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很多人的小時候都是看著情景喜劇長大的。
可是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慢慢發現,國內的情景喜劇似乎只剩下了《愛情公寓》這一個獨苗。
然而這根獨苗也不是原創,瘋狂抄襲《生活大爆炸》、《老友記》等著名美式情景喜劇。
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情景喜劇不景氣了?
是演員、編劇的問題,還是導演的問題,亦或是情景喜劇已經不適應如今影視市場的運行規律了?
這個問題得綜合來看,以六部國內最具代表性的情景喜劇為例,一一分析情景喜劇消失的原因。
古裝式情景喜劇——《武林外傳》。
《武林外傳》里的生活很市井,很具煙火氣,就像你我的日子一樣,只不過套了個古裝的外衣。
他們吃的是粗菜淡飯、賺的是蠅頭小利、住的是茅屋采椽、穿的是粗布麻衣,沒有一點富貴人家的樣子。
劇中有一種“歡言得所憩,陶然共忘機”的快樂,有一種“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知足。
受了委屈,失了意;倒了霉運,分了手;挨了責備,丟了錢;遭了白眼,犯了怵,可以上屋頂。
皓月當空、閑來無事、千里追兇、談情說愛、哭雞鳥嚎、促膝長談、好勇斗狠,也可以上屋頂。
可現在的國產電視劇還有這種接地氣和簡單的快樂嗎?
這種普通人家的生活,在國產劇中早就看不見了,窮人已經被國產劇物理性閹割了。
很多所謂的職場劇和現實劇,里面的角色演的是一個個工薪階層,可是他們住的卻是擁有落地窗,位于市中心的大房子。
這樣的人物設定讓普通觀眾怎么產生共情,所以國產劇的失真使白展堂、佟湘玉、呂秀才、李大嘴、郭芙蓉、莫小貝不見了。
軍旅式情景喜劇——《炊事班的故事》。
也許看慣了主旋律的年輕觀眾無法想象,軍旅題材也可以無厘頭,并且寓教于樂,《炊事班的故事》做到了。
劇中的胖洪、大周、老高、小胡、小姜、小毛,他們是空軍場務連炊事班的普通士兵,但他們的生活一點也不平凡。
班長胖洪時刻以一個老兵的姿態嚴格要求自己,副班長老高雖然整天抱怨,可是干起活來從不偷奸耍滑;
采購員大周是一個熱心腸的老大哥,經常以搞笑的方式出現,主動幫他人解決問題,盡管結局有些狼狽,但是事情圓滿完成;
蒸饅頭的小胡有著文人的酸,老是寫一些誰也看不懂的朦朧詩,但他也有文人傲骨,遇到困難不輕易退縮;
至于小姜、小毛,一個負責腌咸菜,一個負責打雜,他倆是新兵但他倆也是進步最快的兵。
可是現在的國產劇還有這樣人物特點鮮明的角色?
在阿寶色的柔光濾鏡下,演員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慘白臉,一模一樣的批發妝容,同一流水線的廉價服裝。
誰還去在乎角色是否有特點,只要能嗑糖、組CP即可,所以觀眾的放縱導致國產劇中的人物失去了眾生相。
現實式情景喜劇——《編輯部的故事》。
在這部劇中,張國立則是向所有演員展示了男生“娘”應該怎么演。
他不翹蘭花指,不濃妝艷抹,也不靠花里胡哨的衣服,甚至留著一小撮胡子,但魔人的小妖精的氣質已然被國立姐姐卡得死死的。
雖然出場時間不多,但憑借柔美、可愛的演繹,成了讓人雞皮疙瘩掉一地的可人兒,那股子膈應人的勁兒后勁十足。
可現在的演員有這份功底嗎?
他們一個個地在熒幕上為我們貢獻著面癱式的演技,有良知的觀眾想扔臭雞蛋都怕浪費糧食。
他們的身份不是演員,只是一個長得有幾分姿色的偶像,沒有表演半點表演經驗,一上來就當主角,然后讓觀眾難受。
這樣的演員又怎么可能讓劇變好,即使故事異常精彩,可沒有一個合適的載體,依然會被關進小黑屋。
抗日式情景喜劇——《地下交通站》。
正兒八經的抗日劇,我們見得多了,可是嬉笑怒罵式的抗日劇卻很少,所以《地下交通站》顯得彌足珍貴。
《地下交通站》表面上看是一副戲說的樣子,但是骨子里比很多抗日劇都主旋律,沒有胡編亂造,更沒有不顧實際。
因為導演英達講清楚了為什么要抗日、誰在抗日、怎么抗日、日本人為什么會敗,而大部分國產劇連“我是誰、我要干嘛”都弄不明白。
可現在還有英達這樣的好導演嗎?
90年代末,20世紀頭幾年,英達的情景喜劇是國內喜劇的標桿,除了《地下交通站》,英達還導演了同樣高分的《東北一家人》、《我愛我家》。
然而現在的導演環境又是什么樣子?根本不講究科班出身,甚至連專業都不要求了,畢竟連郭敬明、何炅這類跟導演不沾邊的明星都能當導演了。
他們的肆意入局,他們的只顧撈錢,毀掉了影視行業的正向發展,讓劣幣開始驅逐良幣。
成長式情景喜劇——《家有兒女》。
嚴格來說,《家有兒女》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原創作品,有抄襲《成長的煩惱》的嫌疑。
但是《家有兒女》并沒有像《愛情公寓》那樣大范圍的漢化,而是在其中加入了本土特色,讓《家有兒女》落了地。
劇中劉星、小雨、小雪,就像一步步成長的我們,我們看著他們長大,也跟著他們一起長大、懂事。
可是現在的國產劇還有這種陪伴式的好劇嗎?
《家有兒女》的完結標志著陪伴式國產劇的終結,現在講究的是養成系偶像,推出的是包裝后的虛假,割的是三觀跟著五官跑的韭菜。
這樣的模式成型后,便要立馬走到臺前,讓粉絲經濟最大化,又怎么會安心下來琢磨好東西。
地域特色式情景喜劇——《西安虎家》。
不當導演,不演喜劇的鄧超是位好演員,尤其是不與俞白眉合作的喜劇。
可是在十七年前,俞白眉可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儼然是一個才華橫溢的編劇,《西安虎家》便是最好的證明。
這是一部具有西北風味的喜劇力作,俞白眉讓搞笑變得接地氣。
劇本的結構經過精心設計,演員與角色可謂天衣無縫,場景的布置也是一絕。
很多人曾以為這就是在城墻根某家大院拍攝的,其實完全是影棚作品,當然還有些細節沒有處理好,比如字幕與方言不對應的問題,不過瑕不掩瑜。
只是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曾經那么有靈氣的俞白眉,現在怎么成了爛俗喜劇的代表了。
俞白眉的越來越差,是國內編劇的一個縮影,他們不再熬功夫追求質量,轉而投向了工業化,產生流水線的產品。
因為這樣來錢快,不費勁兒,既應付了投資方,又討好了觀眾,反正也沒人強求某部劇一定要成為經典,只要一時亮眼的數據。
綜上所述,情景喜劇的消失,是多方位的結果。
與演員有關、與編劇有關、與導演有關、與觀眾有關、與市場有關,時代的更替變化使得情景喜劇被淘汰。
所以有時候對時代結束的告別方式不是撼天動地,而是一陣嗚咽。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