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時,EDG剛剛奪冠,粉絲們興奮得像過年一樣。此時,《英雄聯盟》系列的動畫劇集《英雄聯盟:雙城之戰》開播(劇透預警!),這好似又收到了一份意外的新年禮物。游戲電競跨界動畫影視改編,隔行如隔山,難度可謂不小!那么《雙城之戰》所建構的世界觀內核是否與《英雄聯盟》保持一致呢?粉絲們能否欣然為《雙城之戰》買賬呢?其他觀眾能否無障礙看懂改編劇情呢?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行文分析一起來看看!
作者| 小涂
編輯| 盧敏
來源| 為你寫一個故事
正文共4725字 | 預計閱讀時間13分鐘
01
11月6日晚,EDG在賽前不被看好的情況下,3比2力克DK,奪得了S11的冠軍。
然后我整個朋友圈都被“EDG牛逼”刷屏了。
我搜集了一些EDG奪冠后的慶祝視頻,雖然關于慶祝方式的選擇有所爭議,但毫無疑問,EDG奪冠讓中國無數英雄聯盟粉絲感到興奮。
有人開玩笑說,這種興奮堪比過年,堪比我們的長輩聽到國足世界杯出線。而在過完年之后,粉絲們就又收到了一份新年禮物:
《英雄聯盟》系列的動畫劇集《英雄聯盟:雙城之戰》開播了。
從高中時代接觸游戲開始,看著游戲中英姿颯爽的英雄們活躍在戰場中,我就一直幻想著,要是能有一部講述英雄聯盟世界觀的影視作品該有多好。
現在它來了,而且不同于大多數游戲改編的影視作品,這動畫的評分高得嚇人。
今天上午的時候看,IMDB評分高達9.2分:
這是什么概念呢?
IMDB歷史上所有的電視劇里,達到9.2分的一共只有13部,而且靠前的基本都是紀錄片……
也就是說如果這動畫能把9.2分保持到完播,那它幾乎是影史前十的史詩級作品。
我當時覺得這可能因為時間還早,上去評分的大多數是守著的粉絲所以會虛高,等一等可能分數就下來了。
結果經過了一天的沉淀,評論數確實增長了六倍,然而它的評分卻漲到了9.3分:
。。。
這下真的影史前十了。
只看IMDB不靠譜,我又打開專業影評人比較多也相對毒舌一點的爛番茄,發現分數也高達96%。
我基本可以確認,這部名為《雙城之戰》的動畫劇集,絕對不會像某些游戲改編作品一樣稀爛,讓人露出下面表情包這樣的PTSD:
現在這部劇在騰訊和netflix都可以看,都是只放出了三集,在寫這篇推送之前我也看完了這三集。
僅從這三集來看,這部劇完全值得吹爆。
EDG牛逼,這部作品也同樣牛逼。
它做到了許許多多游戲改編劇集沒能做到的東西。
02
先說故事。
想把一部MOBA游戲改編成影視作品是極其困難的。
就像RPG游戲以劇情作為主打,MOBA游戲更強調的肯定是它的公平對戰屬性。
以至于很多玩家看起來那些“茫茫多”的出場角色之間就像毫無理由的聚在一起打一架而已。對于MOBA游戲來說,它的競技性肯定遠遠大于故事性。
現在想要把這些角色都串起來,給他們一個合理的對戰理由,這本身已經很難了。更難的是如何把這龐雜的設定塞到影視劇里,讓觀眾覺得有趣而不覺得繁瑣,其難度也許不亞于一次讓二追三。
這方面,《雙城之戰》的處理非常好。
它并沒有一股腦塞給你一堆讓你記不住名字的角色和足以讓你消化不良的世界觀,而是從游戲中的一對姐妹 “金克絲”和“蔚”出發,由小人物的故事引入,逐步將我們帶入到那個世界中……
這背后的邏輯很簡單:
如果你看了覺得這個世界有趣,自然會想辦法去了解的,一部電視劇沒必要把這個世界的所有東西都塞給你,它只要把故事講好就行。
因為故事講得好,所以這部劇對所有人都很友好。
非玩家完全可以從零認識劇集里的角色,絕對不會因為沒玩過游戲就無法理解。而玩家看到自己熟悉的英雄,更是可以了解到他們來自哪里,為何而戰。
比如看完第三集,我終于意識到里面的藍頭發小女孩是小時候的金克絲,也知道了她后面為什么會變成那樣子。
作為游戲改編作品,《雙城之戰》很好地處理了玩家和非玩家之間信息不對等的問題,然后里面每一個角色的行為動機、情感表現都非常合理,非常符合邏輯——而這點在當今的影視劇集中格外難能可貴。
當然,這部劇想說的遠遠不止于此。
正如它的標題一樣,這部劇集發生在在充滿蒸汽朋克氣息的烏托邦-皮爾特沃夫和由化學品驅動的底城中,前者是富裕的上城,那里的人什么都有了卻依然什么都想要。
而底城貧民區的人不但沒吃的,甚至連呼吸的空氣都和皮城的人不一樣,在生死線上掙扎。
光看到這個設定,我腦海里就聯想到雨果的不少作品了。
