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動靜的國產科幻有了動靜。
平遙影展最大贏家,《宇宙探索編輯部》。
導演孔大山是新人,郭帆監制,《流浪地球》核心團隊保駕護航。
一部別出心裁的小成本科幻電影,拿下豆瓣8.7。
正式上映和廣大觀眾見面,還不知道是什么時候。
《流浪地球》出現的“國產科幻元年”,距離現在已經過去快三年。
這中間,國產科幻都在干嘛?
有大制作,投資3.6億,給了觀眾的卻是當頭一棒。
有跟風蹭熱度。
一個“地球”火了,八竿子打不著的“地球”都湊過來。
還有許多的科幻元素。
但都只是短暫地出現了一下:
《銀河補習班》的太空艙,《被光抓走的人》讓人消失的白光,《我和我的父輩》來自未來的機器人沈騰……
科幻題材是越來越火了。
但真正能回應中國觀眾期待的國產科幻,卻仍在斷檔。
《流浪地球》打開的國產科幻之門,真的又被關上了嗎?
別這么快否定。
《流浪地球》之后的空白,是蟄伏。
其實一大波國產科幻正在等待破土而出。
今天Sir來帶你提前檢閱這份未來中國科幻片單。
下一部燃炸銀幕的爆款,十有八九得從這里走出來:
《流浪地球2》
海報顯示,預定2023年春節檔。
已于今年10月13日開機。
郭帆繼續擔綱導演,編劇也是第一部的龔格爾。
在開機儀式現場,吳京、劉德華、張豐毅等主演現身。
據郭帆之前透露。
在續集的《流浪地球》中,會更加注重情感的表達,會在視覺特效上更加精細。
在資金更加充裕的情況下,《流浪地球2》能夠超越前作嗎?
有前一部的成功,觀眾的期待也必然“得寸進尺”。
《明日戰記》
古天樂 、劉青云 、劉嘉玲 、張家輝,影帝后大聯歡。
預告就給人感覺:這錢燒的。
特別是機甲設計的特效,質感真心不錯。
故事時間設定在2055。
一顆隕石,給地球帶來一種快速繁殖的觸須類外星生物。
而香港,成為了戰斗的最前線。
從目前的預告來看。
優點是特效制作精細逼真,戰斗場景流暢,演員靠譜。
只是千呼萬喚,它就是不來。
本定檔于今年暑期,轉眼又成了失蹤人口。
Sir的期待就一個:
快點上吧。
趁著現在片荒,別再等到國產科幻扎堆內卷的時候。
《外太空的莫扎特》
陳思誠導演科幻新作。
黃渤+榮梓杉,出演一對父子。
莫扎特,是片中外星生物的名字。
在預告海報中,太空中的各個星球,連接成了音符狀。
莫非這就是……太空歌劇?
根據劇情簡介,黃渤飾演的父親,一心想把喜歡天文的兒子培養成鋼琴家。
在父子的斗智斗勇中,一名叫做“莫扎特”的外星生物介入了他們的生活,并帶著一個來自外太空的神秘任務。
大膽猜測,這是一個科學與音樂藝術結合的故事。
本片原計劃于今年暑期檔上映。
但陳思誠六月接受電影頻道采訪時表示,拍攝完畢開始制作后期才發現,制作難度和所需花費的時間遠遠超過想象。
根據陳思誠的設想。
《外太空的莫扎特》將開啟繼“唐探”系列后全新的“外太空三部曲”系列。
另外兩部分別是《外太空的肖邦》和《外太空的莫奈》。
毫無疑問。
“唐探”后的陳思誠,已經瞄準了他的下一個“宇宙”。
《獨行月球》
開心麻花出品,科幻加上了喜劇的基調。
沈騰+馬麗。
導演張吃魚,《羞羞的鐵拳》那位。
改編自趙石創作的同名漫畫:
2033年,為了抵御小行星的撞擊,拯救地球,人類在月球部署了月盾計劃。
誰料,計劃失敗。
人類大撤離時,沈騰被馬麗忘在了月球上。從此,他開啟了漫長孤獨,“破罐破摔”的月球生活。
月……月亮上的男人?
四月,電影已經宣布殺青,目前正在后期制作階段,預計2022上映。
但比起科幻,觀眾更期待的應該是沈騰要上演怎樣一番“月囧”。
《拓星者》
原本,它也有可能是那部開啟“中國科幻元年”的電影。
論開機時間,它還在《流浪地球》之前。
早在17年,就釋出了首款預告,海報上一度寫著“2018”。
動作+機甲+廢土。
《瘋狂的麥克斯4》?
