆奧運會相關的藝術作品,共同呈現體育與藝術相融合的“力與美”。
節目前兩期帶觀眾回到奧林匹克的源頭古希臘,品讀雕塑家米隆的經典作品《擲鐵餅者》;視角再轉至幾百年前的中國,明代古畫《仕女蹴鞠圖》向觀眾展現了一群風華正茂的女孩兒在滿園春色中歡快踢球的場景。
這些作品中有“力”與“美”的融合,也有“動”與“靜”的碰撞。肢體向前產生強張力,后背拱起、腹部收緊,滿身都是蓄勢待發的動力感,《擲鐵餅者》中是運動員與鐵餅共同呈現出來的青春力量。
桃花繁盛,宮闈之內,一群風華正茂的女孩兒在滿園春色中踢足球,《仕女蹴鞠圖》中是妙齡女子與鞠球共同完成的沉浸式動感。
在表達手法上,《藝術里的奧林匹克》并非單線條講述,而是將與經典藝術作品有關的歷史背景、人物故事、文化淵源,融合在主持人與專家的對話中,兼顧輸出“濃度”和觀眾接受度。
闡釋作品藝術價值之余,《藝術里的奧林匹克》還通過特別“彩蛋”,打開對奧林匹克精神的解讀空間。首期節目中,第十四屆全運會女子鐵餅冠軍馮彬走到《擲鐵餅者》雕像前,向這位鐵餅運動起源時期的運動員演示新的擲鐵餅動作,與古奧林匹克精神一脈相承的現代奧林匹克精神呼之欲出。
第二期節目展現了古代不同時期的鞠向現代足球的演進,足球越踢越高,與追求“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精神完美契合。
融合創新,傳承奧林匹克精神
《藝術里的奧林匹克》既呈現經典藝術作品的“力與美”,還融合新技術,著力奧林匹克文化與精神的新式表達和傳播。
在總臺“5G+4K8K+AI”戰略引領下,《藝術里的奧林匹克》采用了全4K標準制作播出,最大程度還原了藝術作品的細節。同時,節目借鑒《美術經典中的黨史》的成功經驗,利用實景演播室+虛擬現實技術,多維度、動態展現每一件藝術作品,并輔助主持人和專家講解與奧林匹克文化相關的故事。
節目中,虛擬藝術館式的演播室被分為訪談區、互動區,各區域運用燈光、布景、特效等手段,營造出不同的視覺效果。
3D建模、真人演繹、二維動畫……融合數字動畫技術和多種藝術表達,節目使“凝固”的藝術品“動”起來——積聚兩千多年力量的《擲鐵餅者》終于擲出了那塊鐵餅。
北方昆曲劇院專業演員再現了《仕女蹴鞠圖》長卷中蹴鞠場景,兩位小姐姐在畫卷中展現出古代仕女運動時輕盈舒展的動態之美,讓觀眾沉浸式體驗古人蹴鞠的樂趣,共同探索運動中蘊藏的奧林匹克精神。
多場景、多時空敘述的全新手法,諸多創新元素和手法的運用,緊密貼合奧林匹克精神氣質,又強化了節目的科技感和美感,令節目集藝術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
融制作也匹配了融傳播,節目在總臺奧林匹克頻道播出同時還在央視網、央視頻等新媒體平臺同步播出;每期15分鐘的體量,亦符合融媒體輕傳播的特點。此外,節目在央視頻等平臺還制作了諸多短視頻內容,通過節目片段和亮點內容帶觀眾感悟奧林匹克文化源遠流長。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奧林匹克頻道自10月25日開播上線至今,觀眾規模實現了快速增長,根據CSM全國測量儀數據,頻道目前累計電視觀眾規模已突破1億人。發揮總臺“5G+4K/8K+AI”戰略技術優勢,奧林匹克頻道正全力打造“核心體育賽事+特色精品節目+社會文化活動”的頻道內容體系,形成具有獨特氣質的頻道形象。作為頻道特色精品節目之一,《藝術里的奧林匹克》用虛實結合的視覺表達、動靜結合的運鏡方式、年輕時尚的包裝風格,成為連結藝術與奧林匹克的紐帶,有效豐富頻道的內容表達,是深度挖掘奧林匹克精神內涵,大力傳播奧林匹克運動和文化的具體實踐。
編輯 | 葉晨瑋 胡靜雨
上一篇:線上劇本殺的「缺環」
下一篇:本周院線新片,還會更好么?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