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1月8日,周一,也是第二十二個中國記者節。
同往常一樣,今天的記者們,依舊奔忙在各個角落,追逐著這個時代的光與熱。
一直以來,記者們用筆和鏡頭,傳遞著真相。
今日,跟隨一檔特別節目,走近這群“熟悉的陌生人”。
來源:新華社、央視一套等
11月7日,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國家廣電總局、中國記協聯合主辦,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協辦的《好記者講好故事——2021年中國記者節特別節目》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播出。
節目邀請十位來自中央主要新聞單位以及祖國各地的記者,講述近年來他們報道的中國故事。
禮贊建黨百年,用心講好光榮與夢想。
參與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直播報道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洪玫提到,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直播中兩個經典鏡頭的創作,源于她多年來參與國家重大時政直播活動的積累。
《遼寧日報》記者孫明慧是該報獻禮建黨百年大型策劃《人民至上》報道團隊的一員,從2021年3月開始,團隊在近百天的時間里,走遍全國17個省(區市),行程10萬多公里,尋找那些藏在百年厚重黨史中的故事。
西藏山南市措美縣融媒體中心記者旦珠分享曾采訪過的幾代藏族同胞的故事。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旦珠作為翻身農奴的后代,將千言萬語化成一句“共產黨,噶真切(感謝共產黨)”。
海南廣播電視總臺三沙衛視記者蘭真曾參加過8次中國航天現場發射任務報道。2021年6月,蘭真輾轉3000多公里,橫跨文昌和酒泉一南一北兩大發射現場,見證了南北聯動成功搭建中國空間站的中國航天新歷史。
緊扣時代脈搏,用心記錄一線故事。
2020年2月,新華社記者徐澤宇奔赴武漢,向全世界億萬觀眾持續報道新冠肺炎疫情一線的實況。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時政部記者李琳已有21年軍齡,參加“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時,剛剛從高原采訪歸來。她的報道中是高原官兵戍邊的事跡,講述中流露的是對這些戰斗在邊境一線戰友的真情。
云南省玉溪市紅塔區融媒體中心記者劉歆旎“短鼻家族旅行”的報道在國際上受到贊譽。新聞幽默詼諧地展現了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果,塑造了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描摹榜樣群像,用情彰顯前行力量。
2021年,袁隆平院士逝世,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記者王堯用鏡頭細致記錄下袁隆平院士生前的幽默、堅守,以及其畢生追求禾下乘涼、雜交水稻覆蓋全球的夢想。
中國郵政報社記者陳顥月講述的是一個關于“路”的故事。一人一馬踏平崎嶇的王順友、陡峭線路心暖風雪的其美多吉、飛身溜索過江傳書的尼瑪拉木,傳遞著他們執著堅守、不懈奮斗的寶貴精神。
第三十二屆夏季奧運會上,人民日報社記者李碩記錄了眾多運動員賽場下傷痛與堅持的瞬間,展現了新一代中國青年形象。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中國發聲。”廣大新聞工作者用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書寫人民情懷,記錄偉大時代。
編輯 | 隨芳芳 寧雅虹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