知名影評人張小北實戰處女作,《第十放映室》那位。
只是4年了。
同期的《流浪地球》成了大爆款,這一部還沒有準信。
究竟會是“好飯不怕晚”還是“后發劣勢”?
我們只能等。
《從21世紀安全撤離》
一個噴嚏。
讓你15歲的靈魂附著在20年后你的身體里。
順帶拯救世界?
看來是一個穿越元素的科幻故事。
目前釋出的海報來看,大煙囪、老式火車……
蒸汽朋克風?
導演是新人李陽,拍過兩個廣受好評的科幻短片《壞未來》《李獻計歷險記》,入圍過FIRST等青年影展。
△ 《壞未來》
這次獨挑大梁的長片,能成么?
主演張若昀+鐘楚曦。
果然,類型分類里還有一個關鍵詞:
愛情。
《三體》
還是繞不開它。
早在《流浪地球》大火之前,2014年劉慈欣最著名的小說《三體》就以極低的價格被孔二狗買下版權,并宣布被改編成電影。
2015年,小說《三體》獲得雨果獎,將影版推至風口浪尖。
對于《三體》,無數書迷幻想過它的故事和場景出現在大銀幕上。
可是,對此又是擔心的:
這樣的宏大巨制,就中國電影目前的工業水準。
能拍的出嗎?能拍好嗎?
更讓人嗅出爛尾氣息的是,影版《三體》官微一度公然發廣告賺外快了……
轉眼到了2021。
電影版《三體》除了前期的一些劇照和一支拍攝花絮,沒看到下文。
而2020年6月,《大圣歸來》導演田曉鵬執導的影版《三體》被提上日程。
這又是咋回事?
之前的那部是推倒重來了嗎?
別急,還沒算完。
目前,企鵝影視出品的劇版《三體》已經殺青,主演張魯一。
網飛也已獲得版權立項拍攝劇集,并宣布首集導演歸屬為香港導演。
曾經Sir以為三體問題已經夠復雜了。
沒想到更復雜的,是《三體》的版權問題和影視化版本……
用《流浪地球》的話形容,這應該就是所謂的——飽和式救援。
一個任務四個隊伍在做,好歹得成一個吧?
《球狀閃電》
根據劉慈欣第二著名長篇小說改編。
球狀閃電,一種物理現象,也有個接地氣的俗稱“滾地雷”。
故事講述了一個歷經“球狀閃電”的男孩對其歷盡艱辛的研究歷程。
目前,影版劇版都已立項。
原作是基于高級物理理論的硬科幻作品。
想拍好,難度不小。
《全頻帶阻塞干擾》
又雙叒叕是劉慈欣。
目前消息稱,主演已定吳京。
故事講述了未來戰爭,我方制造了全頻帶阻塞干擾,抹平了技術上的差距,粉碎了反派勢力的陰謀。
嗯,很適合吳京。
《贍養上帝》
沒有驚喜,還是那個男人——劉慈欣。
寧浩的壞猴子影業出品,寧浩擔任監制,導演韓杰,代表作《Hello!樹先生》。
宇宙中創造了地球生命的上帝文明已近衰退,他們乘坐飛船,流浪至地球。
是劉慈欣小說中非常具有現實性的一部。
《火星計劃》
終于來了一個原創。
寧浩自己攢的科幻喜劇,交給新人導演執導。
會和《瘋狂的外星人》一個style嗎?
《折疊城市》
萬達影視發布的2021-2022年度片單中,與《外太空的莫扎特》和《宇宙探索編輯部》并列的,還有一部《折疊城市》。
改編自郝景芳2016年獲得雨果獎的中短篇小說《北京折疊》。
講述了22世紀人們建造了一座可以折疊城市,按照社會階層被分割成三個空間,一位底層垃圾工穿梭于三個空間的歷險。
但設定從有具體所指的背景,改為了籠統意義上的,“城市”。
那種現實感,那種如《寄生蟲》般不同階級強烈的差序格局,也就打了折扣。
就像《流浪地球》,一部分的沖擊力,不也來自于末日景象中,能夠被識別出來的真實地標嗎?
