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部講拍電影的電影,《揚名立萬》看起來就像一封給電影人的別樣情書。
2013年問世的迷你劇《萬萬沒想到》,不但捧紅了易小星、白客等草根明星,也讓“萬合天宜”這個腦洞大開的廠牌進入了觀眾們的視野。
“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成了風靡全網的流行語,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截止目前,萬合天宜已前后推出了三部電影——《萬萬沒想到》《沐浴之王》《揚名立萬》。
前兩部反響平平,評分在及格線邊緣徘徊。
直到《揚名立萬》上映,萬合天宜才總算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揚眉吐氣。
目前,該片不但拿下了7.7的豆瓣評分,而且在票房上力壓同期上映的《梅艷芳》。
說它是本月最受矚目的黑馬懸疑片,絕對不為過。
劇本殺是電影的終極形態?
與萬合天宜之前出品的作品比起來,《揚名立萬》在類型和娛樂元素的處理上,顯得更加多元。
它不再是一部單純的喜劇片,而是一部集喜劇、懸疑、迷影等元素于一身的狂想曲。
導演將故事背景設置在民國時期的上海灘。
此時,歌舞升平的“不夜城”正經受著封建思想和外來文化的內外沖擊。
每個野心勃勃的弄潮兒,都試圖在亂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這種風起云涌的背景設定,讓全片打從一開始,就充滿戲劇張力。
影片宣傳時,號稱該片是“華語院線第一部劇本殺電影”。此言不虛。
《揚名立萬》確實套用了高概念的劇本殺模式,把硬核推理、密室、情感等元素加諸在主人公身上。
連劇本殺的游戲形式,都在片中進行了巧妙的“神還原”——
影片前三分之一,眾人圍桌而坐,開劇本會討論案件。
片中故事,發生在某個月黑風高之夜。
一幫電影人被投資人陸子野請到了一座封閉的別墅,想把轟動一時的“三老案”改編成電影,借此揚名立萬,一步登天。
“三老案”,是一宗離奇大案。
案件中,在封閉的房間內,三位執掌上海黑白兩道的大佬慘死其中,而兇手卻在警察撬開房門后束手就擒。
開這個劇本會的目的,是想搞清楚兇手的殺人動機。
但請到現場的電影人,卻勾心斗角,各懷鬼胎。
這些人,分別是——
投資人陸子野(陳明昊 飾),外強中干,看似大佬,實則窮途末路;
導演鄭千里(喻恩泰 飾),拍過很多爛片,是聲名狼藉的“爛片之王”;
編劇李家輝(尹正 飾),知名影評人、記者和編劇,因得罪權貴差點砸了飯碗;
老戲骨關靜年(楊皓宇 飾),默片時代的大明星,有聲片出現后一蹶不振;
女明星蘇夢蝶(鄧家佳 飾),曾紅遍上海灘,后來嫁到香港當闊太太;
動作演員陳小達(柯達 飾),自好萊塢歸國的動作替身。
他們聚在封閉的別墅里,遵循了傳統的“暴風雪山莊模式”。
所有的查證、推理,都要在這個封閉的空間里進行。
但與傳統模式比起來,它做了一層頗具顛覆的創新——弱化“推兇”,強化“推理”。
兇手作為顧問,和警察一起出現在現場。
兇手已經明確,無需再做推導,眾人只需找出真相即可。
以此為出發點,每個角色身上的謎團、三老案的真相、兇手殺人的動機都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相繼融入到劇情中。
整個劇作被安排得高潮迭起,反轉不斷。
把針砭時弊擺上臺面
雖然《揚名立萬》在故事層面有著不錯的可看性,但本片的主創卻并不滿足于此。