在這樣的世界觀背景下,《雙城之戰》以“守護”為關鍵詞,基于親情、歸屬、科技、秩序等不同層面,展現出了正義、堅韌的人物形象,傳遞出對于理想的執著追求的精神。
為了守護自己重要之人,蔚不斷鍛煉自己,在戰斗的最前線沖鋒陷陣,只為自己背后的妹妹能夠健康成長,而看似軟弱的妹妹,其實內心也十分強大,她并不會因為自己的弱小總是想要尋求庇護,相反,她總是希望能幫上大家,哪怕用著自己笨拙的努力也在所不惜……
我始終記得偷聽到同伴說自己拖后腿的金克絲是何等的失落,但她卻沒有因此意志消沉,相反在同伴陷入困境后,原本“弱小”的她義無反顧地踏上解救眾人之路。
然而命運卻給她們開了一個玩笑,她們在一場激烈的沖突后發現兩個人站在了彼此的對立面。她們從此分開,走上不同的道路,朝著不同的命運終點走去,但心中的羈絆又無時不刻地讓姐妹二人想要破鏡重圓。
“戰爭中沒有贏家!”這句臺詞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中。
能看出導演不止想做一個《英雄聯盟》相關的動畫劇集,他們想表達的更多。
因為想“忠實原作”就拍一個充滿“謎語人”的故事勸退非玩家,因為覺得“游戲玩家的意見不重要”,就瘋狂魔改劇情去迎合普通觀眾。
——顯然,《雙城之戰》的制作組并沒有選擇其中任何一條路。
從立項的第一天起,制作人CHRISTIAN E 與 ALEX YEE的目的就是圍繞這些角色,創作一個能獨立存在的好故事,無論你是否對《英雄聯盟》有所了解,都可以有所感觸。
除了圍繞兩姐妹的故事,我在影片中還看到了不少人性的閃光點:
范德爾不愿“孩子們”重新過上流離失所的生活,即便面對上城權勢的壓力,他依然選擇守護他們,獨自一人頂住了壓力:
杰斯因為他們危險的研究遭到上城議會的迫害,即便險些被城市驅逐出境,他也依然不愿放棄對科學的執著追求。
等等等等,就不多劇透了。
03
相信不少人一定有一個疑惑:
有些游戲玩起來明明那么爽,為什么拍成影視作品后卻怎么看怎么雷。
明明都是按照游戲劇情好好“講故事”就好,為什么有些改編作品要劍走偏鋒,最終變成了用“亂編”來欺騙觀眾。
到底為什么拍出高質量的游戲改編作品,會這么難?
我想,首先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影視作品和游戲屬于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很多“思路”其實是無法互相套用的。
比如說現在大家玩到的不少3A游戲,主線劇情大概都在50個小時以上,要要濃縮倒2-3個小時的電影或者十幾個小時的電視劇就顯得比較困難。
另外游戲是有玩家“自由操作”的,即便是相同的故事,進行的節奏也能完全由玩家自行掌握。換成影視作品的話,被一個與自己電波不和的導演牽著鼻子走,確實還挺痛苦的。
如果不與游戲的發行、制作方合作,影視作品的拍攝方確實很難講出一個符合粉絲期待的故事。一旦由游戲轉換到了影視作品,你會發現這些游戲制作人做游戲很厲害,為影視講故事就差點意思了。
除了需要面對跨越不同平臺“隔行如隔山”的困難。
或許更重要的是,游戲改編作品依然還要面對一個非常難纏而又挑剔的觀眾群體——游戲玩家。
很多粉絲會因為喜歡游戲本身而對作品有著更高的標準。比如一些頂級游戲,憑借著過硬的游戲質量,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玩家,由于游戲光環的加持,這些粉絲的忠誠度極高。
到頭來,可能越是愛著這個游戲的玩家,就越是會下場罵改編作品罵得越兇。
對于《英雄聯盟》系列的忠實粉絲來說,制作組也和玩家一樣深愛著整個游戲,肯定不會因為“玩家太過挑剔就索性放棄他們”,相反,整個片子就好像是“游戲制作組寄給玩家的一封情書”。
他們想創作一個所有人都能看懂、并且喜歡上的故事,不想又做出一部長達幾小時的“動作大片”。所以才想探討更有深度的東西,深入角色的情感、他們面臨的挑戰、他們最關心的事情。
在劇情中,我們能看到很多他們精心準備的彩蛋,大到那些我們熟悉的游戲角色,小到一個一閃而過的關鍵道具。
當然,就算是粉絲,也存在部分“輕度玩家”其實并不能第一時間看出劇集中所有的彩蛋。
為了解決這一困擾,騰訊視頻為《英雄聯盟:雙城之戰》引入了“AI識別”的運用。它可以幫助觀眾識別出場角色、關鍵物品、音樂以及挖掘衍生內容。給予觀眾更多的解讀,包括物品的背景起源、和角色們的羈絆故事。
