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流浪地球》大獲成功后,國產科幻片已經銷聲匿跡了兩年多。最近,中國科幻電影重回觀眾視野。剛剛閉幕的第五屆平遙國際電影展上,由新人導演孔大山執導的低成本科幻電影《宇宙探索編輯部》拿下“費穆榮譽最佳影片”“青年評審榮譽最佳影片”“影迷選擇榮譽”等多項殊榮。該片由《流浪地球》核心團隊“保駕護航”,在影迷圈中引發不少關注。與此同時,備受期待的《流浪地球2》在青島開機;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三體》《球狀閃電》《全頻帶阻塞干擾》《贍養上帝》正在開發中;此外,《外太空的莫扎特》《拓星者》《明日戰記》均已殺青,靜待上映……未來,一大批中國科幻電影將與觀眾見面。
各種類型科幻電影待映
《流浪地球》迅速拉升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水平,不少影迷都對續集翹首以盼。近日,《流浪地球2》宣布在青島開機,制片人龔格爾在2021青島影視博覽會期間接受訪問時表示,目前創作、資金等一切準備就緒, “希望它能在2023年春節跟各位觀眾見面!”龔格爾介紹,《流浪地球2》依舊脫胎于劉慈欣的同名小說,講述人類在外太空尋找新家園的故事。影片有兩個關鍵點,一是延續,二是創新。
由郭帆擔任監制的小成本科幻電影《宇宙探索編輯部》,在不久前舉辦的第五屆平遙國際電影展大放異彩。導演孔大山用偽紀錄片的形式,講述一個落魄潦倒的科幻雜志社主編,踏上尋找外星人的旅途的故事。和一般意義上的科幻類型不同,該片雜糅了荒誕、黑色幽默、公路片等多重元素。影片首映后,豆瓣評分8.7分。正如電影海報所言,它在“探索中國科幻電影的另外一種可能性”。
沈騰和馬麗主演的科幻喜劇《獨行月球》預計2022年上映,目前處于后期制作階段。這是開心麻花首度挑戰科幻喜劇。開心麻花CEO劉洪濤透露,《獨行月球》總投資5億元,硬核科幻程度堪比《流浪地球》。陳思誠執導的首部科幻電影《外太空的莫扎特》也已殺青,該片制片人錢重遠透露,電影還在后期制作中,并邀請日本知名音樂家久石讓配樂。古天樂、劉青云合作的科幻動作電影《明日戰記》也早在2017年開拍,但遲遲未能上映。還有一批已進入后期制作的科幻電影等待上映,包括陸川執導的《749局》、知名影評人張小北實戰處女作《拓星者》、導演李陽新作《從21世紀安全撤離》、聚焦人工智能的硬核機甲科幻電影《重金屬獵人》等。
由蔣勤勤、陳思諾主演的《聽到請回答》定檔2022年暑期上映。電影將視角放在2030年的未來世界,講述內向的十歲女孩莫莉和她的廢柴機器人在尋父旅程中,逐漸成長并找到愛與勇氣的故事。該片開發制作歷時4年,曾斬獲中國科幻大會影視創投評委會榮譽。待映片單中,還有根據郝景芳原著小說《北京折疊》改編的電影《折疊城市》,原著曾于2016年獲得第74屆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萬達影視已在2021—2022年度片單中發布了這部電影。
由寧浩擔任藝術總監的科幻喜劇《火星計劃》也已備案,由新人導演趙大地執導。寧浩在今年上海電影節上透露,《火星計劃》將延續“瘋狂系列”精神,講述一個胸懷火星夢想的男子,在登陸火星后發現,火星與他所想相去甚遠,從而引發一系列笑料的故事。此外,軍工科幻電影《衛星救援》影視投資制作協議已于10月29日在甘肅蘭州簽訂。
科幻IP被“瘋搶”
《流浪地球》大獲成功后,從前無人問津的科幻文學IP成了香餑餑,小有名氣的科幻小說被一搶而光,科幻作家劉慈欣幾乎所有作品的改編版權都被買走。
2014年,劉慈欣的小說《三體》以極低的價格被孔二狗買下版權,并宣布將被改編成電影。2016年6月,電影出品方上海游族影業遭遇人事變動,整個組織架構面臨巨大調整,《三體》暫緩上映。目前,該片除了前期的一些劇照和一支拍攝花絮,沒有下文。不過,2020年6月,《大圣歸來》導演田曉鵬執導的影版《三體》被提上日程;此外,企鵝影視出品的劇版《三體》已殺青,由張魯一擔綱主演;Netflix也已獲得《三體》版權,并宣布首集由《少年的你》《七月與安生》導演曾國祥執導。
劇版《三體》預告
根據劉慈欣長篇小說改編的《球狀閃電》影版、劇版都已立項,劇版由陳思誠監制,預計明年上半年開機。由于原作是基于高級物理理論的硬科幻作品,《球狀閃電》的改編備受觀眾期待。
