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 活動 項目 快訊 文娛 時尚 娛樂 科技 汽車 綜合 生活

這一爐香,不是張愛玲的

2021-10-27 18:15:59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被誤讀的張愛玲,被消解的傳奇。

文 | 韓瑞瑞 張穎

昨天,#電影第一爐香毒性有多強#這一話題上了微博熱搜,從官宣演員陣容到土味營銷再到上映,《第一爐香》成了網友們吐槽的重點影片。

“這是許鞍華的《第一爐香》,不是張愛玲的。”有人在豆瓣評論區寫道。從觀眾評價的維度來看,《第一爐香》的確不算一次成功的改編。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極負盛名的作家,張愛玲的小說難以進行影視化改編的問題由來已久,即使大導演出手也頻頻失利。

誰能拍好張愛玲的作品?觀眾又想看什么樣的翻拍?《第一爐香》之后,這些問題的答案更加模糊。

預期已經很低,但還是失望了

在映前觀眾預期管理上,《第一爐香》打出了一條“差異化”的道路。

傳統意義上的電影營銷,目的是通過在多渠道釋放影片物料信息來帶動相關話題討論,從而引發觀眾的觀影期待,好在上映之時把熱度轉化為票房。像經典案例《地球最后的夜晚》,“一吻跨年”營銷鋪天蓋地,助推了其上映首日近3億的票房成績,即使上映后未能達到觀眾的觀影預期,也在商業上保住了影片的收益。

而《第一爐香》似乎從一開始,就沒有拉高過觀眾預期。

彭于晏和馬思純兩大主演官宣后,原著粉大失所望。書中的喬琪喬是陰郁的,而彭于晏陽光肌肉男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葛薇龍嬌小的上海女人設定,也與馬思純的銀幕形象并不契合。

毒眸(ID:DomoreDumou)認為,演員們本身的形象如何并不應該成為被吐槽的對象,問題在于影片對于原著人物的理解和選角沒有符合觀眾的期待,也就是很多人說的“錯不在演員,在于用錯演員”。所以在《第一爐香》的第一支預告片發布后,網友們展開了“第一爐鋼”“虎妞和祥子”等吐槽玩梗行為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不止于此,影片的營銷思路也讓很多觀眾“看不懂”。在短視頻平臺,用愛情雞湯文案搭配男女主之間的糾葛,再加以苦情歌配樂渲染,把影片塑造成了疼痛愛情片的賣相,與原著冷峻的筆調和張愛玲作品的文學性大相徑庭。

不難理解,在過去幾年的電影市場,癡情女與渣男糾纏后愛而不得的故事有一定的觀眾群體,如果營銷把“分手”“催淚”等情緒點放大點燃觀影熱情,低口碑的愛情片也有機會博得三五億票房成績,《第一爐香》顯然清楚這一點。

只不過,與其他愛情片的區別在于,《第一爐香》是基于張愛玲作品的改編,已經有了讀者基礎和觀眾預期,當影片營銷釋放出的信息與原著極度不符的時候,愛情片的營銷套路就會失靈,觀眾的預期不升反降。上映六天,票房三千萬左右,豆瓣評分未到6分及格線,就是觀眾失望的后果。

上映之后,原著中“上海女人就是粉蒸肉”的描寫變成了葛薇龍“一頓夜宵能吃一盤炒面和九個燒賣”的觀眾吐槽點,出場就像男籃中鋒、健身教練的喬琪喬也讓那句“混血兒多少都有點陰郁,還有小丫頭氣”變成了笑點——

(圖源:豆瓣)

《第一爐香》在大銀幕面對觀眾之后,終于徹底消解了張愛玲作品的嚴肅性,成為一部真正的疼痛愛情片。

只有張愛玲最懂張愛玲

誰能拍好張愛玲?

