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李約瑟之眼,解讀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紀錄片《李約瑟和中國古代科技》于11月20日起在央視科教頻道播出。
11月20日,六集人文歷史類紀錄片《李約瑟和中國古代科技》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科教頻道播出。該片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承制,每集42分鐘,分為《到中國去》《先生之風》《文明高地》《神奇創造》《書寫中國》《人去留影》六個主題,講述了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和科技史學家李約瑟20世紀40至80年代來華考察并寫作科學史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經歷,并展現其以跨文化的視角,對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的思考解讀。
李約瑟對中國科技史、文化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被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是一部以系統翔實的資料介紹中國科學技術發展過程的著作。
《李約瑟和中國古代科技》以人物傳記的拍攝視角設定內容框架,運用了大量細節與故事,梳理了李約瑟的人生軌跡。同時,本片借李約瑟之眼,追尋以李約瑟為代表的一批西方國際友人的在華足跡,探尋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的輝煌燦爛。
據了解,為了更加全面地研究李約瑟的生平經歷,攝制組追尋李約瑟在中國的足跡,并遠赴英國等地,獲取大量珍稀的照片資料,翻閱上千份李約瑟生前日記、筆記、資料,重筑李約瑟認識中國、寫作《中國科學技術史》的思想歷程,保證學術權威性和準確性,盡可能真實、全面還原李約瑟所見之中國、所聞之歷史、所念之文明。攝制組采訪了劍橋大學漢學、生物學、科技史學界多位重量級院士和終身教授;拜訪并首次向中國觀眾呈現了李約瑟及霍金等多位大師生前使用的辦公室。
此外,節目組還獲得李約瑟所拍攝的千余張從未通過電視公開的老照片,這些照片真實記錄了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代中,中國各階層人士的精神狀態。節目通過對照片的運用,讓凝固的黑白影像成為連接兩個時空的“滑動門”。
編輯 | 葉晨瑋 胡靜雨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