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 活動 項目 快訊 文娛 時尚 娛樂 科技 汽車 綜合 生活

“音綜正處在變化的前夜” | 專訪B站副總裁楊亮

2021-11-12 06:16:18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 赤木瓶子

B站又在綜藝領域跨出一步。

在平臺第二檔音樂綜藝《我的音樂你聽嗎》(以下稱《我聽》)收官之后,公眾不可避免地將其與去年的爆款節目《說唱新世代》進行比較。某種程度上,它們有著一樣的邏輯,承載了平臺打通音樂版塊內容的訴求,不同的是,做流行音樂顯然要比做說唱品類的難度大大加倍。

B站副總裁、《我聽》總策劃楊亮告訴娛樂獨角獸,有了前者說唱的經驗,后者做起來也“并沒有更加順利”。原創音樂是音綜品類當中最難做的項目,它將素人、新曲與成熟舞臺直接連接起來,提高了多方門檻。

但同時,這樣的挑戰也帶來了B站內部在音綜領域的“大跨步”。節目迅速納入了新的音樂創作者,并激勵著原有創作者。兼具才華與特色的年輕音樂人被選拔出來,成為流動生態中的重要構成。

音樂是內容平臺的基礎內容形態,而通過OGV內容帶動PUGV的生態擴容,是B站做長期內容的邏輯。在《說唱新世代》的成功嘗試后,《我聽》的出現,又將故事帶至更廣闊的地方。

“啞火”的音綜,

等待“出口”的年輕人

音樂綜藝在2021年被認為是流量洼地。《歌手》《樂隊的夏天》相繼按下暫停鍵,市面上的綜N代依舊疲軟,而新綜藝面臨“觀眾不買賬”或“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大環境整體低迷,市場的供需關系仍在,年輕音樂人尊重機遇,時時刻刻準備著。楊亮觀察到,“相當一部分的年輕音樂人沒有節目可上”,他們不適合偶像選秀、不是說唱歌手、又被成熟的競演綜藝拒之門外,他們對音樂感興趣,有夢想,有創作能力與表達欲望,只待一個出口。

楊亮介紹,B站會關注節目本身與平臺社區生態的內容生產和消費的關系。關注的標準是,一檔綜藝節目,能否為社區帶來新的創作者,并激發原有創作者進行更多品類和內容表現形式的嘗試,以及社區的內容生態是否能被激發出來,反哺節目內容。

市場同樣看到這一訴求,原創音樂人不再是流媒體平臺的重點關注群體,新的具備潛力的節目開始出現。今年主打原創音樂競演的節目主要有《我的音樂你聽嗎》和《明日之子原創計劃》兩檔,從內容輸出層面看,它們完成了各自的使命。

在《我聽》里,開篇一曲《我是誰》,便讓人隱約嗅到魔巖三杰時期何勇風格的鄭闖,想要在25歲之前拿下格萊美獎的18歲RB男孩呂彥良,都讓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明日》中的六盤水縣城浪漫藝術家蔣先貴,羞澀又猛烈的反差系Rapper7z,也隨著節目行進,逐漸成為了歌迷心中的“寶藏選手”。

在制作節目的三個月中,楊亮發現了這些年輕音樂人身上的相通特性。首先,他們涉獵的音樂風格更加廣泛,對音樂的理解力也更加深入。“啥都聽過、研究過”。同時,他們也都更加真誠和純粹,“沒有人想過通過這檔節目成為一個明星”,楊亮感受到,他們“更加在意音樂創作上的認可,或是對自己想法的表達,贏反而沒那么重要。”

時代在變化,新時代的原創音樂審美在流動,價值評判與訴求表達都有著不同的標準,某種層面上,《我聽》同樣像是對一檔年輕音樂創作者的觀察綜藝。

音綜需要更高的品質、

更新的形式

年輕的音樂人在等待出口,新時代的音綜也在等待顛覆式的突破。

當下音綜市場觸類旁通、種類豐富,觀眾目不暇接,同時也給節目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聽》涵蓋了各類主流音樂元素,同時也在創作、舞臺競演、導師點評教學等方面十分完備,但這都是過往音綜的必備元素,并不足以令人稱道。

楊亮認為,傳統的原創音綜的節目形態已經比較固化,如今,基本的音樂水平不行,就是拉垮。“現在整個流行音樂市場正處在變化的前夜,未來音樂綜藝節目需要在內容形式上面去做一些突破。”