由于互聯網劇集不像傳統的電視作品,必須在電視上里看完,借助這些AI的幫助,我們也能按照自己喜歡的節奏來觀賞,然后順便了解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好像我們并不是單純看這個故事,通過AI的提示,通過對自己感興趣或者不理解的內容的回看,已經有點像是在玩一個可視化文字冒險游戲的感覺。
04
當然,想要做出一部好作品,光靠一個好故事不夠。很多時候,畫面和經費也是影響作品質量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畢竟現實中的影視制作技術讓作品難以再現“游戲世界”的種種奇幻表現,很容易拍成一部“五毛特效”的影視作品,最終讓無論是粉絲還是普通觀眾都大失所望。比如被大家口誅筆伐的某三國游戲改編電影,就因為手游廣告式的動作場面+經典三國小故事串燒成為了經典笑柄。
當然,關于經費這件事,我覺得是最不需要為拳頭操心的。以前三集來看,《雙城之戰》的動畫制作水平達到了目前業界的一線水平。
它大量運用了3D渲染2D的技術。類似的在Arc System Works開發的《罪惡裝備》這款游戲中運用的很多。
但是和游戲不同,作為一部動畫劇集,為了呈現出媲美游戲的表現力,本作大量使用手繪+3D 結合的技術。在 3D 的基礎上最大化的呈現傳統手繪的藝術性和細節。
在保留《英雄聯盟》畫風和神韻的基礎上,《雙城之戰》力圖追求的是人物細節方面的動畫+寫實人物表演。有些人物的微表情還有內心的情感是普通動畫劇集中未曾達到過的高度。
近六年時間,一萬多張原畫,七千多個鏡頭,濃縮成了這部一共六小時的劇集。我看的三集里沒有一秒是閃崩的,每一幀截下來都可以做壁紙。
而且動畫畫風審美高級,動作流暢,幾場戰斗戲拳拳到肉,打擊感甚至不弱于好萊塢大片。
而且每幅背景原畫都由畫師純手工精心繪制。有些關鍵場景雖然只在 1-2 秒的鏡頭中出現,繪制時間也達到 2-3 周。所以才讓我們看到了如此流暢和充滿感染力的作品。
更別說這劇的英文版片頭曲是Imagine Dragons唱的,中文版主題曲是陳奕迅唱的,都是大咖,都很好聽。
制作方仿佛在說“不就是資源嗎?拿去拿去。”
《雙城之戰》的前三集,之所以讓我熱淚盈眶,這和它想要“講好一個故事”的出發點,制作組抱著“將它作為一封寫給玩家的情書”的感情去創作,以及他們各種意義上的雄厚實力都離不開關系。
05
大家總是習慣性地說改編作品很容易拉跨。
想了想,很多游戲改編的作品的IP都是自己公司旗下的金字招牌,之所以把它搬上大銀幕,有些是電影制作組為了借助IP的火爆想撈一波快錢,有些則是版權方為了在游戲沒落后榨干該IP最后的價值。
但是說到底,改編不是亂編。
反觀《雙城之戰》這部動畫,《英雄聯盟》作為影響了一代人的MOBA游戲,它的劇情來自玩家“熟悉又陌生”的角色設定背景資料。
而騰訊視頻和騰訊游戲、拳頭游戲的生態化聯手,在保證了經典IP不會被濫用的基礎之上,也進一步拓寬了整個《英雄聯盟》IP宇宙。
從主題立意、敘事節奏到畫面來看,這都是一部頗具“電影感”的動畫,在目前國內的引進動畫中都是別樣的風景。
即便是不懂《英雄聯盟》的觀眾,也可以把《雙城之戰》當作一部原創的動畫劇集看待。
但如果你是喜歡《英雄聯盟》的玩家,將收獲的快樂,又何止是雙倍。
在觀看的過程中,玩家可以參與許多游戲中的聯動任務。從而獲得游戲中的積分和道具。不僅調動了大家觀看劇集的積極性,也能促進到大家回到游戲中去感受原作的魅力。而且,誰又能拒絕,白給的皮膚呢?(笑~)
通過《雙城之戰》,這幾大生態伙伴把視頻生態和游戲生態更緊密的拉到了一起。
基于騰訊視頻觀劇、破圈、泛娛樂衍生的頭部能力,以及英雄聯盟游戲、電競、直播、泛娛樂大生態,圍繞著《雙城之戰》的獨家開播,后續,還將展開更多維度也更具成效的聯動。
即便想拍出一部好的游戲改編影視作品很難,《雙城之戰》的制作方還是努力重現出一個相對還原的游戲世界,并且借助各方面手段讓玩家能夠打破次元壁。
綜合地來看,《雙城之戰》為原本單一的游戲影視化改編提供了新思路,對品類創新和全球生態聯合也有充分的借鑒意義,算是給市場上沉寂一時的影游聯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我想這是一個好的開端,或許以后我們會稍微變得不那么擔心自己喜歡的游戲被改編成影視也說不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