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 活動 項目 快訊 文娛 時尚 娛樂 科技 汽車 綜合 生活

博物館文創大賽浪潮退去后,真正留下了什么……

2021-11-18 10:46:06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2021年雙十一首日,博物館文創產品在天貓平臺迎來大爆發,同比激增超400%,新文創成最大黑馬。近年來,文創可謂炙手可熱,博物館文物更成為優質文創誕生的重要源泉。隨之而來的,是遍地開花的博物館文創大賽。相關部門主辦、館校企協作、獎金豐厚等靚麗標簽的背后,博物館文創大賽真的那般光鮮嗎?獲獎作品又都流向何方?一場大賽過后,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或許是對好創意的呵護,及對優質文創最終落地的歸宿與思考。

作者| 劉舜欣(文化產業評論作者團;三川匯文旅體研究院研究員)

編輯| 盧敏

來源| 文化產業評論

正文共4143字 | 預計閱讀時間11分鐘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近年來,全民文創熱、博物館熱再掀浪潮。

故宮日歷、河南博物院的仕女樂隊手辦盲盒、玉佩棒棒糖、三星堆的考古盲盒……今年雙十一開售首日,博物館文創產品同比激增超400%。據悉,今年共有近100家博物館參加了天貓雙十一,新文創成為黑馬之一。

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蘇州博物館、布達拉宮、敦煌研究院文創產品持續熱銷,《清明上河圖》聯名款茶具等限量款也早早售罄。

隨著文創產業逐步發展,潛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重煥新顏,融入年輕一代的生活。考古、非遺、文博等元素融入盲盒、IP跨界聯名等形式迅速成為消費新寵。國家寶藏、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中國國家博物館均入選2020年天貓最受歡迎的十大國產IP。

重新出圈的博物館們緊緊抓住文創這把魔法鑰匙,打開通往Z世代的大門,除產品外,還興致勃勃地舉辦起各式各樣的博物館文創大賽,創意頻出,火花不斷,仿佛博物館文創已然迎來黃金時代。

但比賽過后不禁讓人追問,那些獲獎作品最終流向了何方?好的設計是否落地?商業轉化又是如何?大賽身為優質文創的孵化器,是否有形成設計、生產、銷售的完整閉環?又該如何把文化、創意、產業三體合一,持久發展?

相比曇花一現的文創大賽,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或許是優質創意的產品轉化,及逐步打通的文創產業鏈條。

遍地開花的博物館文創大賽

在剛過去的10月,第八屆河南省博物館文創大賽初賽評審會剛舉行完畢。這邊,恭王府博物館文創設計大賽、布達拉宮首屆文創設計大賽又如火如荼地啟動中。此前,還有三星堆博物館文創設計大賽等陸續舉辦……

從主體來看,此類大賽往往實力雄厚,多為政府部門主辦或指導,聯合多方合作。隨著《關于進一步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措施》等政策的推出,各地政府部門紛紛聯合起城市博物館開展文創大賽。

第八屆河南省博物館文創大賽就是館校企三方協作的成果。大賽主辦方為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文物局指導,河南博物院主辦,此外更聯合起河南省十八地市博物館的力量。

2021年恭王府博物館文創設計大賽、深圳第二屆寶安文創設計大賽暨深圳博物館IP聯名設計大賽、粵港澳大灣區文創設計大賽等,也是由地方人民政府或文化廣電旅游主管部門主辦或指導。

評委方面,多包含高校教授、行業專家、博物館研究員等群體,以保證專業度。此外,大賽面向群體廣泛,包含獨立設計師、技藝傳承人、高校師生、設計機構等群體,鼓勵廣大社會力量參與。

從主題來看,類型多元,與時俱進。大賽主題多基于博物館館藏文物,部分擴大至城市文化、民俗資源,多以博物館文化與文物元素為設計基礎,圍繞館藏文物幾大類別,提煉并原創設計元素,注重表達歷史積淀、文化交融、日常生活,作品范圍涵蓋衣、食、住、用、行相關設計。

同時,又不局限于博物館本身,而是與時俱進,結合符合潮流的文創主題,如當下火爆的國潮文化、傳統技藝、智慧文博、非遺文化等,更鼓勵運用數字技術實現新技術與博物館文化的結合。作品類型由日常用品擴展至小程序、數字展覽、AR場景應用甚至表情包等。更有部分大賽結合市場導向,與定向設計品牌合作,使創意更好地實現商業對接。

△北京某文創大賽的定向設計品牌與產品方向

在獎勵方面,為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獎勵通常直接與獎金掛鉤,從銀獎到金獎為1000元到50000元不等。倘若只是得了優秀獎或杰出貢獻獎,由政府部門聯合地方博物館主辦的大賽頭銜,對設計者來說也是不錯的嘉獎。

缺錢、缺平臺、追風口?

