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
一邊,是今年新出,時長60分鐘的新片。
另一邊,是人均豆瓣top250、IMDb250的《雨中曲》《獅子王》《戀戀筆記本》《泰坦尼克號》《星球大戰》等。
1vs5。
結果……
好像沒輸?
是大膽慫片?
還是被埋沒的吐槽高手?
上正片:
《好萊塢俗套大吐槽》
Attack of The Hollywood Clichés!
取名也不過腦子了,怎么直白怎么來。
海報就更搞事了。
魔法打敗魔法。
模仿代替吐槽,一鍵copy好萊塢大片們慣用海報思路:
絕對C位:爆炸再怎么燎屁股都不回頭的男主,西裝筆挺,皮鞋锃亮。
經典劇情梗概:準確避開他的子彈和被松一半的手銬,標志著他剛經歷一場血戰。
屢試不爽的結局:夠刺激,夠驚險,但一定也止步于險。
58分鐘,奈飛出品。
由好萊塢電視明星羅伯特·勞動情出演,期間輔以好萊塢影評人和演員、編劇采訪。
主題不能再明顯:吐槽好萊塢套路。
受害片包括但不限于《雨中曲》《獅子王》《戀戀筆記本》《泰坦尼克號》《星球大戰》。
直戳好萊塢大片痛處,好萊塢編劇們被殘忍刨活兒,影迷大呼過癮:
早就看不慣你們那么做了!
痛處1:故事
好萊塢大片的故事模式,可一言以蔽之:打怪。
當然,漫威宇宙是個例外。
需要復仇的主角們,他們老爹一般都過得不太安生。
△ 《地獄男爵:血皇后崛起》
痛處2:主角光環
這光環包括但不限于:超強的身體素質+反應能力。
《速度與激情》系列都說爛了,更絕的是《虎膽龍威》。
平平無奇中年男到了第5部都可以干翻外星人了。
長得美,但性格怪異。
△ 《情歸新澤西》
運氣極佳,總能活到最后。
△ 《德州電鋸殺人狂》、《準備好了沒》
當然了,主角還得自帶罪惡凈化功能。
開槍發射火箭,無所謂,哪怕對面是學生、校車。
△ 《古墓麗影》
痛處3:配角活該
而只要你不是主角,你也有專屬的配角“光環”:
如果你是打主角的反派,那你不能太好看。
最好不成人形。
△ 上《歌劇魅影》,下《星球大戰8:最后的絕地武士》
次一點有道丑疤。
△ 《007之雷霆谷》
動畫片?也不能少。
△ 《獅子王》
長此以往,現實生活里,那些因為先天或后天長相不那么普通的人,就會被誤解。
除了丑,反派一般都得有點話癆,不然沒法給主角機會讓他領盒飯。
言歸正傳,如果你是主角這邊的朋友,那你可能命不太好。
馬上要榮譽退休的,下一秒就得掛。
△ 《火線狙擊》
或者你哪邊都不是,只是個小羅羅,那你腦子也不能太好使。
被打時必須站在同伙旁邊看著,排隊等挨打,就是不一起上。
△ 《紅番區》
如果你是個漂亮的美女,那你被怪獸或者男人追時,一定不知道要脫高跟鞋才能跑得更快。
△ 上《侏羅紀公園》,下《越空追擊》
痛處4:偉大的愛情
被編劇選擇的愛情,一定要有一場不同尋常的相遇。
可以夠意外。
推搡的人群里,女孩子蹲下身子撿東西,被旁邊人一擠,撞進男孩的懷里。
△ 《藝術家》
夠驚險。
比如逃跑跳車,剛好砸進女孩車子的副駕駛。
△ 《雨中曲》
夠尷尬。
男女相遇在街角,男生手里的咖啡撞得女孩衣服滿懷。
因為一種莫名的磁場,女孩子竟然對他“去我家換身衣服”的猥瑣建議報以溫柔一笑。
△ 《諾丁山》
看看正常女明星的反應。
不要!
離我遠一點!
愛情的浪漫,一定要伴隨多重阻礙。
比如男女主一開始已有婚約或另一半。
△ 《泰坦尼克號》
多少恐怖情節,被愛情一美化,變得浪漫。
比如尾隨,死纏爛打。
此處@《畢業生》《戀戀筆記本》《暮光之城》。
第一次鄭重擁吻時,天氣肯定好不了。
痛處5:尿點克星
在劇情漸入無聊或高潮時,一定有一個關鍵道具讓你無法離開座位。
他們常常是還有10秒就炸的定時炸彈。
懸念在于最后一秒主角到底拆不拆得了。
△ 《007之八爪女》
又或者電池不夠用、信號不太美的電話。
總在受害人需要求救的時候卡殼。
痛處6:邪不勝正
曾經有采訪過劉慈欣,為什么好萊塢不拍《三體》。
因為不符合好萊塢科幻片最關鍵的一項原則,黑白分明。
《套路大吐槽》里也提到這一點。
電影到了結尾我們一邊好奇好人究竟能不能贏,一邊又百分之百確信他肯定會贏。
開頭結局,人設動機,主配角設置,甚至條件反射般的感官反應……幾乎都能總結出套路。
還有些啥,Sir就不給你們透底了。
《套路吐槽》有整整一個小時的量,絕對下飯。
“懸疑,笑點,暴力,希望,溫情,裸露,性愛,快樂的大結局”,這些關鍵元素誕生了多少面目相似的好萊塢大片。
盡管取名《套路吐槽》,但Sir覺得,好萊塢大片應該感謝這些套路。
正是在套路的形成中,好萊塢不斷繁榮。
而那些所謂套路,都誕生于一次敢于打破的創新。
1937年。
迪士尼拍《白雪公主》。
那個時候,大家都默認電影觀眾的主力是成人,兒童沒有市場。
所以卡通片長度一般不超5分鐘。
可迪士尼卻偏不信邪,時長翻了17倍(83分鐘),成本翻了3番。
結果——造就全球影史首部收入破億電影。
(當時兒童票價平均兩毛五啊……)
1994年,感動全美的《阿甘正傳》。
一個傻子。
成為美國人心中的英雄。
好萊塢的各大片廠的開山祖師,個個都是白手起家。
有撿破爛、賣毛皮的商販,有跑腿小弟、屠夫、舊貨商。
后來做起了片商,沒辦法從獨立片廠那里定期拿到影片,就自己拍電影。
自己拍總被告侵權,被逼得只能跑到遠離法人的農莊之上建好萊塢片廠。
誰也想不到,洛杉磯那個遠郊,竟然在一百多年后成為美國電影的標的。
從當初的16家制片廠,到如今的600+,好萊塢不再只是個地名,也是美國成熟電影工業的代稱。
不知不覺,好萊塢已經110歲,可以說,已足夠成熟。
但這背后,代價漸顯——成熟意味著熟練,熟練意味著重復,而重復,也讓好萊塢電影滑向平庸。
單從中國電影市場,就能看到轉變。
2017年,年度票房榜前20名,7部國片,12部好萊塢大片。
2018年,數字變了,11部國片,9部好萊塢。
2019年,中國院線總票房642億,國產片收入第一次過400億,占比超過60%,實現碾壓性的勝利。
CNN還大發感慨,好萊塢在中國要失靈了。
名利場今年更是發文,唱衰好萊塢已死。
“第一個把美女比作鮮花的是天才,第二個重復這一比喻的是庸才,第三個重復這一比喻的是蠢材。”
庸不自知的人大把。
希望能從套路里另辟蹊徑的人,越來越多。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莉拉不住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