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轱轆不轉后轱轆轉思密達。”
當年,馮小剛的《集結號》上映后,這句韓式臺詞成了一時的流行。
《集結號》是馮小剛嘔心瀝血的作品,基本還原了戰場的殘酷,死亡的突然,以及槍炮對人體的摧毀。
但是令人感到不快的是,《集結號》的味兒似乎有些不對,它到底是不是一部公知電影?
低情商會說,《集結號》是一部公知電影;高情商會說,《集結號》是中國版《兵臨城下》。
畢竟《兵臨城下》中都懶得用春秋筆法,直接明著黑蘇聯,蘇聯士兵兩人一條槍,打仗全靠人海戰術的死亡沖鋒。
當初德國敗給了這種莽撞,沒有戰術素養的鋼鐵洪流。
恐怕當年死在戰場上的德國士兵看到這樣的蘇聯紅軍,都會從土里爬出來胖揍《兵臨城下》的導演和編劇。
并且帶他們穿越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讓蘇聯紅軍的子彈洗去他們內心的狹隘。
同樣,《集結號》中也有這種公知式的狹隘、偏見,以及自作聰明和自以為是。
《集結號》是一部好的戰爭片嗎?拋開左或右的傾向來看,毫無疑問,馮小剛做到了其他國產戰爭片沒有做到的事。
可是這部電影壞就壞在用現代人的思想去臆想那個年代浴血奮戰的戰士,讓“黨指揮槍、一切行動聽指揮、集體主義”等我軍在戰爭中致勝的核心法寶形同虛設。
《集結號》中有四處國產戰爭片常見的老毛病。
一是沖鋒或突進時都直著腰,沒有一個人彎腰;二是張口閉口都是弟兄。
就算是草莽氣迸發的《亮劍》也沒有從頭到尾把“兄弟”掛在嘴上,罔顧“同志”這一稱謂,“戰友”這一情誼。
三是所謂戰術素養和戰場經驗形同虛設。
九連的戰士們作為一群打了很多年仗的老兵,在敵人火力不明的前沿陣地,介紹新指導員時,連長和指導員站在塹壕溝頂上聊天。
這種兵家大忌,有經驗的老兵絕不可能做出來,何況谷子地還是領導干部,1939年就已經跟部隊打仗了。
在《我的團長我的團》里,辣子他們與山那邊的日本兵互唱互跳,雙方都確認當時的他們不會開火。
可即便如此,團長龍文章為了不讓他們只知安逸,放松警惕,專門向對面打了一炮,使他們通通結束才藝表演,回到壕溝里避炮火攻擊。
但《集結號》中的老兵全然沒有這個經驗,多次在壕溝頂跑來跑去,給敵人當活靶子。
四是視紀律如兒戲。
《集結號》開場的一場遭遇戰中,因為九連指導員被果軍的大炮炸成兩截了。
連長和手底下的士兵為了替指導員報仇,讓投降的果軍撿起槍,并槍殺他們,還私分戰利品。
那時候已經是1948年了。
自從1930年第一次反“圍剿”活捉的張輝瓚被人民群眾處死,對我黨造成巨大的惡劣影響之后,毛主席等人便以此為教訓。
逐步實施了“不虐待俘虜”、“繳槍不殺”、“不許打罵不許搜腰包”等條款,也就是后來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從1930到1948,過去了18年。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早已成為每位戰士必須熟知的鐵律,可《集結號》中卻出現違背現實的片段。
雖然最后谷子地及其所在的九連都受到了處罰,但為激發情緒,不著邊際的改編不可取。
《集結號》的春秋筆法僅限于此嗎?當然不止。
王寶強飾演的狙擊手姜茂財為替跟他關系要好的戰友復仇失了心智。
他不管前線依舊在戰斗的戰友,不聽上級的指揮,拿起炸藥包,與敵方坦克同歸于盡。
這是過于離譜的犧牲,這樣的橋段能賺得觀眾共情的眼淚,卻嚴重違背了歷史,因為每一個士兵的性命都寶貴。
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會無謂犧牲,這樣的犧牲沒價值、沒意義,與此類似的還有為了增加戲劇矛盾沖突,將槍口對準自己同志。
此外,片中的一句臺詞很扎眼,“他倆死了,快來救我。”
衛生員聽到傷兵的這句話后,僅憑士兵的只言片語,便對其他兩位戰友置之不理,不顧周圍曾同生共死的戰友的死活。
新兵蛋子上戰場會害怕,這是人之常情,軍人也是人。
可是他們不會對戰友置之不理,尤其是上一秒還在槍林彈雨中并肩作戰的同志,所以不要用現代人的平庸揣測英雄們的偉大。
若是先輩們都像《集結號》中拍的那樣。
怎么會有狼牙山五壯士用命掩護部隊和群眾轉移,黃繼光用身體擋住敵人的堡槍眼;
邱少云為避免部隊暴露,大火燒身一動不動,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又怎會有這些英雄們所經歷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的勝利。
《集結號》中,關于指導員的設定有很大的問題。
九連新來的指導員,一上戰場就嚇得尿褲子,作為基層政工干部,這種怯戰的行為根本不會出現。
對原型故事人物進行藝術化的改編并非不可以,可是隨意的胡編亂造不可取,按照六老師的說法,這是要向全國人民謝罪的。
如果都像《集結號》中的指導員那樣,我軍怎么可能會成為一支拖不垮、打不爛的鋼鐵雄獅。
馮小剛作為一個有過部隊經歷的導演,他不應該不明白這個道理,如果是揣著明白裝糊涂,那真是帶惡人了。
因為《集結號》們忽視和虛無主義的地方,恰恰是《能文能武李延年》著重筆墨,尊重歷史的體現,所以《集結號》常有,《能文能武李延年》不常見。
《集結號》評分能上八分,得益于同類型的戰爭片難以登堂入室。
如《金剛川》、《八佰》之流,這才襯托的《集結號》優秀,等同于矮子里面拔將軍。
而《能文能武李延年》好評如潮,以一己之力讓《功勛》開篇得到9.3分,是因為這六集可以與《地道戰》、《高山下的花環》等經典老電影相媲美。
雖然該劇的評分現已回落到9.1分,但這個鍋得黃曉明背,與《能文能武李延年》無關。
另外,《集結號》的主線故事也有毛病。
我軍轉移時扔下一個連不管不顧,讓他們去送命,這種事在我軍不可能發生,否則我軍也不可能從弱到強,發展壯大。
就算是大部隊突遇緊急情況,撤下阻擊的同志,會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也會派一個通信員報信。
給他們下達死守的命令,讓他們明白戰局的形勢,而不是像電影中那樣欺騙、蒙蔽,自己跑路。
而且根據《集結號》的原型常孟蘭,以及他所在連的連長等在世老人的回憶。
他們當年經歷的那場阻擊戰是有時限的,集結號的作用是告訴他們可以在阻擊時限內提前撤退,而不是無腦地守到天荒地老。
電影中的犧牲看起來很壯烈,可這并不是在表現我軍戰士的勇敢和大無畏,而是處處透露著不著調,這種文藝工作者需要時刻警惕,因為他們的屁股是歪的。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