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事”“物”“場”四個要素串場,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糧倉》大型融媒體直播活動中,記者走進田間地頭、谷倉糧庫、食品加工廠房、帶貨直播間,通過大小屏結合互動,講好“中國糧”的故事。
作者:王永利
“近萬畝的高標準農田整齊劃一,八臺無人收割機正在馳騁”“胖墩墩的玉米粒緊緊抱在一起,畝產達到1600-1800斤,90%以上都是一等糧”,記者在田間地頭興奮地對著鏡頭講述各地豐收場景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2021年是鄉村振興開局之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推出《中國糧倉》大型融媒體直播活動,記者走進田間地頭、谷倉糧庫、食品加工廠房、“新農人”的帶貨直播間,通過大小屏結合互動,講好“中國糧”的故事。
9月18日,《中國糧倉》大型融媒體直播活動在山東淄博啟動,隨后又走進四川、內蒙古、河南、黑龍江、吉林等地。直播中,記者以行進的腳步,展示中國農業豐收成果,彰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成就,同時反映鄉村振興大背景下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活動于11月13日在海南三亞收官,期間共播出 12 期,收獲諸多好評。
“人”“事”“物”“場”四個要素串起整場新媒體直播。
人——選擇典型人物作為出鏡嘉賓與主持人互動直播,如脫貧致富帶頭人、95后新農民等。
事——直播中講述當地的豐收故事,講好當地關于“中國糧”的故事。
物——挑選當地最有特色的“中國糧”,走進田間地頭,以采摘、烹飪、品嘗等多種形式展示農產品。
場——展現最有特色的豐收現場,分享當地農民豐收的盛大場面,分享農民年谷順成的喜悅。
通過直播連線的形式,《中國糧倉》記者專訪了山東、河南、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安徽、江西、湖南、海南、浙江等糧食大省的主管負責人,從不同視角講述了各省統籌糧食生產的戰略部署,以及針對保障糧食安全、發展特色產業所作出的制度安排。
直播從宏觀和微觀詳細分析豐收主因,鼓舞士氣,提振信心。報道采訪了農業農村部負責人,詳細分析秋糧在大災之后仍獲豐收的主要原因。微觀層面,活動通過四川達州金石梯田和江蘇鹽城稻蟹直播突出了民風淳樸、生態和諧的新農業內涵;而黑龍江建三江水稻收割通過無人作業的震撼場景展示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標桿;湖南省7000多萬畝的水稻田,則成為夯實中國糧倉的壓艙石。
直播連線《致敬袁隆平:家在稻田邊民以食為天》前往袁隆平院士工作生活了37年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三畝試驗田,對袁隆平團隊進行采訪,呈現出袁隆平院士過往工作和生活細節,并展現了我國雜交水稻技術全球領先的成果和這背后無數科研人員付出的艱辛。
人物特寫《黑龍江:水稻三代人 筑夢黑土地》《江蘇鹽城:農技人“戰”鹽堿 昔日荒灘變良田》 《河南信陽:貧苦戶三級跳 致富達人武藝全》分別聚焦農民、農技人員、農業機械,用故事帶入,展現了原汁原味的農村發展脈絡圖。
直播期間,《中國糧倉》節目組工作人員收集了來自12省區的近50種種子,涵蓋水稻、小麥、玉米、大豆、高粱、花生、馬鈴薯、燕麥、葡萄籽等多品類良種。在《中國糧倉》收官地海南三亞南繁基地,節目組將這些種子捐贈給崖州灣種子實驗室進行育種。收官直播中,兩位主力記者則分別在育種實驗室和育種試驗田進行接力直播連線,全方位展示“種子芯片”中的科研力量。
作為一場大型融媒體直播活動,《中國糧倉》新媒體特色明顯,其推出諸多融媒體產品爆款,收獲廣泛關注。在新媒體端,節目除了在央視財經客戶端、微博、視頻號、央視頻、抖音、快手、今日頭條等多平臺推出12期時長一小時的直播,還與地方宣傳部門合作,選擇有代表性的生產和豐收場景進行直播,講述小果實背后的大產業鏈。同時,每期節目推出《云瞰豐收》《鄉間麥克風》《記者 VOLG》等融媒體作品在互聯網渠道傳播,特色板塊“鄉間麥克風”、航拍小片“云瞰豐收”等表現不俗。據統計,央視財經新媒體共發布報道相關報道110余篇,總閱讀播放量超1億次。
在鄉村振興開局之年的第一個金秋,總臺財經節目中心積極主動作為,推出《中國糧倉》大型融媒體直播活動,記者編輯努力踐行“四力”,生動講好“中國糧”的故事,報道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的偉大進程,展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成就,也讓受眾更加了解“中國糧”,傳遞中國經濟信心。
編輯 | 隨芳芳 寧雅虹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