——獲獎作品為何總是“胎死腹中”?

一屆又一屆博物館文創大賽還在如火如荼地舉辦中。一方面,大賽為設計者與博物館搭建了橋梁,另一方面,伴隨著文創產業快速發展帶來的種種問題也逐漸浮現。

不難發現,眾多博物館大賽舉辦之初的確風風火火,但大賽結束后,獲獎作品大多并無下一步的商業轉化,也缺乏系統性的發展路徑。換而言之,以博物館大賽為契機而誕生的眾多優質設計,最終多因種種原因未能到達消費者手中。由此而來,文創市場又有多少好作品“胎死腹中”?


首先,很多設計師在設計之初往往只考慮設計本身,而并未考慮文創的成本、預算、定價、利潤等綜合因素。正如蘇州輯里絲綢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文超曾表示,文創從創意理念到轉化成產品要經歷許多,這些工作往往是上游設計師的短板。如設計一款絲巾,在擁有設計的基礎上還要考慮使用材質、厚度等生產細節,保證品質、控制成本都是問題,必須綜合訂單數量、打樣費用、耗費精力、版權費用等因素權衡。獲獎作品有了“獲獎文創”標簽和更多附加值,開發成本高于同類產品,售價也水漲船高,但消費者不會對這部分溢價買單。

其次是批量生產,這也是眾多設計者在文創商業轉化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歸根到底也是成本控制與銷量無法保證下關于“錢”的窘境。

獨立設計師楊慧子曾設計過一款二十四節氣剪紙七巧板,為了讓作品看起來更美觀,她聯系了工廠訂做包裝盒。但廠家答復是訂貨量達不到1000個就無法生產,她咬咬牙花了1萬多元訂做了1000個包裝盒,摞在一起約占4立方米,近乎摞到屋頂。尷尬的是,由于缺乏訂單,大部分盒子到現在還囤在家中……

△楊慧子設計的二十四節氣剪紙七巧板(來源:中國文化報)

像楊慧子這樣,產品進入市場前遇到批量生產及資金問題的獨立設計師并不少見。目前,大多數生產商對文創產品的生產線最低數量有一定限制,少則兩三百單,多則一千單以上,且千單以上是常態,而這部分龐大的前期投入,往往要設計師自己承擔。

也就是說,在渠道、銷量、投產面市都毫無保證的前提下,設計師要憑一己之力,憑借對作品的一腔熱愛與市場眼光來一場“賭博”。如此一來,好的創意兜兜轉轉還是回到設計師手中,未能走向市場也是意料之中,而這種發展模式,顯然是不健全的。

正如前文提及,博物館文創大賽往往由地方政府或文旅部門主辦或指導,秉持著塑造地方文化品牌的宗旨,理應借著大賽契機讓城市的文化、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發揮。在文化效益層面,必是借著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集思廣益,全面打造城市和博物館新的文化符號,讓古老的文物煥發現代活力,并借此提升全民對文創、文物與城市文化的關注。

但縱觀多個知名博物館主辦的文創大賽,盡管在大賽之初就做出賽后提供資金補貼、實物轉化經費、商業采購、定向品牌合作等承諾,但產品后續實則并未得到相應實施。

背后原因眾多,有的因為部分商家只承諾給設計師提供轉化平臺和銷售渠道,卻拒絕幫助其生產,更無法保證銷量。有的則因博物館本身缺乏專項經費,即使想幫助文創商業轉化,也因“缺錢”而無能為力。

更有相關部門只是看到了政策紅利,在文創迅猛發展的勢頭下緊追風口,操辦各式“文創+”主題大賽,把文創與紅色文化、民族文化等主題結合,卻對文創及背后的實質與意義、產業鏈等了解甚少,大賽完畢活動即畫上句號。一個榜單,一份獎狀,一筆獎金成為了獲獎作品的最后歸宿,卻忘了大賽只是優質文創孵化的第一步。在此問題上,身為主辦方的政府相關部門在統籌兼顧,平臺搭建等層面的作用并無得到很好的發揮。