當然,真的要拍“北京”折疊,我們也知道這無異于天方夜譚。
所以我們只能期待,《折疊城市》能夠給我們帶來國產片首個靠譜的反烏托邦。
以上,有你想看的沒?
從這份片單,其實不難看出一些情況:
一、這幾年,中國科幻電影其實動作不少。
二、目前最粗的那根大腿,是劉慈欣。
三、難產率高。
總結一下:國產科幻還在摸石頭階段。
自2019年《流浪地球》大獲成功后,國產科幻成了觀眾們期待的新類型。
從前無人問津的科幻文學IP也成了香餑餑。
劉慈欣的幾乎所有作品改編版權都被買走,稍微知名點的科幻文學IP都被一搶而光。
2020年8月,國家電影局又印發了《關于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還提出了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產、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加強扶持引導的10條政策措施,被稱為“科幻十條”。
有市場,有扶持。
不少資方和創作者,都想要搶灘登陸。
早在19年春節檔過去,《流浪地球》創造票房神話時,賈樟柯導演就曾告誡電影行業,勿要盲目跟風。
可站在風口,大家都仰頭看見的是隨風翱翔的人,而不是地上的墜落者。
項目多了,本子也多了。
可是科幻片制作的工業體系,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為科幻片在中國,長期是一片無人區。
哪怕有《霹靂貝貝》這樣的科幻片,也多是基于概念沒有嚴謹根據的軟科幻,子供向,特效更是與國際水平十萬八千里。
《流浪地球》的成功,未必是它有多好,而是中國觀眾的久旱逢甘霖。
郭帆說,《流浪地球》放到國際科幻電影的賽場,它大概是60分的及格水平,非常普通。
和好萊塢的特效差距和制作差距,在20年左右。
而回到科幻片的土壤,我們也還十分薄弱——科幻小說依然小眾。
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來說,中國科幻作家除了劉慈欣,還知道幾位?
所以一個出圈的劉慈欣,仿佛被薅禿了的羊,凡是他的IP先搶過來再說。
但真正能靠得住的,不是一個大腿劉慈欣。
說到底,是你對科幻本身的熱愛。
郭帆《流浪地球》的成功,是在劉慈欣的IP上躺贏嗎?
《流浪地球》原著僅2萬字,讀過的人都知道它的故事和人物都非常單薄。
要改編成電影,就要不斷往里面填充。
郭帆不斷分解、解構、完善整個故事。
一方面,在畫面上,他組建了300人的美術團隊,歷時15個月,準備了3000張概念圖和8000多張分鏡,力圖還原小說中的重量級大場面。
另一方面,他請來中科院四位科學顧問,一遍遍解決劇情中關于物理和天體的專業問題,減少書中殘留的科學硬傷。
從為地球救援隊員精心設計的外骨骼裝甲,到未來感與工業感兼具的重型運載車。
從點燃的火星,到地球上的一層冰霜。
將幻想落實于細節,用細節呈現質感,一個靠譜的科幻世界觀才徐徐展開。
比起資金和大IP。
國產科幻更缺的,是對每一個細節的計較。
這在于你究竟有多在乎,多發自內心地相信,自己正在創造的這個世界。
哪怕最后的成果不盡完美。
情節有bug,細節一放大就露怯。
但是在一部電影里傾注的認真與熱愛,觀眾始終會讀懂。
甚至更純粹一點來說。
科幻片一定需要特效和大場面嗎?
《流浪地球》的編劇龔格爾就提到,電影工業化并不就意味著“貴”“大”“多”,《流量地球2》屬于這類,但這只是一部分需求。
還有一部分,屬于“巧”“小”“精”。
它需要一定的文學功底,和對科幻科學知識有一定愛好和了解。
比如著名的《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彗星來的那一夜》。
而這樣的例子在中國,可以是《宇宙探索編輯部》。
用不高的成本,講好一個科幻概念,或者一小段被科幻擾動的人生。
能不能拍好科幻片,往小了說是導演的事。
往大了說是整個電影工業的事。
但最深層的,是生長出科幻的土壤:
科學和理性是否是我們堅定的共識。
我們是否擁有一種面向未知進取的心氣。
想象力是否被允許用來解構現實與歷史。
以及,一份熱愛能否從另一份熱愛那里得到回應……
這才是國產科幻之門被驟然推開后,我們還沒完全準備就緒的地方。
當你在張望下一部國產科幻標桿在哪里的時候。
別忘了。
電影,也是普羅大眾內心的召喚物。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M就是兇手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