案件之下,他們還夾帶私貨地塞入了很多“行業表達”,戲謔了行業里的諸多亂象。
影評人參加內部試映,不在乎電影質量如何,只在乎能拿多少紅包、管不管飯,這與逢年過節混跡于各大首映禮的“紅包影評人”如出一轍。
投資人自嘲“十個項目九個涼,商業投資很正常”;爛片導演辯解“我的片子每一部都賺錢,我讓大家在行業不好的時候有工開,有錢賺”。
編劇是食物鏈底端,取消署名是家常便飯。
創作過程中,創作者會對市場做出粗暴的迎合,加入各種吸睛元素,把兇殺案拍成愛情動作片。
當發現案件背后水很深時,他們會自覺地對敏感題材進行規避,“最好不要跟政治軍事有關”,“挖了也拍不出來”,“能公映比什么都強”。
這些借古諷今、直指要害的戲份,被編劇著墨頗多,宛如“業內啟示錄”。
但有意思的是,《揚名立萬》對審查尺度把握的恰到好處,既能讓創作者表情達意,又不至于觸及紅線,讓人看過之后,不禁感佩至極。
獻給電影人
《揚名立萬》原名“一部電影的誕生”。
后來改為“揚名立萬”,具有一語雙關之意——戲內戲外,都希望能夠“揚名立萬”。
戲中戲的設定,不但帶出了主創的野心,還帶出了主創的期許。
作為一部講拍電影的電影,《揚名立萬》看起來就像一封給電影人的別樣情書。
這與尹正在《披荊斬棘的哥哥》里表演的《給電影人的情書》剛好隔空呼應。
同時,透過這部電影,我們還能看到大量迷影梗。
喻恩泰飾演的鄭千里,他的名字致敬了當時活躍于上海灘的導演鄭君里(《一江春水向東流》《大路》),他“爛片之王”的稱號則致敬了王晶。
鄭千里拍的《俠中俠》系列,赤裸裸地調侃了阿湯哥主演的《碟中諜》系列。
包括《閃靈》《功夫》《無恥混蛋》在內的多部電影名場面,均在片中有所呈現。
比如,《閃靈》里的瘋魔男主用斧頭劈門,《功夫》里的斧頭幫幫眾滑稽登場。
此外,臺詞方面,也充斥了大量的驚喜。
有《無間道》里陳永仁的那句“對不起,我是警察”,也有《英雄本色》里小馬哥的悲情自白“我等了三年,就是要等一個機會,我要爭一口氣,不是證明我了不起,我是要告訴大家,我曾經失去的我一定要拿回來”。
最后,那張讓影片得到升華的合影,與《共同警備區》里的合影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過,這些迷影梗的介入,也讓影片承擔了一定的爭議性。
畢竟,致敬、借鑒與竊取,它們之間的界限,本身都是很模糊的。
在影片結尾的情感升華部分,使用拿來主義,照搬經典作品的設計創意,會嚴重降低觀眾對影片的好感度。
除此之外,這部電影在節奏與呈現上,還有很多不足。
前三分之一的推理段落,節奏把握地不夠利索;別墅內的影像調度舞臺劇腔太濃,電影感不足;案件推理存在牽強之處,比如李家輝推測出的分尸理由,就很牽強。
但總體來看,依然瑕不掩瑜,可以給觀眾帶來不錯的觀感。
它不但將“沉浸式劇本殺”搬上銀幕,為劇本殺電影提供了不錯的范式,還讓觀眾、電影人看完后感慨良多,獲得萬般滋味。
影片雖然沒有達到“揚名立萬”的質感,但這樣的電影應該存在,應該被看到。
至少,它讓大家看到了創作者的誠意、創意和心意。至少,它能在一個相對安全的背景下,對某些紅線做出試探。
希望,像這種敢于“揚名立萬”的電影,今后可以多一點,再多一點!
這部電影,你喜歡嗎?
文末留言,分享你的觀點
作者 | 克洛里
富堅義博戒賭協會會長
編輯 | Ace
策劃 | 后浪電影編輯部
Contact Us
投稿 | 合作
houlangdianying@hinabook.com
會員 | 電影課程
歡迎隨·意·打·賞??????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