相較于其他原創音綜,《我聽》的差異化是有的。楊亮介紹,《我聽》與其他同類別綜藝的差異,一方面在于導演。節目中的導演更關注完整的歌曲與完整的舞臺呈現。于是,除了節目初期因時長限制對個別舞臺進行的剪輯之外,節目當中基本上每一首作品的舞臺都擁有單獨的設計。

總決賽現場,郁一凡的《雨中小故事》舞臺,用燈帶制造了巨大的雨幕,兩位舞蹈演員在演唱者前方演繹著精心編排契合作品故事的情景劇。而看似沒有多余舞臺訴求、一架電鋼琴、一把椅子便足矣展示靜坐彈唱RB風格的呂彥良,也擁有了通過燈光與煙霧制造出迷幻空間感的舞臺,巨大的白色云朵呼應了作品《小心溫差》的主題。透過這些讓人記憶猶新的舞臺,不難感受到,節目試圖去尊重每一位創作者和他們的作品。

另一方面,團隊做了很多工作,讓原創音樂群體感受到團隊對音樂的尊重與在音樂品類上的導向,“這是出于生態上的考量”,楊亮表示,無論是選手們在有譜村的創作過程、對音樂本身評判的方式,以及對他們表達的鼓勵,相較于勝負,節目更在意的是如何呈現音樂的多樣性。

擁擠的音綜賽道,通過更高的品質、更新的形式來實現破局,不是易事,動輒數年的綜N代對這一命題更有研究。而對于B站而言,在這條賽道上保留自己的特色,內容上尊重并貼近年輕人的興趣想法與作品喜好,生態上,實現PUGV與OGV的相互反哺,也是一條獨特的綜藝內容差異化路徑。

過去一年,說唱、國風、紀錄片等內容在B站先后繁榮,跨入今年,隨著《我聽》《90婚介所》《屋檐之夏》等自制綜藝的出現,B站又將觸手伸向了更多內容領域。在楊亮看來,每一檔綜藝的推出,都可以服務于對應的內容品類,以完成站內流量的再次激活

從紀錄片、音綜到國風,

生態型綜藝的“社區基因”

B站在2016年推出了第一檔自制綜藝《故事王》,通過邀請B站的UP主來玩游戲進行故事接龍,自此開啟了PUGV與OGV內容反哺的嘗試。

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故事王2》《莽吧!變形兄弟》《UP主變形記》《歡天喜地好哥們》等多檔以B站UP主為核心的綜藝陸續推出,盡管口碑和質量都相對不錯,但并未形成出圈效應。楊亮認為,《故事王》是個好題材,只不過當時平臺在制作節目經驗上有所欠缺。

而之后推出的紀實類觀察節目《守護解放西》《非正式會談》《動物圈的問號臉》等中小型品類的節目,也成為B站的重要賽道,它們本身便是在B站的綜藝制作基因基礎上制作的,反響不錯。

將社區生態借勢到OGV內容,是B站作為文化土壤的特色。楊亮介紹,B站原來幾乎沒有說唱類的內容及文化,在做完說唱綜藝之后,越來越多的Rapper都來到平臺開賬號發歌,發MV,很多的UP主開始嘗試用說唱的形式來制作內容。楊亮也表示,“我們不會以商業化作為標準去衡量節目的其他維度。”

今年以來,B站的自制綜藝依舊聚焦年輕群體,向更多品類進階。從第一梯隊的原創音綜《我聽》、戀愛綜藝《90婚介所》、國風品類《舞千年》,到第二梯隊的垂直品類《屋檐之夏》《我是特優聲》,年輕群體的視角無處不在,平臺也在通過更多品類的內容不斷積累經驗與自我修正,逐漸向市場展現著互聯網社區與長視頻平臺的差異化內容路徑。

當下可以確定的是,B站綜藝對音樂領域的聚焦將是長期的,楊亮也表示,“未來并不僅限于一些特定的品類,一些看似傳統的類型,或是更多形態的創新性的內容,我們都有可能去嘗試。”

將PUGV基因借勢到OGV內容當中,通過愈漸成熟的制作能力將其最大化,并反哺PUGV內容,這是根植于這片創作土壤的社區基因。正如楊亮所言,把B站作為一個文化社區、一種創作土壤來看,它天生具備新的內容與文化誕生的土壤,與二次創作、演變的社區基因。

關鍵詞: 正處在

上一篇:韓寒監制懸疑喜劇《揚名立萬》曝公映海報

下一篇:瘋狂的雙11購物節,消失的雙11電影檔

責任編輯:

最近更新

點擊排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