另一部劉慈欣作品《贍養上帝》官宣由寧浩擔任監制,《Hello!樹先生》導演韓杰執導。《贍養上帝》講述宇宙中創造地球生命的上帝文明已近衰退,上帝文明乘坐飛船流浪至地球后發生的故事。
講述未來戰爭的《全頻帶阻塞干擾》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小說,原著于2001年獲科幻小說銀河獎,電影已于2020年5月立項,由曾發行《戰狼2》《流浪地球》等影片的聚合影聯拍攝,易常春擔任編劇。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告訴《綜藝報》記者,中國科幻小說創作走在科幻電影創作的前面,比如憑借《三體》獲得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的劉慈欣,在世界范圍內都具有影響力。對于科幻IP被“瘋搶”,饒曙光直言,“并非所有公司都具備拍攝科幻電影的資金和資源,很多人是先買下版權、囤在手里,等待合適的開發時機。”
國產科幻片春天將至?
從以上片單不難看出,過去幾年中國科幻電影動作不少,但難產率高,總體來說,還在摸著石頭過河。不過,市場和觀眾對國產科幻片仍充滿期待。2020年,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聯合印發《關于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產、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加強扶持引導的10條政策措施,意味著國家從政策層面給予科幻電影大力支持。
“科幻電影投資巨大,制作難度遠高于普通電影,可供選擇的檔期也僅限于暑期檔、國慶檔、春節檔等大檔期。”饒曙光在分析國產科幻電影現狀時談到,一方面中國電影工業近幾年飛速發展,在硬件方面為科幻電影創作提供了一定的物質條件,但軟實力仍較為薄弱,比如缺乏成熟的創意型科幻片從業人員,包括編劇、導演等;另一方面,整個科幻片的體系架構尚未成型,對視覺層面技術的升級,很難達到文本呈現的要求。因此,距離批量化的科幻電影生產還有一定距離。
饒曙光還提到,《流浪地球》是導演郭帆單兵突進,多年“死磕”的典型,“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幻電影導演,除了資金、技術,還需要對科幻電影持之以恒的熱誠。”
《流浪地球》劇照
此外,從思維方式上來講,國產科幻電影也有一些難題待解。“科幻電影本質上是一種世界觀和哲學思維,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但我們的思維方式偏重于現實主義和理性考量,與科幻電影要求的想象力審美、想象力消費有一定差異。”饒曙光表示,科幻電影如何與當下中國觀眾產生更大共情——這一問題仍需不斷探索和努力解決。“國產科幻電影的可持續繁榮發展,尤其是在市場層面出現‘爆款’,不僅是對創作者的考驗,也是對中國電影觀眾的考驗。”
科幻巨制《沙丘》在國內公映12天后,僅收獲逾兩億元票房,遠低于業內預期。觀眾似乎對好萊塢科幻大片失去了興趣,中國科幻電影能否異軍突起、后來居上?饒曙光分析稱,過去由于中國電影工業化水平落后,國內觀眾常常被好萊塢科幻大片的視聽奇觀震撼,也被影片背后的世界觀深深吸引;但當下的中國觀眾已經走過了盲目崇拜期,擁有更為理性的喜好判斷。談及中國科幻電影的創作生產,饒曙光認為,不必過分強調中國特色,“我們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一定會體現在人物關系和故事創作中,過分強調中國特色,反而容易被捆住手腳。我們在仰望星空的時候,應該有更多基于人類共同價值的想象力和表達。這樣的國產科幻電影不僅會受到國內觀眾追捧,也能得到國際觀眾認可,在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層面開拓更大空間。”
圖片來源:豆瓣
投稿請發送至郵箱:
iris_yangliu@126.com
不再錯過精彩文章,歡迎將“綜藝報”設為“星標”
購買請見微店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