文化創意+實用性能——產品價值如何提升

而回到產品本身,如果說文化符號與設計是文創產品的外殼,那么實用性能則是產品內涵所在。美觀與創意是錦上添花,實用性能則將幫助產品進一步走向市場,拓寬銷量,真正融入消費者的生活。這就要求設計師在設計之初即洞悉用戶需求,看到消費痛點,與市場掛鉤,與生活接軌

深圳市平面設計協會秘書長曾令波提到關于“筆墨方”文房套裝的研發案例,該團隊用工業化思維對產品外觀尺度、材質細節等升級改造,拜訪了眾多匠人、藝術家和收藏家,在不改變外盒大小的情況下對配件精準設計,其中“小管”自來水毛筆,使得毛筆能像鋼筆般自動出墨,實現了毛筆連續不斷書寫的功能,也重新定義了現代毛筆的長相,產品面市以來,一個月內眾籌金額即突破百萬。

△“小管”自來水毛筆(來源:中國文化報)

好的文創產品,需要匠心,創意,實用性能,也需要敏銳的市場眼光和一顆保持熱愛、善于感知生活的心。

從平臺搭建到產品升級,

好文創一直在路上

回到博物館文創大賽本身,盡管問題顯著,但不得不承認,大賽的涌現是文創產業蓬勃發展,愈發受到重視的體現,對于文化自信的彰顯,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都是一股重大推力,因此,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或許更為重要。

首先,文創產品成果轉化平臺的搭建尤為迫切和關鍵。平臺要通過資源的整合,打通文創從設計、生產到銷售的全產業鏈。一方面,通過文創大賽的契機集合一批優秀設計者資源,并孵化一批優質文創,形成“設計師+作品”的優質資源庫,能為后續的產品輸出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來源。

另一方面,平臺鏈接起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生產商、銷售渠道,通過商業品牌定向合作,商家采購或政府采購等形式為產品提供市場對接。恭王府博物館文創設計大賽就通過與老舍茶館、陳氏定窯、九芝堂等11個品牌合作,為獲獎作品提供更明確的創作方向和后續保障。

2020年9月成立的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文創聯盟,也是集合了47家單位,涵蓋港澳及珠三角九市的文博、非遺、景區、設計、宣傳推廣等行業,搭建平臺,用文創講好灣區故事。

而在其中,文物、文旅等政府職能部門的作用亟需發揮,從一場大賽開啟,就要綜合考量制定長期規劃,尋找專業的合作伙伴,形成環環相扣的產業鏈條,為文創的成果轉化搭建平臺,讓更多優秀作品走向市場,這是政府“看得見的手”對于文創發展的推動,是對原創作品的保護,也是對人民群眾多層次、多元化精神文化生活的滿足。 

此外,文創產品本身的品質是根本。要做到文化到位,質量過硬,顏值夠高,實用性強,這也對設計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體現博物館文物乃至城市文化的基礎上切合用戶需求,融入用戶生活。所謂“買賣是最好的保護,使用是最好的傳承”,在設計理念上把握到位,才能真正實現“文創,讓生活更加美好”。

結語

毫無疑問,文創大賽是博物館文化乃至整個文創產業發展的產物。我們欣喜看到大賽為整個行業注入的創新與活力,為生活帶來的藝術光輝與人文溫度,同時也看到這個新興行業快速發展所帶來的種種問題,需要我們用理智的、發展的眼光看待。

至于遍地開花的文創大賽是否有用?我們不得而知。倘若大賽只是止于一張獎狀,一份獎金,那么就僅僅只是一場比賽。如果通過一場場大賽的舉辦逐步確立起完善的文創成果轉化平臺和機制,鏈接起優質的設計師、專業的合作伙伴與暢通的銷售渠道,并真正打通文化、創意與產業,那么大賽將持續為冰冷的文物賦予溫度,為博物館文化乃至城市文化、傳統文化帶來新的演繹與延續,更將成為無數優質文創走向市場,走進我們生活的嶄新起點。

關鍵詞: 浪潮 博物館 大賽

上一篇:先同居后戀愛,這部9.2經典,憑啥封神25年?

下一篇:喜劇影帝挑戰千面臥底?《鐵道英雄》值得期待的演員可不止范偉!

責任編輯:

最近更新

點擊排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