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眾黑馬《香港愛情故事》到王浩信的《刑偵日記》,這兩年港劇頗有大勢回歸的勁頭。
不過,在燒腦、致郁的主題之外,似乎少了曾經最主流的題材——職業劇。
而開播豆瓣9.1高分的《星空下的仁醫》,則補上了這一缺口。
本文有劇透。
1
西北醫院兒科診室,跟媽媽帶妹妹來看病的男孩小健,正到處亂摸各種醫療器材。
抱歉的媽媽一邊向許甘楓醫生說對不起,有些不知所措。
反而是常年與小朋友打交道的許醫生主動出擊,拿出巨大的健身球,和小健打賭看他能在球上雙腳不著地堅持多久。
小孩好勝心被喚醒,這是“胡須醫生”的緩兵之計。
媽媽則跟醫生抱怨,小健平日過于頑皮,最近還常常撒謊說肚子疼不想去上學。
然而,許醫生卻聽出了不對勁,他給小健妹妹檢查完傷口便要求小健躺下做檢查。
果然,孩子確實存在疼痛,系統檢查結果表明,小健后腹部長了一個畸胎瘤。
陪妹妹來看病反而讓自己住了院,不愿意被“困”的小健做完檢查后就偷偷跑了。
他卻意外出車禍導致嚴重肝臟破裂,病上加病,生命垂危。
為了拯救小健,許醫生決定同時為他進行肝移植及后腹腔畸胎瘤切除手術,好不容易爭取到兒科肝移植名額,許甘楓和安妮醫院小兒外科的顧問醫生況從昕一起完成了亞洲首例如此難度的復合類手術。
剛剛歸國的無國界醫生章以芯還幫他們解決了積血意外,這三人曾是最親密無間的好朋友。
二十年前,同在醫院實習又熱愛天文的他們常常一起討論病例、觀察星星,直到一場微創手術意外。
將樣本送檢的許醫生回來發現患者情況兇險,盡管搶救恢復脈搏,卻在48小時后死亡。
死因庭規定,如果患者術后48小時內死亡要提交報告,似乎有什么貓膩。
當年況從昕認為“為了畢業不要多管閑事”,可許甘楓卻覺得一定要查明真相,態度對立就此分道揚鑣。
20年后況從昕重新說服許甘楓和章以芯,準備為建立香港專屬兒科中心一起努力,可復雜的政治風云、醫院權力與臨床難題,都在阻礙目標達成。
2
《星空下的仁醫》是一部以點帶面的醫療群像戲,也是TVB黃金期最擅長制作的職業劇類型。
主角團隊三人展現出不同的行醫態度與職業選擇。
為了畢業權衡利弊的況從昕有技術也會妥協,他是團隊的情商輸出,繼承了老師希望創辦兒科中心的遠大理想。
即便犧牲前途也選擇追求真相的許甘楓更加感性,他認為病人高于一切,不僅很擅長和小孩子打交道,更勇于堅持立場不動搖。
章以芯則以一種粘合劑的姿態展現出醫生的包容與無私,既是雙男主解決矛盾的關鍵所在,也展現了無國界醫生的獨特風采。
主角團隊之外,還有一群住院醫師和實習醫生,他們作為新人的困惑也成為觀眾視角,為描繪醫生群像提供了縱深感。
為了追求職業深度,《星空下的仁醫》真實還原了急救現場和手術實況,盡管部分內容被平臺打碼,卻仍然展現出創作團隊的認真。
至于患者們,有的家纏萬貫動用各種手段插隊治療,差點延誤了其他急救病患的生機,有的一貧如洗遲遲等不來政府補助,幾乎找不到活的可能,描繪了整個社會背后的人情冷暖。
真正操控醫療資源配給乃至生命本身的,則是從政府到醫院管理層的權力結構。
比如:許甘楓之前任職的西北醫院每月只有1個肝臟移植名額,而更大的安妮醫院有20個。
表面上看,這是醫院實力的差異。
實際上,科研項目、資助基金都掌握在領導層手中,而建立兒科中心的關鍵就在于如何在權力斗爭中獲得支持。
在具體可感的醫療故事之上,《星空下的仁醫》還搭建了一個考驗智商與情商的職場架構,將立體的醫療體系搬運到熒幕,令人印象深刻。
3
所謂“星空下的仁醫”,其實有三種指代,第一層指的是熱愛天文的主角三人,第二層指的是他們在病房里為小患者布置的星空,第三層則是用星星隱喻孩子們的天真爛漫,由此錨定故事主體——兒科醫生。
在牙科賺錢、眼科重要、急救科必不可少的“醫學鄙視鏈”上,兒科醫生以及兒科中心往往是被忽略的對象,這也確實是香港醫療體系的現狀。
于是,作為被重點關注的臺慶劇,誰來飾演這些兒科醫生尤為重要。
憑借《怒火街頭》《天幕下的戀人》兩封視帝的鄭嘉穎、以《白色強人》成為視帝的馬國明,以及公認的視后遺珠鐘嘉欣是TVB的黃金陣容。
盡管幾位主角都曾出演過醫療劇,且具備扎實的演技與行業知識,但兒科醫生的故事仍需要真實合理的劇情。
所幸,從行業復現到人物關系都十分完備的《星空下的仁醫》,以聯動各個管理層、體諒不同情況患者、展現醫生角色個性的劇本,成功喚醒了TVB職業劇的年代回憶。
其實,不僅是港劇經歷了一個職業劇消失的尷尬,大陸劇也常常面臨“職業劇全是戀愛劇”的尷尬,《星空下的仁醫》成功出圈,主要是因為抓住了職業劇的創作核心——專業。
小到術前洗手,大到真實的治療場景與專業的手術說明,無不展現著創作團隊的細致。
盡管每個醫療故事中的配角演技參差不齊,但該劇還是在醫生、患者與領導層的重重互動中成功展現出理想追尋與現實黑暗,并由此啟迪更多創作者用“真實”喚醒“真情”,方能達到魅力最大化。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Movie
推 薦 閱 讀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