《第一爐香》的導演許鞍華是改編張愛玲作品最多的一位導演,她曾經表示,張愛玲的小說里的意境是到家的,是拍不出來的。看別人的名著,別人想看演繹和看法,“我是只想還原。”

1984年,許鞍華導演、周潤發和繆騫人主演的《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文學作品影視化的第一次嘗試,盡管周潤發原本的銀幕想象也與原著中范柳原的“浪蕩子”形象不太相符,但影片還是以813萬港元的票房,排在了當年香港電影市場第22名。

此后,《紅玫瑰與白玫瑰》《半生緣》《金鎖記》等家喻戶曉的小說都曾被改編。許鞍華的《半生緣》用對了黎明的溫潤、吳倩蓮的素凈、梅艷芳的美艷,讓原著粉心滿意足,也在1997年拿到了753萬港元的票房。

到了2007年,《色戒》的上映讓張愛玲文學作品的電影化之路迎來了高光時刻。《色戒》當年在內地和香港分別獲得1.2億和4800余萬票房,雙雙位列當年票房榜前十,目前影片豆瓣評分在8.5,仍然是很多觀眾眼里的佳作。

導演李安對《色戒》的改編是注釋式的。他曾表示,“看到小說結尾王佳芝叫易先生快走時,我覺得很震驚,我對張愛玲感覺非常憤怒,她怎么可以這樣寫呢……”這篇故事糾纏了李安三、四年,當他終于下定決心去拍的時候,也同時決定給這個悲哀的故事一點愛。

僅萬余字的原著小說給了導演相當大的發揮空間。原著中的易先生“有點鼠相”,并不帥氣,當得知王佳芝寧可背叛革命也要救他時,他不僅沒有悲傷,反倒有些得意,“他回來了又有點精神恍惚的樣子,臉上又憋不住的喜氣洋洋,帶三分春色”。

而李安認為“色易守,情難防”,他改變了小說的精神內核,刪去了冷酷的部分,用三場隱忍又大膽的激情戲和一首《天涯歌女》,講述了一段愛而不得的故事,令觀眾欲罷不能。

嘗試將張愛玲的小說變成電影的人并不少,但最成功的,或許是張愛玲自己。

從1946年為文化公司創作悲劇劇本《不了情》開始,張愛玲共創作了《太太萬歲》《小兒女》《南北一家親》等十幾部電影劇本。和小說不一樣,張愛玲的電影劇本更適應商業化套路,沒有那么多晦澀的語言和蒼涼的氣質。香港知名影評人黃愛玲曾指出,“電影是拍給大眾看的,電影是虛幻的,她(張愛玲)對這個非常了解。”

其中,張愛玲最為知名的編劇作品《太太萬歲》,寫的是發生于上海一棟舊式公寓里的市井生活故事。電影放映后曾引起爭議,有批評者認為這部電影立意不夠深刻,取材過于“小市民化”,甚至質疑她的創作態度充滿了玩弄的意味。

但這樣的呈現體現了張愛玲對于電影的理解,她將煩悶的生活瑣事化為輕松幽默的鬧劇,用真實又不無聊的人物、平凡又有曲折的情節來抓住觀眾的眼球。在《<太太萬歲&題記》中,她寫道,“中國觀眾是難應付的,一點也不是低級趣味或是理解力差,而是他們太習慣于傳奇。”

或許只有張愛玲最懂她筆下的并非癡男怨女之間的小情愛,更多是關注時代洪流里個體的世俗化訴求,以及對命運不可抗力的思考——在愛情的殼子下,她寫的是人世的蒼涼與無奈,是被消解的傳奇。

只不過這樣的內核,或許很難用兩個小時的電影來承載,所以張愛玲作品的電影化難題,在《第一爐香》之后,也沒有找到很好的解決辦法。

“將自己歸入讀者群中去,自然知道他們所要的是什么。要什么,就給他們什么,此外再多給他們一點別的。”這是張愛玲曾經對于文學創作的理解。而到了今天,這句話或許同樣適用于她作品的電影化:

先知道觀眾想要什么,再“多給他們一點別的”。

郭小蟈,《<半生緣&改名、翻車!數據解讀張愛玲IP改編的冰與火》,烹小鮮聯盟

吳丹鳳,張愛玲文本影視化敘事困境及原因探微,《職大學報》

曹輯憶,《“目光”下的張愛玲影像創作》,《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

《圖蘭朵:魔咒緣起》拍得很好,以后不許再拍了

馬英力:“歷史片本質上還是在拍人的故事”

關鍵詞: 這一 張愛玲

上一篇:《突圍》林滿江是幕后巨貪?這些細節已給出暗示

下一篇:翻遍內娛,誰敢比她狠?

責任編輯:

最近更新

點擊排行
推薦閱讀